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3个处理4次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楠木与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楠木与杉木混交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 混交林中楠木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均明显高于楠木纯林, 分别为楠木纯林的121 2%、134 6%、194 4%和104 8%; 混交林中杉木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也明显高于杉木纯林, 分别为杉木纯林的124 36%、104 2%和164 1%, 其杉木蓄积量也达到了杉木纯林的82 9%; 楠杉混交林林分生物量高于各自纯林, 分别为楠木纯林和杉木纯林的254 4%和134 8%;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楠木纯林>混交林>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2.
在安溪丰田国有林场开展了杉木与火力楠混交试验,杉木与火力楠以4:1和4:2比例插花混交,杉木纯林为对照.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6.8%、8.0%,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13.7%、21.1%,单株平均材积分别提高了36.3%、56.4%,且不同林分类型的平均胸径和单株平均材积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杉木纯林土壤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和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由此可见,杉木与火力楠采取4:2比例插花混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火力楠、柳杉分别与秃杉按1∶1混交,以秃杉纯林为对照,开展了秃杉混交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研究,对18a生的3种人工林中秃杉生长量、林分总蓄积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秃杉火力楠混交林中秃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总蓄积量比秃杉纯林增加了11.35%、17.04%、42.02%和57.61%,比秃杉柳杉混交林中秃杉提高了15.73%、25.40%、62.90%和105.50%;土壤容重以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最小,其次是秃杉纯林,秃杉柳杉混交林最大;土壤孔隙度和通气度以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最大,秃杉柳杉混交林最小;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水解性氮也以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最大,秃杉柳杉混交林最小。说明秃杉与火力楠混交可以提高秃杉生长量和林分总蓄积量,而且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4.
采用火力楠、柳杉分别与秃杉按1∶1混交,以秃杉纯林为对照,开展了秃杉混交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研究,对18a生的3种人工林中秃杉生长量、林分总蓄积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秃杉火力楠混交林中秃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总蓄积量比秃杉纯林增加了11.35%、17.04%、42.02%和57.61%,比秃杉柳杉混交林中秃杉提高了15.73%、25.40%、62.90%和105.50%;土壤容重以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最小,其次是秃杉纯林,秃杉柳杉混交林最大;土壤孔隙度和通气度以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最大,秃杉柳杉混交林最小;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水解性氮也以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最大,秃杉柳杉混交林最小。说明秃杉与火力楠混交可以提高秃杉生长量和林分总蓄积量,而且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5.
以营造在建德市寿昌林场五年生刨花楠与杉木不同混交模式林及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刨花楠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生长差异以及与杉木混交后不同模式林分的生长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刨花楠幼林生长量差异明显;刨花楠与杉木混交后能促进刨花楠幼林的生长,其中以楠∶杉=2∶1混交模式刨花楠的生长量较高,与刨花楠纯林相比,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10.45%和12.71%,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刨花楠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30年生杉木混交火力楠、米老排试验林,结果表明:杉木与火力楠、米老排混交林中的杉木平均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3.1%-3.7%、9.4%-10.5%、34.2%-37.1%、4.1%-23.5%.6杉木4火力楠混交林,杉木平均树高16.8m、胸...  相似文献   

7.
沿海山地杉木木荷混交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鄢继文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179-180,153
杉木木荷人工混交造林效果研究表明,杉荷(6杉4荷)星状混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不但改良土壤效果较好,尤其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磷素营养水平,而且明显地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12年生时,混交林分中杉木的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14.2%、11.6%和65.6%,蓄积量分别比杉木、木荷纯林提高了46.4%和49.3%.但在现存林分密度条件下,此时混交林分结构稳定性较差,种间和种内竞争矛盾激烈,急需进行适当的间伐以改善种间关系和林分结构,促进混交林分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红豆树、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方式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翁金粦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57-159
红豆树、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蓄积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7杉3红林分蓄积量最大,5红5杉林分次之,10杉林分再次之,红豆树纯林蓄积量最低。不同混交比例对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随着林分中红豆树树种比重增加,林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全N、水溶性N、速效P等土壤肥力指标显著提高。7杉3红是3种红豆树造林模式中的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广西六万林场不同柳杉人工林经营密度及柳杉与杉木混交对柳杉林分生长的影响,为广西科学种植柳杉、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450株/ha柳杉林作为对照林,2075、1800、2700株/ha柳杉林和柳杉与杉木混交林(1450株/ha)作为试验林,在各试验林分中分别设置3块标准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和分析各林分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结果]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密度对径级的分布影响明显,密度越大,径级株数高峰期来得越早;林木蓄积量大小依次为1450株ha>2075株/ha>1800株/ha>2700株/ha;在柳杉与杉木混交林中,柳杉的各林分因子生长状况均优于纯林,与相近密度纯林(1450株/ha)相比,单株材积提高了47.3%,总蓄积量提高了32.0%.[结论]提倡以大、中径材为主要培育目的种植柳杉人工林,应选择柳杉与杉木混交的模式,可提高林分收获量,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人工林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凤和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52-154
杉木纯林、9杉1杂、8杉2杂、7杉3杂等4种造林模式10年生林分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相似的郁闭度下,8杉2杂林分蓄积量最大,7杉3杂林分次之,9杉1杂林分再次之,杉木纯林蓄积量最低。本文根据标准地调查、树干解析获得的数据,对杉木、杂种马褂木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从中确定了8杉2杂为3种混交比例中最佳,为杉木、杂种马褂木混交比例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杉木桤木混交林生长量与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18地位指数的第1代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和杉木桤木混交林(混交比例2∶1).造林后10 a,对立地条件一致的2种人工林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桤木混交林林分蓄积量大于杉木纯林,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杉木桤木混交林中的杉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显著大于纯林杉木(P<0.05),但混交林中桤木生长比杉木差,其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显著小于混交林中的杉木(P<0.01).10年生杉木桤木混交林的土壤性质(主要是0-10 cm和10-20 cm层次的速效性养分、全N和有机质)比杉木纯林有所改善,但只有水解性N在0-10 cm和10-20 cm层次显著(P<0.05)高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2.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群落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六年生不同混交比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每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杉木(3):火力楠(1)混交林为代表,并以杉木纯林和火力楠纯林为对照,对不同林分群落的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混交比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蓄积量均比杉木和火力楠纯林高,其中以杉木(3),火力楠(1)林分蓄积量最高,(2)混交林中林木的单株生物量,年净生产量均比纯林高,长势比纯林好;(3)混交林林分总生物量,年净生产量均比杉木纯林高,特别是干材净生产量比杉木纯林高1.16T/ha.a,这对经营用材林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广西六万林场不同柳杉人工林经营密度及柳杉与杉木混交对柳杉林分生长的影响,为广西科学种植柳杉、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450株/ha柳杉林作为对照林,2075、1800、2700株/ha柳杉林和柳杉与杉木混交林(1450株/ha)作为试验林,在各试验林分中分别设置3块标准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和分析各林分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结果]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密度对径级的分布影响明显,密度越大,径级株数高峰期来得越早;林木蓄积量大小依次为1450株ha>2075株/ha>1800株/ha>2700株/ha;在柳杉与杉木混交林中,柳杉的各林分因子生长状况均优于纯林,与相近密度纯林(1450株/ha)相比,单株材积提高了47.3%,总蓄积量提高了32.0%.[结论]提倡以大、中径材为主要培育目的种植柳杉人工林,应选择柳杉与杉木混交的模式,可提高林分收获量,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人工林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混交比例分别为1∶1和3∶1的秃杉—乐昌含笑混交林及秃杉纯林的试验研究,18年生的试验林生长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秃杉—乐昌含笑混交林中秃杉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总蓄积量均大于秃杉纯林,而且混交林和纯林中秃杉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总蓄积量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秃杉—乐昌含笑1∶1混交林中秃杉和乐昌含笑生长量均大于秃杉—乐昌含笑3∶1混交林中的秃杉和乐昌含笑。秃杉-乐昌含笑混交林土壤与秃杉纯林相比疏松透气、肥力状况好。本试验中秃杉与乐昌含笑按照1∶1比例混交为佳。  相似文献   

15.
柠檬桉与乡土树种复层混交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金元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63-164
对22 a生柠檬桉×木荷×杉木复层混交林、木荷×杉木单层混交林及杉木纯林调查分析表明:柠檬桉×木荷×杉木复层混交林能合理利用营养空间,提高林分生产力,林分蓄积量比木荷杉木单层混交林提高了30.6%,比杉木纯林提高了119.3%。柠檬桉由于树体高大,与木荷、杉木混交,其密度的增加并不会影响乡土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柠檬桉×木荷×杉木复层混交林林下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于荷×杉单层混交林和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6.
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杉木毛红椿不同混交比例及杉木纯林(CK)的生长效应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杉木毛红椿混交造林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其10年生林木无论是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均比杉木纯林生长更好。在不同混交比例中毛红椿混交比例减少而杉木平均胸径呈增加趋势;树高以3∶1带状混交、4∶1带状混交为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年生林木的林分蓄积8∶1插花混交,4∶1、3∶1带状混交与CK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8∶1插花混交,4∶1、3∶1带状混交与2∶1带状混交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加上对树冠生长的分析结果认为,杉木毛红椿混交,以杉木毛红椿8∶1插花混交、4∶1、3∶1带状混交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楠杉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楠木是我国的珍贵用材树种。但生长慢、经济收入迟,人工造林不多。本楠杉混交林,楠木是目的树种,试验结果表明:2楠:1杉株间混交的较好;1楠:1杉株间混交则营造较简单,也是一种可应用的混交方式。混交林中的楠木比楠木纯林生长稍差,但其中的杉木生长很好,且杉木小径材有利用价值,提早收入,以短养长,以杉养楠,是当前发展楠木生产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光泽县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和杉木毛红椿混交林(混交比例3:1)。造林后8年,对混交林和纯林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毛红椿混交林林分蓄积量为15.06m。/hm2,比杉木纯林大21.40%,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杉木毛红椿混交林中的毛红椿和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大于纯林杉木。造林后8年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的表层(0—10cm)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和有效P有所改善,而在杉木纯林中则下降。毛红椿是杉木较好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19.
在杉木采伐迹地营造福建柏卷斗青冈混交林、纯林试验,经过12a的经营管理,林木生长效果良好。结果显示:12a生的福建柏卷斗青冈混交林林分生长量平均树高、胸径、郁闭度、单株材积、蓄积量,比福建柏、卷斗青冈纯林林分生长量,平均树高分别大5.68%、4.45%、平均胸径分别粗10.43%和11.64%,平均冠幅分别大14.19%、5.3%,平均郁闭度分别大3.26%、2.15%,平均单株材积分别大28.00%、36.17%,平均蓄积量分别多42.32%、28.84%。  相似文献   

20.
杉木与红锥混交林生长量及混交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锥纯林、9杉1锥、8杉2锥、7杉3锥4种红锥造林模式的10年生林分的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相似的郁闭度下,7杉3锥林分蓄积量最大,8杉2锥林分次之,9杉1锥林分再次之,红椎纯林的最低。不同混交比例对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随着林分红锥树种数量的增加,林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N、水溶性N、速效P含量等土壤肥力指标显著提高,7杉3锥是3种混交比例中最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