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岳惠  丁永  郭金保  左磊 《种子科技》2011,29(11):36-38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是影响农业生产上夺取高产丰收的巨大障碍之一。我市自2004年灰飞虱大发生以来,连续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蔓延肆虐,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灰飞虱成为植保部门测报和农民防治的重点对象,灰飞虱危害逐渐地被农户所认识,水稻  相似文献   

2.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文章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灰飞虱发生数量及其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关系、不同水稻品种间条纹叶枯病田间自然消长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间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差异明显;而灰飞虱发生数量与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呈正相关而推迟播期、推广轻简栽培方式有利减轻前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情.  相似文献   

3.
由于灰飞虱带毒累积和暖冬气候的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并迅速上升为稻田主要病害;田块之间的发病轻重取决于灰飞虱传毒机会和植株抵抗力;采取“治虫防病”为主、“钝化病毒”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灰飞虱的持续大发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江苏省植保站今年5月上中旬普查显示,沿江、丘陵、沿海及沿淮部分地区麦田灰飞虱亩虫量甚至超过去年,列2004年以来第1位或第2位。目前正处于二代灰飞虱孵化期,对水稻生产威胁仍然巨大。为何灰  相似文献   

5.
陈兰广 《种子科技》2002,20(2):116-116
小麦丛矮病 (NCM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 ,除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外 ,由于感病植株千粒重显著下降 ,致使种子商品性能大大降低。因此 ,对繁种麦田丛矮病的防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 发生与危害带毒的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 ,植株即染病。灰飞虱的发生规律是 :秋苗出土后 ,越夏的灰飞虱由杂草和自生麦苗转移到麦田危害 ,并随着取食在麦田内迅速扩散 ,导致麦苗大面积不同程度地发病。小麦植株冬前感病显著矮缩 ,分蘖增多 ,主茎及分蘖一般不能拔节抽穗 ;返青及拔节期感病的 ,即使能抽穗结实 ,也籽粒秕瘦 ,千粒重显著降低。麦苗感病越早 ,产量…  相似文献   

6.
天津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动态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6年对天津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上升原因及灰飞虱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冬季出现暖冬,春季和秋季雨水偏少,灰飞虱越冬基数增加,春季繁殖系数增大,虫口密度逐年上升是水稻条纹叶枯病上升的主要原因。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期和插秧期,结合药剂防治,可控制病害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迁飞高峰期用药 速效性与持效性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来,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省水稻生产上产生了不小的威胁,2004 ̄2006年连续3年大暴发。据该省植保站近期对灰飞虱虫量  相似文献   

8.
<正>近些年,在中国水稻上发生了一种严重病害——条纹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该病具有间歇性暴发的特性,主要是看灰飞虱群体的带毒率,经过一定时期积累,灰飞虱一旦形成较强的带毒群体,就会引发几年的病害流行期。近年又处在该病的流行期,如不防治可能造成30%~50%的损失,甚至绝收毁种,现在又到了防治该病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1996~ 1999年连续 4年 ,在玉米粗缩病的常发重病区河北省辛集市夏玉米区 ,对灰飞虱虫口数量、不同播期和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在灰飞虱大发生年和常发生年 ,6月 15日以后为河北省夏玉米区的安全播期 ;在灰飞虱的极轻发生年 ,不同播期对病情无明显影响。因此 ,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灰飞虱虫量是玉米粗缩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预测灰飞虱的发生情况 ,适期播种 ,可有效地防治玉米粗缩病 ,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正>稻飞虱,生产上需要防治的一般有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三种。稻飞虱发生和危害特点:在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东省植保总站近期印发《山东省2013年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防控预案》,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切实做好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防控工作,确保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安全生产。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山东省植保总站预计今年全省灰飞虱为中等发生,鲁西南、鲁中、鲁南偏重发生;玉米粗缩病在晚播春玉米及早播夏玉米田中等发生,套播玉米发生较重,直播玉米偏轻发生;水稻黑条矮缩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灰飞虱田间爆发的动态规律及其与玉米粗缩病发生的相互作用,降低粗缩病发病率和减少对玉米等作物产量损失,2008~2010年在麦田和玉米田系统调查了灰飞虱的发生消长规律,并设置11个播种期调查分析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济宁市越冬灰飞虱虫量平均在75000头/hm2以上,大部分以2龄或3龄若虫在稻茬麦田越冬,越冬死亡率极低;初春后越冬若虫开始发育,5月上中旬始现一代灰飞虱成虫,下旬开始由稻茬麦田向旱作麦田和玉米苗田迁飞;6月上旬灰飞虱在旱作麦田密度达最大;6月中旬前后大量迁飞到玉米田;6月下旬随着温度和湿度升高一代灰飞虱大量死亡,部分迁到杂草上越夏,进入下一个生长周期。播种期是影响粗缩病的重要因子。5月初至6月上旬播种玉米后,玉米多处于10叶以下的敏感叶龄期,在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期和传毒率较高的环境下几乎完全致病,6月20日后播种的玉米出苗后能够避开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受传毒的几率明显降低。因此,根据气候资料及时预报灰飞虱发生数量和动态,确定玉米安全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发生,为科学防控灰飞虱危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今年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麦田灰飞虱发生量、越冬代带毒率以及水稻品种布局等综合因素分析,由灰飞虱传毒引发的条纹叶枯病呈偏轻发生,黑条矮缩病有潜在流行风险,对水稻安全生产将构成威胁。一、一代灰飞虱发生实况麦田灰飞虱发生量较往年有所下降。5月中旬调查,全区麦田灰飞虱加权平均亩虫量为8.46万头,列2005年以来同期水平的第8位。5月下旬调查,全区麦田灰飞虱加权平均亩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8-2003年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测定了杂交水稻不同组合、不同生育期的发病率,以及秧苗期与大田期的侵染机率,分析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前后作发病率关系:M=1.6822m+0.1049,以及株发病率(M%)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Y=0.9776M-0.1935;阐述了灰飞虱不同虫量(X)与发病率和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秧苗期为Y1=12.1841X1-1.0784 , 大田前期为Y2=4.5159X2-0.4620。在拟定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秧苗2-5叶期和大田初期为防治适期,并制定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策略性防治指标为前作穗期防治的黑条矮缩病株发病率1.0%,制定秧苗期防治指标为带毒灰飞虱0.15只/0.11m2、大田初期防治指标为带毒灰飞虱4000只/667m2(百丛带毒灰飞虱20只)。经应用验证,与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在对威海地区灰飞虱发生规律的调查中发现灰飞虱多为长翅型,系外来迁移所致。灰飞虱的发生与当地的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风向和阴雨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灰飞虱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不仅直接取食危害水稻,还是水稻主要病毒病的传播介体,严重制约水稻生产。籼稻品种MR1523对灰飞虱表现较强的排趋性。为发掘抗灰飞虱新基因,本研究利用MR1523与感虫粳稻品种苏御糯构建了一个包含200个家系的F2:3分离群体,进行灰飞虱抗性鉴定。并利用120对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的多态性SSR标记,构建了全基因组连锁图谱,进行抗灰飞虱QTL定位。结果分别在水稻第2、第5和第6染色体上检测到Qsbph2、Qsbph5a、Qsbph5b和Qsbph6 4个抗灰飞虱QTLs,分别位于分子标记RM526–RM3763、RM17804–RM13、RM574–RM169和RM190–RM510之间,LOD值分别为2.14、3.13、3.23和2.35,贡献率分别为12.0%、14.7%、17.4%和14.1%,各QTL的抗性等位基因效应均来自抗虫亲本MR1523。该结果为后续抗灰飞虱基因的精细定位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灰飞虱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灰飞虱胁迫下水稻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飞虱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及特异性引物,对不同时间(12、24、36、48和72 h)灰飞虱胁迫下抗虫和感虫水稻品种中主要防卫途径的相关基因进行转录水平上定量分析。灰飞虱取食后,与水杨酸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PAL、NPR1、EDS1和PAD4在抗灰飞虱品种Mudgo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在感虫水稻Kittake中。接虫12 h后,PAL基因表达量达到未接虫时的6.914倍;在Mudgo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上升更快,在24、48和72 h分别是Kittake中的42.848、70.743和69.193倍。NPR1基因在灰飞虱为害12、36和72 h后,在Mudgo中的表达量分别是Kittake中的4.690、6.231和4.112倍。与茉莉酸合成相关的基因LOX和AOS2,在灰飞虱为害36 h后,在Kittake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udgo中。乙烯信号途径中的受体基因EIN2在Kittake中的表达量也高于Mudgo中。结果表明,灰飞虱取食激活了抗虫水稻Mudgo中依赖水杨酸介导的抗性途径,同时诱导感虫水稻Kittake产生了依赖茉莉酸/乙烯途径的防卫反应,PAL和NPR1基因的表达在调节Mudgo抗灰飞虱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浙江省植保检疫局根据全省晚稻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专家会商,预计今年晚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呈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约9000万亩次。其中,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大发生;二化螟中等发生;稻曲病中等偏重发生;稻瘟病在浙西和浙中南稻区感病品种上有流行的可能;细菌性病害在东南沿海稻区有较大流行风险。1.稻飞虱:褐飞虱已具备大发生虫源基数,预计主害代将大发生;白背飞虱中等发生;浙北稻区穗期灰飞虱中等偏轻发生。稻飞虱发生面积约4000万亩次。2.稻纵卷叶螟:五(3)代大发生;六(4)代中等偏重发生,局  相似文献   

19.
<正>灰飞虱传播水稻田两种重要的病害,其中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南通通州区连年重发,黑条矮缩病在江苏省部分稻区蔓延,潜在风险不可忽视。根据今年南通市通州区一代灰飞虱发生量、带毒率,以及水稻品种布局等综合因素分析,由灰飞虱传毒引发的条纹叶枯病呈偏轻发生,黑条矮缩病有潜在发生风险。一、条纹叶枯病发生趋势一代灰飞虱发生情况:今年秧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从玉米幼苗期至抽穗期都可发生,发病越早症状越重,导致植株不结实,对产量影响大,麦田套作玉米地块尤为突出,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玉米植株一旦感病,几乎无法控制。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病毒的主要传播介体,2012年、2013年、2014年灰飞虱在虞城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个别田块严重发生。由于暖冬年份增多,气温偏高,灰飞虱越冬虫量加大,虫量发生趋势逐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