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利用沙蒿尖翅吉丁幼虫作为寄主对白蜡吉丁肿腿蜂进行人工饲养,成功繁育出成蜂。经野外释放,观测寄生情况,初步总结出沙蒿尖翅吉丁生物防治效果,为生物防控沙蒿尖翅吉丁虫,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和原生沙蒿群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沙蒿尖翅吉丁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蒿尖翅吉丁为沙蒿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寄主为白沙蒿,在阿拉善左旗一年一代,以幼虫在浅层木质部蛀建蛀道越冬,第2年4月开始化蛹.5月底到7月底为成虫期和卵期,为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3.
危害沙蒿的两种蛀干害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蒿是阿左旗地区飞播治沙造林演替初期的先锋植物,沙蒿尖翅吉丁和沙蒿木蠹蛾严重危害着沙蒿的正常生长,严重的威胁着阿左旗地区飞播治沙造林成果和原始沙蒿群落。文章从其危害情况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初步研究进展,为监测和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栎窄吉丁虫害防控对策及技术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栎窄吉丁害虫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中的薄弱环节,确定栎窄吉丁虫害防控对策及主要技术措施为:加强虫情监测调查,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增加林分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招引生物天敌,促进森林生态平衡;对虫害木实施卫生伐除,并严格实施检疫及除害处理措施;采取初孵幼虫期树干打孔注药、成虫期化学药剂飞机防治等措施实施综合防治,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选用4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以及苹小吉丁肿腿蜂),按5种蜂虫比例(0.5∶1,1∶1,2∶1,4∶1,8∶1),进行新疆野苹果林苹小吉丁套袋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肿腿蜂均能成功寄生,而白蜡吉丁肿腿蜂以8∶1比例放蜂后30天,虫口校正减退率为65.56%,优于其他处理。将该肿腿蜂再次按5种放蜂比例直接释放在林间,在放蜂后30,45,60天分次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8∶1放蜂比例的处理,在第60天校正虫口减退率为50.97%,效果最佳。白蜡吉丁肿腿蜂适合在新疆防治苹小吉丁,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长春地区的水曲柳林分为对象,调查白蜡吉丁的自然天敌种类及优势天敌,结果表明:白蜡吉丁卵期优势天敌种类为白蜡吉丁平腹小蜂,寄生率达61.3%;幼虫期优势天敌种类为白蜡吉丁啮小蜂,寄生率为68.6%;蛹期寄生天敌种类一种,为东方副凿姬蜂,寄生率为8.64%。白蜡吉丁产卵的季节分布呈先上升至高峰后再下降的趋势,白蜡吉丁平腹小蜂的季节消长趋势与白蜡吉丁一致,但在时间上滞后于白蜡吉丁产卵的规律。白蜡吉丁平腹小蜂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开发的优势天地种类对白蜡吉丁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7.
白蜡窄吉丁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蛀干害虫,对白蜡属多个树种和美国流苏树危害较重。为了防控白蜡窄吉丁幼虫,选择不同药剂组合对绒毛白蜡进行树干喷洒和打孔注药防治。结果表明:树干喷洒7种药剂组合的防效顺序为40%氧乐果>1%甲维盐+25%溴氰菊酯>5%高氯·甲维盐>5%吡虫啉+20%氰戊菊酯>20%氰戊菊酯>1%甲维盐>25%溴氰菊酯;打孔注射8种药剂组合的防效顺序为40%氧乐果+1%有机硅>1%甲维盐>5%吡虫啉+1%有机硅>5%吡虫啉+20%氰戊菊酯+1%有机硅>1%甲维盐+25%溴氰菊酯+1%有机硅>5%高氯·甲维盐+1%有机硅>25%溴氰菊酯>20%氰戊菊酯。树干喷洒时,药剂的合理复配能够提高对白蜡窄吉丁幼虫的林间防效;在打孔注药中,药剂的复配使用并未提高对害虫的防效。在2种施药方法中40%氧乐果都具有最好的防效,而使用打孔注药方式防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2018年在承德市双庙村蒙古栎林中发现吉丁幼虫危害现象,对其进行鉴定确定为金纹吉丁(Corebus aequalipennis Fairmaire),并对其分布范围、主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花曲柳窄吉丁是危害白蜡生长的主要害虫,研究花曲柳窄吉丁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为指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生产合理布局和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花曲柳窄吉丁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花曲柳窄吉丁的危险性综合评价值为2.10,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建议对花曲柳窄吉丁加强检疫监管,防止人为传播,同时加强白蜡产地疫情监测,开展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花椒害虫主要有花椒笮吉丁、柳干木蠹蛾和桔褐天牛等,以花椒窄吉丁为害最重。花椒窄吉丁一年一代,柳干木蠹蛾三年一代,均以幼虫越冬,在陕西各花椒产区均有分布,尤以秦岭以北最为严重;桔褐天牛两年一代,仍以幼虫越冬,分布在秦岭以南。秦岭以北15年左右的树主要有窄吉丁引起枯死,25年左右时枯死的却为木蠹蛾造成。4月中旬用增效氧化乐果、甲(?)磷50倍液或久效磷20倍液等进行涂抹防治,均可获得80%以上的杀虫效果;8月下旬用上述配方防治韧皮部小幼虫,效果尤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近年在河北省承德市发现一种危害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树干的窄吉丁属害虫,经窄吉丁属世界分类学家Eduard Jendek博士鉴定为Agrilus coreanus Obenberger,因皂荚是其新发现的唯一寄主植物,中文名定为皂荚窄吉丁。作者描述了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生活史照片,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是一种国际性检疫害虫,其自然分布于东北亚国家,20世纪初相继在美国和加拿大被发现并造成严重危害。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最为严重,而后在天津、北京、辽宁、吉林等地危害加重。其在我国主要危害的是引进的北美白蜡树种,如美国红梣(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毡毛梣(绒毛白蜡)F. velutina Torr与美国白蜡F. americana Linn.等,目前白蜡窄吉丁的防治是森林害虫防控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感觉器官在昆虫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嗅觉和视觉在白蜡窄吉丁交配、产卵与寄主定位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昆虫视觉和嗅觉感受系统和感受机制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白蜡窄吉丁嗅觉和视觉的应用研究,列出了白蜡窄吉丁信息素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鉴定结果以及嗅觉感受蛋白和视觉感受蛋白的鉴定情况。同时对白蜡窄吉丁视觉和嗅觉的综合作用机理研究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完善利用嗅觉和视觉防治白蜡窄吉丁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林业和国家生态建设中的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我国危害林木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了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以及利用其他天敌如病原微生物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1)重大食叶类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研究;(2)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3)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4)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5)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6)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7)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8)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9)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0)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林业和国家生态建设中的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我国危害林木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了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以及利用其他天敌如病原微生物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1)重大食叶类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研究;(2)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3)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4)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5)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6)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7)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8)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9)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0)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是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的优秀天敌。为明确保藏材料对白蜡吉丁肿腿蜂有效保藏期的影响,在相对湿度85%,温度11℃条件下,将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分别置于不同保藏材料中,比较该蜂在保藏期间的存活率和寄生率。结果表明:保藏材料对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管长50 mm,管口内径10 mm的塑料指形管中加入M形纸片,可以有效延长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寿命,最适合该蜂的保藏。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金缘吉丁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该虫二年 1代 ,以幼虫在梨形成层越冬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林业和国家生态建设中的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我国危害林木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了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以及利用其他天敌如病原微生物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1)重大食叶类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研究;(2)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3)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4)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5)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6)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7)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8)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9)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0)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杨十斑吉丁(Melanophila decastigmaFabr)分布于宁夏、甘肃、新疆及内蒙等省区,是西北地区防风固沙林的主要害虫,为害杨柳等多种林木。成虫喜于树干上下爬行,幼虫在树皮与边材之间蛀食,继而进入木质部为害,虫口密度大时树皮翘裂,树干输导组织被破坏,树木长势衰弱,以至死亡。以往防治十斑吉丁主要依靠大量喷洒触杀剂防治成虫和初孵幼虫,但此法污染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有效地监测苹小吉丁林间发生动态,寻找无公害防治的新途径。[方法]本研究首先在室内利用5种波长单色光对苹小吉丁进行了敏感波长的选择性试验,然后在野外苹果园内悬挂9种波长粘虫板对苹小吉丁进行了诱集对比试验。[结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苹小吉丁对5种波长单色光具有不同程度的趋性,依次为:530 nm>590 nm>450 nm>380 nm>650 nm,雌虫的趋光反应率显著高于雄虫。从光强度试验结果来看,苹小吉丁对5种单色光的趋性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高。从林间诱集试验结果来看,9种波长粘虫板对苹小吉丁诱集效果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绿色(550 nm)和蛋黄色(580 nm)粘虫板对苹小吉丁的诱集效果最好,3d最大诱捕量分别达到7头·张^-1、6头·张^-1,单位时间平均诱捕数量分别为2.86头·张^-1、2.70头·张^-1;对紫色和红色粘虫板趋性最弱。[结论]苹小吉丁对530-590 nm范围内的波长比较敏感。波长为550~590 nm粘虫板可作为苹小吉丁林间种群动态观测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彭忠亮 《林业科学》1991,27(1):35-40
本文记述了吉丁虫科纹吉丁属四个新种,它们分别是暗蓝纹吉丁Coraebus simplex sp.nov.冕宁纹吉丁Coraebus mianningensis sp.nov暗绒纹吉丁Coraebus obscurus sp.nov.和砚山纹吉丁Coraebus yanshanensis sp.nov.另记录了纹吉丁属四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是黑尾纹吉丁Coraebus denticollis Saunders短褐纹吉丁Coraebus salvazai Bourg.绿翅纹吉丁Coraebus grafi Obenberger及突顶纹吉丁Coraebus violaceipenis Saun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