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新品种穗发芽抗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培养皿种子发芽法,对10个不同白皮小麦品种进行种子活力各项指标及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种子活力及淀粉酶活性均存在差异。高活力种子α-淀粉酶活性大。相关分析还显示,α-淀粉酶活性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在高度正相关,致使种子发芽快;小麦收获期遇阴雨潮湿环境易穗上发芽。  相似文献   

2.
贵农小麦系列穗发芽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异 《种子》2000,(2):13-14
1998~1999年对遗农小麦系列的九个材料进行了穗发芽的抗性和α-淀粉酶的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九个材料的抗穗发芽性能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以贵农10的穗发芽率最小,经过一周的发芽率为1.0%,二周的发芽率为4.5%,对照绵阳26的发芽率最高,第一周为67.0%,第二周为98.6%,而α-淀粉酶的同工酶酶谱也表现出差异,绵阳26和丰产3号这两个穗发芽率最高材料的同工酶酶带是最强的,其他材料的酶带都比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影响穗发芽的因素、抗性机理、遗传特性及抗性品种选育等方面,综述了当前我国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进展。认为抗穗发芽与种皮色级、穗部性状、吸水速率、α-淀粉酶活性及ABA等激素有关,低α-淀粉酶活性是抗穗发芽的主要机理,抗穗发芽的遗传主要由数量性状控制,抗性的显隐性因组合的不同而不同,而且有明显的倾母遗传特点,仅有少数组合表现出主效基因的作用。以影响穗发芽的主要因素α-淀粉酶为切入点,对影响α-淀粉酶活性的调控因子α-淀粉酶抑制剂和硫氧还蛋白在小麦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抗穗发芽解决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6个四川省小麦地方品种的抗穗发芽进行了测试。整穗发芽率低于10%的品种有60个,其中最低的简阳绿豆麦为3.14%,最高的宜宾排兜麦达34.08%。从各地区品种的整穗发芽率的平均数及各地区低于10%穗发芽品种的比例看,小麦地方品种中的抗穗发芽资源大多数分布于四川省的中部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两淮麦区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风  肖文言 《种子》1994,(4):1-6
对两淮麦区40年来代表性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结果是:(1)黄熟期的培养皿种子发芽、水层纸巾穗发芽、延期收获田间穗发芽调查和α-淀汾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对鉴别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都有显著的效果;(2)经改进的水层纸巾7天穗发芽度试验是简便、有效、功能全面和适用性好的鉴定方法;(3)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有4种类型:种子深休眠的低敏型、种子浅休眠与其它机制联合作用的低敏型、种子浅休眠的中敏型和无任何保护机制的高敏型;(4)低敏型和中敏型都有红、白皮两类品种,高敏型全是白皮品种;(5)红色种皮除有助于种子休眠外,还有延缓和减轻田间穗发芽的效应;(6)、1980年代以来的小麦品种抗穗发芽性有严重退化趋势,抗性品种只占12.5%,而50-70年代的供试品种有81.8%是抗穗发芽的;(7)就其重要性,抗穗发芽育种的地位不应低于抗病育种,应改善沿淮、淮北小麦品种布局,重视选择推广红皮品种;(8)小麦抗穗发芽育种选择指标─黄熟期7天穗发芽度;高抗<1.15、中抗<1.70;(9)推荐红皮品种博爱7023和马场2号、白皮品种丰产3号和百农3217为小麦抗穗发芽鉴定试验的标准品种。  相似文献   

6.
马勇 《中国种业》2015,(2):49-50
利用小麦蜡熟期剪取的小麦穗,测定子粒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整穗发芽率,利用小麦面粉测定小麦品种的降落值,鉴定黑龙江省目前种植的春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结果表明,克旱15和克涝6的子粒发芽率、整穗发芽率、发芽指数和降落值分别为19.0%、0、10.1%、333和24.0%、2.0%、10.0%、298,具有较强的抗穗发芽能力,可以在小麦生育后期潮湿多雨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1992~1995年用室内保湿法对1500份小麦材料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从小麦穗上发芽与收获后的种子发芽的比较把小麦收获前穗发芽分为低、中、高3种敏感型;白粒品种穗发芽抗性低于红粒品种;数量遗传分析表明,小麦穗发芽率的广义遗传力高于60%。  相似文献   

8.
小麦穗发芽与内源α-淀粉酶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抑制内源α-淀粉酶活性是解决小麦穗发芽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对11份普通小麦以及1份人工合成抗穗发芽六倍体小麦RSP的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进行了分离克隆与序列测定。并与核酸数据库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相当保守,一致性达到94.83%,仅在少数位置出现单碱基的替换或单个碱基的插入。在22份对比材料中,编码序列的229、272、397、415、427、430bp位置处,发生频率为9.1%的单核苷酸替换,是潜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张海峰 Zeme.  RS 《作物学报》1989,15(2):116-122
1985—1987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对19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进行了小麦成熟期穗发芽抗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除红粒品种普遍抗穗发芽外,不少白粒品种也具有较强的抗性,特别是中国品种丰产3号的抗性最强,超过美国的软质白粒抗源 Peck 和 Brevor。证明小麦穗发芽与籽粒α-淀粉酶活性高度正相关,而与脱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麦主推品种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育抗穗发芽品种,对我国10个小麦主产省份的75个品种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同时利用3个分子标记Vp1B3、Xbarc310和Barc294对上述品种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存在明显差异。Vp1基因的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关系不密切,Vp1B3标记难以用于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筛选。主效QTL(QPhs-3AS)与种子休眠关系密切,Xbarc310和Barc294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选择的重要参考,且Barc294较Xbarc310的选择效果好。上述结果为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的改良和推广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小麦穗发芽抗性机理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张海峰  卢荣禾 《作物学报》1993,19(6):523-530
1987—1989年在人工模拟降雨室鉴定了123个小麦品种,发现不少白粒抗源;研究了13个品种的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含水量、吸水速率和α-淀粉酶活性变化,认为抗穗发芽的主要机理是低α-淀粉酶活性和小的吸水速率;并用6个抗性不同品种的双列杂交,初步探讨了抗穗发芽性遗传,可能存在母体与子体抗性因子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2.
抗穗发芽小麦品系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优质、高产、抗病,且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我们用模拟人工降雨的方法对56份品系(种)进行了抗穗发芽的鉴定,其中红兴隆科研所后备材料48份,从国外引进的材料8份,以目前黑龙江省主栽品种龙麦26为对照,鉴定出综合性状好、抗穗发芽的品系提升下一级试验,同时为亲本圃提供抗穗发芽的育种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关联分析发掘小麦整穗发芽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的181对分子标记,分析264份自然群体的基因型,采用TASSLE软件的GLM和MLM模型检测与整穗发芽抗性紧密关联的标记位点,发掘相关位点内的优异等位变异。在2012年和2013年室内整穗发芽率、2013年田间自然降雨整穗发芽率3个环境中,共关联到20个显著位点(P<0.05),分布于小麦染色体1AS、2DS、3AS、3BL、4AL、5AS、5BL、6BS、6DS、7AL和7BL上。分别位于2DS和7BL上的分子标记gwm102和barc340同时在3个环境下关联到,属于稳定的抗性位点; 另有6个标记位点同时在2个环境下关联到; 其余12个标记位点仅在1个环境下关联到。位于7BL上的barc340标记位点为一新报道位点。从重复关联的8个标记位点内共检测出10种优异等位变异。barc28-229bp和barc28-217bp对提高整穗发芽抗性效应最显著,主要分布在地方品种中(如遂宁坨坨麦等),而gwm102-142bp和barc186-199bp效应虽然相对较小,但多分布在推广品种中(如扬麦158等),有利于穗发芽抗性分子育种的直接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外源化学抑制物质控制杂交小麦不育种子的穗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云民  段宪明 《种子》1991,(4):12-15
本试验选用的化学抑制物质(30%的青鲜素和60%的抑制性有机酸)在小麦T型不育系盛花后20、24和28天进行田间小区1000、2000和3000ppm的喷施处理。所有处理均明显降低了早萌的程度,其中以用药时间盛花后24天,浓度为1000ppm的处理效果最好,穗萌率由16.17下降至1.87%,千粒重也略有提高,而且收获后的种子贮藏6个月发芽力超过对照水平。进一步提高处理浓度或盛花后20天、28天的各种浓度处理,早萌抑制效率、贮藏后种子发芽力都不及盛花后24天1000ppm的处理。抑制物质处理对控制赤霉病率亦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种子发芽法和室内穗上发芽法,分析比较了不同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及杂种F_1的穗发芽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质对穗发芽抗性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效应,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穗发芽对小麦的生产、加工和消费等方面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小麦穗发芽受自身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子粒本身的休眠特性和α-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联系紧密。近年来,利用分子标记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方法研究小麦穗发芽发展迅速,已鉴定出大量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定位到不同的染色体上。本文从穗发芽的危害、抗性机制、抗性遗传等方面阐述了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粒种质资源抗穗发芽性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国梁  陈兆夏 《作物学报》1998,24(4):491-496
用我国抗穗发芽性显著不同的21个白粒小麦品种(系)及1个红皮品系为材料,分别配成5×6、4×7和7×5三套NCⅡ交配设计,以穗发芽率为指标对杂种F_1及亲本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一般配合力方差达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方差亦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抗性亲本对杂种抗穗发芽性表现的作用显著大于敏感亲本,其平均穗发芽率与其一般配合力效应间相关较高,平均相关系数为0.816。穗发芽抗性遗传力较高,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平均分别为83.30%和58.96%,可以在杂种早代-中代对其进行选择。涪陵须须麦、万县白麦子、遂宁坨坨麦、万雅M120E6、丰产3号等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可作为优良白粒抗源在育种中利用。  相似文献   

18.
白粒小麦穗发芽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敏  姚维传 《种子》1997,(3):19-21
白粒小麦品种群体中存在着高抗穗发芽的材料,水层纸巾穗发芽7天的发芽率为0。穗发芽性状表现为适续性变异,在品种群体和杂种群体都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度,GCV(%)=26.9~54.4。且具有母性遗传的特点,广义遗传力较高,h_B~2(%)=80.8~86.9。  相似文献   

19.
植物源小麦籽粒发芽抑制物质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植物为材料提取穗发芽抑制物质对小麦籽粒发芽抑制效应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提取物中均含有发芽抑制物质,其中M 3是对小麦籽粒发芽抑制效果显著、作用迅速而持久的天然抑制物质,对种子发芽抑制率达到85%以上,且抑制效果不存在与小麦品种间的互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