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陈贺兵 《新农业》2023,(18):82-83
<正>通过食用菌生产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全新的模式,应重点结合农业有机废弃物的特点,合理采用食用菌生产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的作用价值。1食用菌生产与农业有机废弃物分析1.1农业有机废弃物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类型废弃物,如,农产品加工环节、畜牧业养殖环境、农产品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等。据调查,我国每年会产生7亿吨以上的农作物秸秆废弃物,  相似文献   

2.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一种初级的循环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例,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简单技术与土地相结合,消耗了种子、肥料及光与水,生产出大量的人类可食用的农产品。人类食用后产生的排泄物和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可作肥料肥田。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一是很少有废弃物;二是产生的废弃物以农家肥的方式再次被利用。这是在经济产出和人类需求都处于低级阶段的低层次循环农业。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享受现代工业的成果,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如何综合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是社会面临的问题。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模式。【方法】在农业项目的实施工作中,调查分析和总结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生产情况。【结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改变,农业废弃物正在日益增加。运用"猪-沼-稻(菜)"种养结合模式,科学合理地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和能量进行循环利用,能够使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结论】综合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可以产生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有着很好的应用推广前景,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膜、化肥及农药等农资使用量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蔬菜尾菜、生物秸秆废弃物不断增大,影响农村环境卫生,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污染土壤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亟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武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膜、化肥及农药等农资使用量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蔬菜尾菜、生物秸秆废弃物不断增大,影响农村环境卫生,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污染土壤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急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秸秆燃烧污染、养殖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1])。农业面源污染最主要的污染物是化肥和农药。  相似文献   

7.
作为改善环境污染、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缓解资源短缺,带动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还不太好,必须要结合其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种植业、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沼液与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大量产生,农业废弃物因营养丰富被当作有机肥,又存在循环利用对作物安全生产和环境质量的挑战。目前国内外单独施用沼液和秸秆还田的研究较多,而沼液与秸秆耦合还田的研究较少。本文在水稻生产中设置施用沼液、秸秆和化肥配比处理,对水稻产量、水稻各器官含氮率、吸氮量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为沼液、秸秆在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有效合理的应用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 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二)农村农业废弃物污染严重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畜禽粪便)是农业废弃物的两个主要来源。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t,其中40%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如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进行循环综合利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为验证利用农业废弃物发酵进行设施大棚CO_2施肥是否是一条理想的农业废弃物利用途径,现对利用农业废弃物发酵进行设施大棚CO_2施肥的意义和优势进行阐述,对该技术的难点和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对此新技术在青海省果洛州日光温室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绿色蔬菜安全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化学农药、化肥、工业"三废"、农业生产废弃物、微生物及后期不当操作产生的污染等6类,通过对蔬菜生产过程中环境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点的技术性控制,减少此6类危害,并提出了通过创建品牌、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等措施,以期促进绿色蔬菜产业健康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和畜禽废弃物所产生的污染物质,从非特定区域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进入受纳水体,形成的水环境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用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等。抓  相似文献   

13.
以洱源县6个乡镇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6个乡镇农户参与减施化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与政府组织教育培训是农户决定是否参与减施化肥的关键因素;农户对化肥利用率与品牌的认知对农户是否参与减施化肥产生较大影响;具有风险偏好、性别为男性、文化程度较高、有特殊经历的农户,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生的废弃物较多、农业收入较高、属于科技创新示范户的家庭更倾向于在农业生产中减施化肥;农户的环境污染与绿色产品的认知水平对农户是否参与减施化肥基本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单位是农作物,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化肥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化肥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而化肥的质量,自然也影响着农业生产稳定与否。因此对化肥的质量要求也成为我国农业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总结了在化肥行业中磷肥生产企业,在对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产生的原因和对问题处理的意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号称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随着国家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推进,各地都在探索,引进新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和设备。更有一大批养殖和种植结合的企业,把畜禽养殖废弃物或者生产沼气,利用沼液、沼渣用于农业生产;或是直接堆肥腐熟成有机肥,替代化肥投入量。对于绝大多数养殖场来说,  相似文献   

16.
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不当,农业投入品废弃物不能按要求及时回收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养殖污水排放等,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本文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种类方式,提出了农业污染源防控措施,以期实现农业农村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排放源,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具有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种植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相关的文献,发现种植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通过优化秸秆和肥料利用模式成为化肥减施和替代的重要途径,综合考虑了农田碳排放和土壤固碳,为进一步研究旱作农田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排放源,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具有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种植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相关的文献,发现种植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通过优化秸秆和肥料利用模式成为化肥减施和替代的重要途径,综合考虑了农田碳排放和土壤固碳,为进一步研究旱作农田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种植业污染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德宏州虽然是边疆地区,农业生产欠发达,种植业水平低,部分山区仍然存在刀耕火种现象,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坝区种植业发展较快,复种指数提高。农户为了盲目追求高产,超量使用化肥,加大了对生态环境污染。减少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的用量,合理利用废弃物,对保护农业环境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农业废弃物指的是农业生产人员生产过程中丢去的东西,比如麦秆,鸡鸭畜禽粪便,这些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变成可再生资源。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预计到2020年农业废弃物产量将超过50亿吨。这些废弃物具有巨大的资源能力和潜力。但是,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业废弃物资源总量不清,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落后,利用率低,设施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