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指出了在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学者们开展了对棉刺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作为群落优势层片的灌木物种,棉刺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更加重大,其重要值甚至达到了206.92。密集型克隆生长构型和游击型克隆生长构型是棉刺具有的两种典型克隆生长构型,其中密集型克隆生产构型由劈根形成,而游击性克隆生长构型则是由枝条下垂受损产生的不定根形成。集群分布是棉刺的主要分布格局。棉刺的生命曲线呈反对角线性上升,棉刺的总群数量会随着它的年龄上升而增加,它的年龄结构是下降型椎体。与别的物种不同,具有大量的高龄正常个体,恰恰说明棉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种群,该种群的个体很少会在达到生理寿命前死亡。  相似文献   

2.
采用方差/均值的t检验法以及负二项式分布指数K、聚块性指数,IP、丛生指标IMorisitar指数对九连山保护区米槠群落的主要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重要值排在前17位的种群中,8种为聚集分布,9种为随机分布;该群落中,竞争力较强的种群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竞争力较弱的种群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种群的不同径级分布格局是,随着径级的增加,先表现为聚集程度的增加,当种群的径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又表现为聚集程度的减小;优势灌木的分布格局是,除狗骨柴与山血丹外,树参、草珊瑚、黄楠、鼠刺等4种优势灌木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各优势种群的格局规模都表现为多种格局规模分布。  相似文献   

3.
镶黄旗黄花山天然杜松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黄花山天然杜松林内,设置4个有代表性的标准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得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天然杜松林群落结构及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天然杜松林群落内,杜松地径较小,个体高峰值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径级结构变化明显;旱榆多以幼苗的形式存在,地径范围在2.5cm以下。群落存在明显的径阶缺陷,属于不稳定型。2)乔木层高度级较低,而灌木层高度级较好。3)乔木层杜松种群主要以聚集分布格局为主,伴有均匀分布格局,旱榆种群则为聚集分布格局;灌木层优势种群小叶鼠李和土庄绣线菊的空间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群落处于不稳定的恢复发展阶段,人为和自然干扰以及种群生物学特性共同造成这种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对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粉叶柿群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粉叶柿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以及粉叶柿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等特征.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79种,隶属37科66属,单属种植物较多.植物区系具有热带起源性,是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阶段.群落垂直层次分明,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和均匀度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粉叶柿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种群分布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有所差异:幼树为集群分布,中树和大树为随机分布,种群呈扩散趋势.这种差异与其牛物学、生态学特性及与物种的竞争排斥作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谷城县天然红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红椿种群的分布格局,通过野外调查,采用样方法,运用7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两个样地的乔灌草多样性,并对各多样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运用7种不同分布格局指数,对不同红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灌木和乔木层香农指数差异显著;乔灌草层各样性指数间相关性较高;不同样地种群分别为集群分布和泊松分布。人为干扰造成群落不同样地草灌乔多样性下降,种群分布格局变化;天然红椿种群呈泊松分布,人为干扰下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6.
在瓦屋山定位研究了中亚热带湿性常绍阔叶林次生群落15a来各乔木种且成及其重要值、密度,大小结构、高度结构和材积生产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物种组成变化明显,有11种从群落乔木层消失,也有10种出现,乔木层树种多样性(丰富度)基本保持动态平衡和发展;优势种地位保持不变,但次优势种地位得以加强;群落结构变化较大,突出表现为种群密度、胸径和树高分布格局的变化和立体空间的分布,群落由单优或双优种向双优或多优势种发展,由单一乔木屋向多层次立体结构发展,空间加厚,群落更复杂、稳定性增强。乔木种群平均高生长速度在24-48cm.a^-1 ,平均DBH生长率在0.34-1.10cm.a^-1,各种群生长速度差异明显,按生长速度可划分为适应性强的速生树种如细梗呈茱萸叶五加,华木荷(平均DBH生长在0.70cm.a^-1以上),中等速度的小叶青冈、扁制栲(平均DHB生长在0.40cm.a^-1以上),慢生种如润楠、石栎(平均DHB生长在0.4cm.a^-1以下);种群材积生产力高低不一,优势种扁刺种群材积生产力并不是直增长,而是在后期出现下降;次优势和睦产长速度较快。1997年3固定样地材积量218-225m^3.hm^-2,优势种群材积生产力是群落材积生产力的高低的关键,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和各种群相互作用下,密度是各种群生长和材积生产力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辽西北区域地带性植被次生疏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灌木层群落种群调查,对其群落组成与数量特征,群落结构及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物种丰富度低,植物种具有北温带分布性质,这与当地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相吻合;数量上,草本层占绝对优势,具有草甸草原的基本特征,生活型以地面芽占优势;群落垂直结构只有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种多样性不高,且分布不均匀,优势种为集群分布.研究半干旱风沙区灌木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研究,将为后续研究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4种方法对建阳县马尾松单优群落中的10个乔木、灌木和草木种群进行了分布格局测定,并通过分布格局分析,分离了这10个集群分布种群的分布格局规模与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这10个种群分布均为聚集形,且大部分在200平方米以上规模出现斑块。  相似文献   

9.
石垟林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文成县石垟林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栎、短尾柯、木荷和红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甜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虎皮楠种群为间隙型;亮叶水青冈、钩栗种群为衰退型,整个群落处于进展演替阶段;各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存在差异;群落中,各优势种群均出现了Ⅲ级小树个体数异常减少甚至缺失现象,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0.
克隆植物在基株和种群水平上的形态可塑性变化分别表现为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的变化,这种可塑性变化对于克隆植物适应环境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仅分布于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现濒危特征的根茎克隆植物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的9个样地的8种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把9个样地归并成群落透光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的密林、疏林和林缘旷地3类生境。通过对这3类生境9个样地缙云黄芩的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4个克隆构型特征指标和分株密度、分株高度、总生物量3个分株种群特征指标的测定与分析以及联系环境因子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缙云黄芩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在不同生境中的可塑性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缙云黄芩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在3种不同的生境中差异显著。Kruskal Wallis检验表明,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克隆构型特征参数的分布型在3种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Two-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对9个样地间的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等克隆构型特征参数的分布型的相似性比较表明同类生境间相似程度高。不同的生境间相似程度较低。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分布型的偏斜度在密林生境中向小于平均值方向偏斜,而在林缘旷地生境中向大于平均值的方向偏斜,在疏林生境中,两种方向的偏斜都存在。分株密度。分株高度和种群生物量3个分株种群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均是:密林〉疏林〉林缘旷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群落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分别是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可塑性变化的主导环境影响因子。随着生境群落透光度的增加和土壤水分的减少,缙云黄芩的克隆构型向间隔子变长、新分株形成能力减弱和分株角度增大的“游击型”构型演变,而分株种群向着分株密度减少,分株高度变矮,总生物量减少的不利方向演变。结合缙云黄芩的生物学特性和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对策,推论群落里强烈的光照和低的土壤含水量是缙云黄芩呈现濒危特征的主要外部因子。  相似文献   

11.
根据样地调查数据,编制了阿拉善荒漠区敖隆敖包及乌兰腺吉蒙古扁桃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由此求得蒙古扁桃种群大小级结构图、存活曲线及死亡率曲线,从而对两地蒙古扁桃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地蒙古扁桃种群幼龄和老龄级个体较少,中龄级个体较多。总体上,敖隆敖包蒙古扁桃种群年龄结构呈稳定型,而乌兰腺吉种群趋向衰退型。两地存活曲线处于DeeveyⅡ和DeeveyⅡ2。两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型分布。分析表明,草畜平衡在蒙古扁桃种群稳定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云龙天池云南松自然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从空间格局角度深入认识云南松林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基于云南省云龙县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样地调查数据,基于云南松的种群径级结构,采用Ripley’s L函数点格局方法,对云南松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云南松自然种群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完整,分布呈倒"J"型;云南松自然种群整体上在0 40 m的空间尺度上呈"聚集-随机"的分布格局;云南松自然种群个体在幼树和小树阶段,在较大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转变为随机分布,而在中树阶段完全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递增,大树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个体间空间关联在所有尺度上基本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云南松自然种群结构属增长型种群;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动态特性;云南松种群各生长阶段间正向的关系,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相似文献   

13.
Using plant community analysis methods, we analyzed 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species composition, community structur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 Betula dahurica forest on the “1238” mountain of Badaling in Beijing,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are 33 plant species in the B. dahurica community, including 18 woody plant spe- cies. The B. dahurica forest is a monodominant community with 75.9% dominance. 2) Based o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size class distributi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B. dahurica and Acer mono—two heliophyllous and pioneer tree species—is cascade-type, with both in an increasing stag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ilia mandshurica and T. mongolica, two shade-tolerant tree species, is inverse-J type, and they have more young seedling individuals and regenerate more stably. They are associated species of the pioneer tree specie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Quercus mongolica, as the associated species of climax species in the community, is sporadic, and its regeneration is fluctuating and random. Fraxinus rhynchophylla is a shade-tolerant tree species which has a unibar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limax characteristics of pioneer tree species.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young seedlings reached 0.4. 3) The dominant species B. dahurica is still in an increasing stage,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other species is steady or partly influences the community, putting the community in the pioneer species stage. From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F. rhynchophylla, the B. dahurica forest will approach to a climax stat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沙地云杉种群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寻找影响沙地云杉林天然更新的瓶颈因子,应用格局分析和灰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地云杉林的天然更新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地云杉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呈聚集分布,且死亡率高;枯枝落叶层厚度、下木盖度以及腐殖质层厚度对沙地云杉林天然更新影响最大,其关联度分别达到了0.749,0.746和0.678;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关联度分别为0.615,0.621,与天然更新的关联度最小,对天然更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从基株种群和无性系种群2个水平研究了仙湖苏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仙湖苏铁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不同龄级种群的分布格局不同,基株种群幼苗级、幼树级呈随机分布,中年级和成年级呈聚集分布;无性系种群幼苗级表现为随机分布,其它3个年龄级呈现聚集分布。幼苗贮备的不足将严重影响种群的发展,使濒危程度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见血封喉在海口地区集中分布于自然村落周围。为初步探讨人类活动对见血封喉种群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在海口地区共设置6个样地,从种群的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5个方面分析了海口地区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种子的萌发率高,幼苗个体丰富,但是幼树个体缺乏,中龄期个体相对丰富,老龄期个体数量较少;纺锤型的大小级结构表明种群属于衰退型。②现存的Ⅱ、Ⅲ级个体数少,导致静态生命表中Ⅱ、Ⅲ级个体死亡率出现负值,由于接近实际寿命,在第Ⅵ级死亡率达到最高。③虽然见血封喉种子成活率较高,但由于其幼树的存活率较低,其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但是如果剔除掉人为干扰在幼树阶段的影响,其生存曲线属于Ⅰ型,呈凸型,这表明该海口地区的环境条件较适宜见血封喉种群的生长。④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这与大多数珍稀植物种群一致;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影响其分布格局,使种群由聚集分布转变成随机分布,后又向聚集分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平陆县后其凹山南坡不同海拔油松种群结构和动态规律。结果显示:该地区油松种群随着海拔从882 m,975 m升高到1 035 m,种群密度不断增大,径级分布范围逐渐减小,种群存活曲线由D eeveyⅡ型过渡到D eeveyⅠ型,种群由稳定型过渡为增长型,说明油松种群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处于不同的演替和发展阶段,且随着油松径级的增大,种群的平均生命期望陡降,预示着种群的生理衰退。结合生境条件可得出结论,土壤层厚度及水分是引起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动态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在所设的样地中,福建柏种群大小级分布图的形状基本相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其分布格局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也有一定比例的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有差异,且幼苗和幼树的集群强度明显大于中树,树种呈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9.
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种群结构和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冈林是我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最主要的类型之一。本文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浙江建德山区青冈林中主要种群的大小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动态过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谝我青冈林中的优势种青冈,石栎的种群结构呈现不规则的倒J字型,为间歇型种群。  相似文献   

20.
濒危植物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的急尖长苞冷杉为研究对象,设置30m×30m样地15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从高度结构、基径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空间分布格局方面分析了急尖长苞冷杉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高度结构、基径结构和年龄结构均表现为反"J"型,相关性也较明显,基径与年龄的关系为y=13.5640x0.7078(R2=0.9144);总体上,幼苗的后备储量特别大、死亡率也较高,但补充率大于死亡率,种群表现为稳定发展型。在不同尺度下,不同龄级(发育阶段)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分布格局有差异。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各龄级植株的分布格局由聚集趋向均匀分布,聚集强度减弱,同一取样尺度下,龄级越大,聚集强度也越弱。研究结果可为该资源的管理及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