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双喜  李华  魏亦勤  李红霞  刘旺清  裘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465-4465,4479
以宁夏灌区1983~2005年区域试验汇总材料为基础,利用DPS软件对宁春4号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均为正相关,其中千粒重呈极显著相关(r=0.681 0),株高次之(r=0.393 5),穗数、穗粒数较小;穗数与穗粒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428 4)。对宁春4号环境指数与产量间的回归分析得方程Y=-973.273 2+1.099 8x。千粒重对产量作用最大,其次是株高,穗粒数、穗数较小;该品种在正常年份虽有较好的稳产性,但不利年份产量稳定性较差。培育超高产的品种在协调穗数和穗粒数的同时,注重粒重稳定。  相似文献   

2.
以晋阳1号夏玉米为研究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6.0万、7.2万、8.4万、9.6万、10.8万、12.0万粒/hm~2等6个播种量下的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夏玉米的穗长、穗粗、百粒质量、穗质量和保苗率均呈减小趋势,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秃尖长均呈增加趋势,并获得夏玉米产量与播种量的回归方程为y=-75.992x~2+1 595.4x+652.79(R2=0.988)。确定9.6万~10.8万粒/hm~2为晋阳1号夏玉米大田种植的适宜播种量,最高产量为9 092.4 kg/hm~2。  相似文献   

3.
高产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漯优7号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漯优7号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并对其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漯优7号4年平均比对照增产6.4%,具有分蘖成穗适中,穗大、株型理想、综合抗逆能力强等特点,是一个半冬性、丰产稳产型小麦新品种。在产量结构三要素中,每公顷穗数(x1)与穗粒数(x2)呈正相关(0.5645),与千粒重(x3)呈负相关(-0.6744),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0.0867);通过对其进行通径分析,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1.2066),千粒重次之(0.1601),每公顷穗数与产量呈负效应(-0.5230)。对其间接效应进行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通过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是主要的,其通径系数P1→2→y=0.6811。因此,在生产中在减少小花退化和不育小穗的同时,设法消除或减小负效应,协调好每公顷穗数与千粒重的关系,才能达到丰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超迟播稻茬小麦播种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迟播稻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的基本苗及产量构成,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的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不同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对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每增加15 kg/hm~2,成穗数增加10.65万穗/hm~2、千粒重减少0.22 g、产量增加150.45 kg/hm~2;施氮量每增加15 kg/hm~2N,实粒数增加1.07个、产量增加450.75 kg/hm~2。氮肥运筹方式的影响随播种量、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产量最高的氮肥运筹方式是播种量480 kg/hm~2时"轻施返青肥,重施基肥和拔节肥"方式、施氮量240 kg/hm~2N时"氮肥后移、返青肥和孕穗肥等量"方式。[结论]该研究为超迟播稻茬小麦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特优航1号的产量结构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早季特优航1号超高产栽培示范片产量与产量结构的调查及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早季特优航1号产量(y)与穗数(x1)和穗粒数(x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x3)和千粒重(x4)呈显著正相关,各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和贡献率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1116.009 0.004x1 2.915x2 23.793x4。特优航1号超高产栽培主要技术为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  相似文献   

6.
利用西藏生产上种植的11个春青稞品种(系)春播的试验资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系数为:千粒重(r2y=0.7900)>穗粒数(rly=0.6476)>有效穗数(r3y=-0.2119);直接通径系数为:千粒重(P2y=0.6587)>穗粒数(Ply=0.4539)>有效穗数(Ply=0.1847)。根据分析及结合西藏拉萨地区青稞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了拉萨地区春播青稞高产育种应增加千粒重、稳定穗粒数、降低有效穗数(即分蘖数);春播青稞高产栽培应适当降低分蘖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理州10个高海拔粳稻新品系(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r=0.392 2)、千粒重(r=0.279 7)与产量成正相关,每公顷有效穗数(r=-0.228 6)、结实率(r=-0.144 9)与产量成负相关。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直接作用的大小顺序为每穗总粒数(2.404 7)>每公顷有效穗数(1.254 1)>千粒重(0.893 5)>结实率(0.712 2)。因此在大理州水稻育种与栽培时,应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攻大穗,并兼顾千粒重与结实率,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用21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大田种植,对其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结实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穗粒重、成穗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全生育期和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不实小穗数呈负相关。对产量正向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结实小穗数(0.482 2)、穗粒数(0.373 3)和千粒重(0.177 3)。在新品种选育工作中,首先选择全生育期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在增加成穗数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增加结实小穗数提高穗粒数,通过适当增加千粒重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氮素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优质小麦京冬8号为材料,在晋东南地区研究了氮素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为160 kg/hm2的前提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追肥可明显提高产量,以拔节期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产量最高;返青期和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而且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大,分蘖成穗效果越明显;随着追氮时期后移与追氮比例的增大,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对影响产量的成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x4)、单茎产量(x5)作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2 782.53+1 432.16x(4r=0.901 8**),说明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之间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料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施用均可提高水稻产量,氮肥是增产的主要因子,远高于磷、钾肥增产效果。产量(y)与施氮量(x1)、施磷量(x2)、施钾量(x3)呈抛物线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21 9x12+18.255x1+5 063.8;y=-0.135 3x22+29.049x2+7 159.4;y=-0.033 7x32+15.238x3+7 057.2。不同肥料因子对水稻产量构成影响不一,氮肥促进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加,而降低千粒重;磷肥促进有效穗数、千粒重增加,而对穗粒数影响不大;钾肥促进穗粒数、千粒重增加,而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氮、磷、钾肥对水稻形态影响不一,3种肥料因子均能增加叶面积,但氮肥增加幅度显著高于磷肥和钾肥;氮肥增加株高和穗长显著,而磷钾肥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主旨探索播种量对夏播高粱生长发育期间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明确山西省中部地区夏播高粱的合理播种量。[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山西农业大学农作站进行大田试验。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 75、7. 5、11. 25、15、18. 75、22. 5 kg·hm~(-2)共6个不同播种量水平,研究不同的播种量水平对夏播高粱生育期、株高、叶面积等农艺性状,以及穗长、穗重、穗粒重、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播种量为15 kg·hm~(-2)时株高达到最大值195. 5 cm,播种量为22. 5 kg·hm~(-2)时叶面积指数最大,播种量为7. 5 kg·hm~(-2)时,穗长达到最大值;百粒重、穗重和穗粒重随播种量的增加逐渐减少,成穗数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出苗数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成穗率下降;产量随高粱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符合方程y=0. 7779x3-44. 597x2+734. 54x+1466. 7(R~2=0. 9877),在播种量为11. 25 kg·hm~(-2)时有最大值5294. 8 kg·hm~(-2)。[结论]综合分析,山西省中部地区夏播高粱晋杂30号最佳播种量为11. 25 kg·hm~(-2),在此适宜播种量下,晋杂30号可以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以及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控有效穗数为主,兼顾穗粒数和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3.
对 8 0优 12 18个不同播期进行产量 (y)与有效分蘖 (x1 )、每穗总粒数 (x2 )、结实率 (x3)、千粒重 (x4)间的相关、回归、通径分析 ,结果显示 ,有效分蘖是构成 80优 12 1产量最重要的因素 ,在高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每穗总粒数是构成产量的基础。产量与构成产量因素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849 、0 9784 、0 73 86和 0 95 5 7 。回归方程为y =-2 3 4 9 95 3 +10 0 .45 23x1 +3 8845 7x2 +8 762 62 2x3+3 3 782 19x4,其复相关系数r =0 9982达极显著水平。 4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依次为 :有效分蘖 (Py 1 =0 .7867) >每穗总粒数 (Py 2 =0 3 2 0 4) >千粒重 (Py 4 =0 2 3 0 6) >结实率 (Py 3=0 13 3 4 )。并据此总结出 80优 12 1高产优质的栽培措施为早生快发提高有效分蘖和适当早播控制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常规水稻品种黄华占栽培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黄华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r=O.932);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稳长、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总=-0.996,r实=-0.997,r穗=-0.991,r结=-0.991);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929);产量构成各因素间,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实=0.997,r穗=0.998);为夺得水稻黄华占高产水平,其适宜栽培密度处在Ⅲ-Ⅳ之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来自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四川和广东等地的共26份紫苏属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9个相关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的顺序:千粒重、叶片数、穗粒数、总穗数、叶干重、一级分支数、株高、茎干重、叶鲜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穗数(x7)、穗粒数(x8)和千粒重(x9)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3个因素对单株籽粒产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6.8880+0.1056x7+0.0734x8+22.8816x9(r=0.9942**)。通径分析也表明,千粒重(x9)、总穗数(x7)和穗粒数(x8)是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油用型紫苏属植物的选育过程中应该注意选育大粒、穗多型品种。  相似文献   

16.
对 12份法国蓖麻品种的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和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及小区产量 8个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法国蓖麻品种的播种至出苗期与开花至成熟期呈正相关 (r=0 .12 78) ,现蕾至开花期对开花至成熟期的间接作用P3→ 2→y =0 .6 986比其直接作用P3→y =- 0 .6 5 2 8明显。②现蕾至开花期对单株有效穗、单株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r=0 .2 76 8、r =0 .2 2 4 5 ) ,现蕾至开花期对单株有效穗、单株穗粒数的间接作用 (P3→ 2→y =3 92 75、P3→ 2→y =3 5 4 4 3)比其直接作用 (P3→y =- 2 4 437、P3→y =- 2 2 6 0 2 )明显。③出苗至现蕾期与百粒重呈正相关 (r=0 .346 7、P2→y =5 0 32 9)。④现蕾至开花期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0 .1488) ,现蕾至开花期对小区产量的间接作用 (P3→ 2→y =1 4 40 9)比其直接作用 (P3→y =- 0 .74 5 4 )明显。⑤单株有效穗、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对小区产量具有真实的通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58个小麦品种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58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株高、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产、发芽率、发芽势、苗高、根长、根数等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8个小麦品种的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为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旱地小麦的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为成穗数、穗粒数,水地小麦的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为成穗数和苗高。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全东兴  张强  陈温福  侯立刚  全成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63-4164,4184
对2006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的28个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只有1个品种垩白粒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1988)2级标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均达到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参试品种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P<0.01),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0.482,P<0.05);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67,P<0.05);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5),与穗粒数和实穗粒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r=-0.572,P<0.01;r=-0.524,P<0.05);提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千粒重、单穗重和穗粒数,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日照时数与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通化地区1999-2005年5月下旬至9月下旬各月、旬的日照时数与水稻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每穴穗数和每穴粒数与7月下旬的日照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r=0.864,r=0.876),穗长与7月上旬的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r=-0.824),结实千粒重与7月份的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2),水稻的实际产量与生育期内的日照总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  相似文献   

20.
为摸清香稻种质资源与骨干亲本材料各农艺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为香型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优质资源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对40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香稻种质资源、26份恢复系材料和22份保持系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相关分析中,香稻种质资源的单株有效穗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7 2**),恢复系材料的单株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32 5**,0.509 1**,0.707 3**),保持系材料的生育期、剑叶宽、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11 6**,0.711 7**,0.563 2**,0.684 2**)。2)偏相关分析中,香稻资源的单株有效穗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偏相关(r=0.998 9**,0.639 5**),恢复系的单株有效穗、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r=0.810 0**,0.520 2**,0.7292**),保持系的单株有效穗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r=0.863 8**,0.594 5**)。3)通径分析中,香稻资源和恢复系材料农艺性状中的单株有效穗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而保持系材料的单株产量受穗实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