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盆景艺术的题名,不仅应有较高的文学性,且要有良好的社会性、思想性、哲理性。从每个盆景作品的题名,不但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学素质,还可看出创作者的道德情操。从目前全国一些专著或报刊所发表的盆景作品题名看,笔者有如下几点看法,谬误不稽之处,祈请方家学者不吝赐教。一、盆景题名当一定不易,不可朝命夕改。尤其是在一些专业刊物上发表了的作品,或者是在全国性评比展出中得奖作品,更不可任意更换名称。如原有一位专家的作品初名“秋思”,并为之在刊物上撰  相似文献   

2.
树木盆景的题名,除了造化、点明物象,引导欣赏者进入美的境界,各按各的美学层次,饱览其间,从此岸到达彼岸外,还含有作者借物抒怀、以物言志的特殊功能。一个好的题名确有“画龙点睛”之妙,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凡有题名者,均为高档次作品。有的作品不标题名,让欣赏者们自己去解释作品的内涵,品尝自己酿制的“果汁”,岂不味道更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花卉盆景》曾陆续发表过不少黄彪远制作的盆景作品,手法十分简洁自然。在拍成摄影作品时,加上光与色的运用,使盆景又展现出另外一些特有的内涵——本文题名赏黄彪远的摄影作品而非赏其盆景作品用意就在于此也——笔者手头正好有张黄先生拍摄的题名《静夜》的作品,看着这张照片,一股清  相似文献   

4.
雷柏阳先生在贵刊1996年第6期《关于盆景的“意境”和鉴赏标准》一文中,几乎把盆景艺术在创作过程与欣赏活动中的意境全否认了;把近几年国内各名家所创作的具有意境美的作品,简单化地看成是以题名取胜而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盆景的题名,是中国盆景的特色和组成部份。题名的深入浅出、意蕴含蓄,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作者借助题名来传达作品的内容,概括景观特色,深化意境,使欣赏者顾名思义,顺藤摸瓜,如揭帘幕,见题名而省悟到寓托在景物中的内在意象。如《骄杨颂》,创作者心有成竹,借物寓情,立意塑造了一株轻扬向上、绿染重霄九的珍珠黄杨的英姿飒爽  相似文献   

5.
题名为《古道西风》的盆景可以说是富有意境的成功之作。成功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在盆景作品中只用红叶、果实等来表明秋天的作法。作者大胆地采用了枯树来表现落叶后的深秋,并成功地把落叶这一自然景象用到盆景创作中去,勾出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秋郊夕照的立体画面。作品是有新意的,它开阔了人们欣赏盆景的视野。其实落叶不等于死亡,是树木在休眠,树木在休眠中正蕴育着一片生机。  相似文献   

6.
中国盆景界大都认为作品题名是门很主要的学问,对作品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说“直接关系到作品艺术价值”。有的说可“画龙点睛”、“点铁成金”。有的认为“修养胜于技法”。还有的认为“从每个盆景作品的题名不但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学素质,还可以看出创作者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7.
盆景题名有很多讲究和方法。景名的表情达意是很重要的一点。自古有诗言志,景抒情之说。景是客观的,特定的。情是主观的,人所特有的,具有社会性和个性,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时代性。一盆好的盆景作品,客观地展示了特定的自然景观,外在画面肯定是美的。而内含的意境则要靠人去领悟拓展。所以,盆景题名要以人为切入点,注入人文因素,增加情感含量,达到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山石盆景《古道畅想》(见彩页),表现的是沙漠景观,很容易使人想起丝绸古道,大漠驼铃,风起沙滚之风韵,故题名为《古道畅  相似文献   

8.
“昭彰盆景形神,提领观众入胜”。作为中国盆景的闪光一点,题名的重要意义已为人所共识。潘仲连先生的《刘松年笔意》,贺淦兹先生的《风在吼》,赵庆泉先生的《小桥流水人家》,许介文先生的《欸乃一声山水绿》等等,不但作品形神光彩照人,题名亦炉火纯青,堪称一代风范。但是,我们的另一种现状是:相当一部份作品的题名(包括艺术创作水准)还在低起点上徘徊。这是中国盆景提高环节中不应忽视的一环。下面,让我们剖析几个作品(均见《中国花卉盆  相似文献   

9.
中国盆景的题名,在世界盆景界可谓独树一帜。为原创性中国盆景特有之艺术语言,源于其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为各传统艺术门类铭刻了鲜明的民族性印痕。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及欣赏习惯等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根基。在不同艺术门类作品的题名上,有着大致相同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都有“题署”,包括楹联、匾额;中国书法、绘画作品有题、跋、落款;诗歌、戏剧、文学等更是有名称、题目。共同的艺术效果追求,往往是借助表  相似文献   

10.
盆景的题名     
盆景制成后,作者可根据创作意图和具体形象,给作品题名。《红楼梦》里贾政说的“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一句,道出了题名的重要性。好的题名可以概括景的特色与神韵,画龙点睛,突出作品主题,引导观众赏景,使  相似文献   

11.
这是盆景老艺人朱宝祥的盆景精品之一,题名为《高山流水》。朱老出身于南通盆景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一生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盆景评比中获奖。这盆树桩盆景脱胎于南通地区的两弯半造型。结构流畅,静中有动,自然天成。长长的飘片,气势洒脱、灵动,有着淙淙清泉从山涧悄然而下的意态。右侧向上  相似文献   

12.
读了1993年第7期《无名胜有名》(以下简称《无》)后,对文章列举的盆景题名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病深有同感,确实值得引起盆景界同仁的重视! 但是在如何对待盆景题名这一问题上,本人与《无》作者的观点完全不同。本人认为:盆景需要题名,需要名符其实的、恰如其份的题名,尤其需要画龙点睛、点铁成金的题名。道理很简单:我们不能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花卉盆景》2014,(7):63-63
这盆题名为《浓荫蔽日》的小叶黄杨盆景,是广州盆景协会会长陈昌的藏品。作品是60年前选苗扦插的,40年间历经多次修剪造型,定型上盆距今也已20余载。作品整个造型为大树型,树高82厘米,树干直径12厘米。创作初期采用蟠扎细剪的苏派盆景方式造型,后期充分发挥岭南盆景“蓄枝截干”的优势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4.
近日,仔细拜读了沈定山先生的《好题名自磨砺出》(见95年第10期29页)和王子先生的《关于几个作品的题名》(见96年第3期25页)二文,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沈先生的观点较正确。盆景作品的题名,是作者与观者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桥梁。它能够引导观者的思维走向作品更深的意境之中,进而与作者的情感沟通并产生共鸣。因此,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第4期彩页上,欣赏到方攸注制作的《翘首》和张虎、长颜制作的《不怕风吹浪打》。觉得两件作品在布局和题名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提出一管之见,供作者参考。一、《翘首》的题名和主峰表明,它是一件高远式山水盆景。制作此种盆景,必须用特写方式突出表现高昂向上的主峰,整体景观须相应集中,水平视野要适当缩小,这样才能较好地反映出盆景的主题意境。可是该盆景的构思布局却恰恰相反,选用了特长的盆皿,次峰、配峰、配石,摆件稀稀拉拉近乎一  相似文献   

16.
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若赋予“内足以震已,外足以感人”的题名点景(注:有人叫命题,也有人称景题,还有人称题名,亦有称命名。我认为用题名点景较妥。至于究竟用何词恰当,有待盆景艺术界论讨统一),可以引发欣赏者浮想联翩,进入意境,情思飞越于景外,从而达到“诗入景中,意在盆外”、“景中寓诗,诗中有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的艺术感染及欣赏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在常熟紫园盆景艺术公司的盆景基地,发现龟甲冬青小树苗上结了许多美丽的小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是这种小树培植在一般的盆里,只具有盆栽的自然美而没有艺术美。于是我从教学和艺术理论研究出发,构思创作了一盆“丛林式”盆景,题名《金色年华》(见上图)。作品完成后,请常熟著名的盆景老艺人李三男,盆景艺术家傅翔云、吉佩龙和盆景摄影家周原以及学生们观赏,大家都说比原来种在普通盆里要好看多了。  相似文献   

18.
盆景题名也如创作,既要有实,也要有虚;既要清新自然,也要委婉含蓄。所不同的是,创作重在务实,太虚则无境;题名更须写意,太实则无味。长期以来,中国盆景题名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确是层次尚低的一种表现,是亟待努力提高的。贵刊92年2月号的《幽会》乃清新的山水佳作,可这个题名未免俗了点,且抛离了主体景致,给人言不尽意之感。面对构景造意,观者皆可见山依依、水依依、草木依依;山水相亲,人亦相亲。若能改名《倾心》,则可升华作品主题,拓宽联想意境。  相似文献   

19.
秦翥翊     
秦翥翊,1947年7月生于广西阳朔,1966年开始从事园艺工作,1970年起迷上了盆景艺术。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之滨,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为他创作独特的山水盆景奠定了基础。他常常不辞辛劳,遍访名山,有时冒着生命危险,进深岩,攀高峰,漫山遍野地寻找制作盆景的素材,甚至忍饥受饿、风餐露宿也在所不辞。为了创作出具有美妙意境的作品,他除了向大自然学习外,还深入研究古典文学及绘画艺术中的各种构图章法,著有《盆景漫笔》。此文由中国新闻社采用后,先后被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转载。1978年,在首届全国盆景艺术展览中,他的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被作为佳作  相似文献   

20.
六、设计说张夷一再强调:砚式盆景创作最反对先有作品再有题名;现在的山水盆景创作常常是做到哪儿算哪儿,最后找个景名标签贴上去。这种做法只会隔靴搔痒,无法充分体现砚式盆景特有的内涵美、精神美,更不能使砚式盆景创作的主题立意与艺术表象有机统一。中国盆景艺术创作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色就是意在笔先,将诗情画意、文化精髓的主题情趣先把握好,画出设计立意草图,再选材动手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