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恒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2):114-116
1949年以来,陕西油菜生产几经起伏,但总的趋势是波浪式向前发展。笔者就陕西省油菜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陕南油菜区种植10万hm2,增油增值;关中油菜区种植5.4万hm2,增油增益;渭北油菜区种植4.6万hm2,增油增效。使陕西油菜生产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为使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金油6号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介绍了金油6号的特征特性和品质性状,并对其在陕西省油菜区试中产量、产油量表现和相应的保优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最新培育的甘蓝型春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青杂2号的品种特性,并提出了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选种及种子处理、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以期为该品种在北方春油菜区规模化种植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产优质杂交油菜“秦优10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优10号”是由陕西省农科院选育的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姜堰市自2004年引进试验示范种植以来,现已成为该市油菜的主栽品种之一。为促进其推广应用,笔者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甘杂1号油菜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经作所于1997年组配成耐寒、耐旱、抗病、高产的甘兰型油菜杂交种,是渭北旱塬实施“甘兰型油菜北移种植”丰产技术项目的首选品种。从2000年以来已由海拔800m地区北移种植到1300m地区,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抓全苗、育壮苗、保越冬、促春发”套栽培技术措施落实不配套,使得甘杂1号越冬死苗仍是阻碍北移种植的关键因素。据陕西省永寿县植保站2004年春对全县866.7hm2甘杂1号油菜进行普查,其中因冻害死苗133.3hm2,占种植面积的15.4%,另外由于黑缝叶虫甲严重为害造成死苗缺苗66.7hm2,占种植面积的7.7%。因此…  相似文献   

6.
秦优13号是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三原县种子公司合作于2005年育成的双低油菜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等特点,2008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正> 黄杂1号是陕西省农垦科研中心继秦油二号之后育成的国内外第一个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1996年8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与秦油二号相当,其含油量比秦油二号高出1.5%~2%,成熟期在黄淮  相似文献   

8.
春油菜新品种甘南 4号是甘南州农科所以“82 C- 1”作母本 ,“新城黑菜籽”作父本杂交 ,经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为白菜型 ,具有含油率高、芥酸含量低、稳产、适应性强、抗寒、抗病等优良特性。在 1997- 1998年的甘南州油菜联合区域试验中 ,折合平均产量 1792 .2 kg/ hm2 ,比对照品种清油 14增产 19.4 %。该品种生育期 10 5 d左右 ,属中早熟品种 ,适宜在甘南州海拔 2 6 0 0~ 32 0 0 m的高寒阴湿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高产油量优质杂交油菜中油杂8号的选育及优良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杂种优势利用来提高油菜产量的同时提高种子的含油量,从而获得油菜生产最终目标性状--产油量的总体提升是发展高效低成本油菜产业的保证。介绍了利用辐射诱变、有性杂交结合单株成对测交等方法,改良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的育性、产量和含油量性状,选育高产油量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8号的过程及其特性。在湖北省和中国油菜品种区试中,中油杂8号比对照中油821分别增产9.82%和10.64%,达极显著水平;含油量和产油量在湖北省区试中均居参试品种首位,分别达42.77% 和1 051.05 kg·ha-1,比对照品种分别提高3%和161.3 kg·ha-1,是目前长江中游区含油量最高的少数几个优质杂交油菜品种之一。文中还对中油杂8号的强优势基础、增产高油因素及通过大粒性状培育高产油量油菜品种的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秦优9号为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陕西省、黄淮区、长江下游区和长江中游区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2242.9~3036.0kg/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2330.4~3120.0 kg/hm~2,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5.12%~10.86%,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2%~7.3%,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62%~14.4%。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32%~0.52%,硫甙含量17.42~22.24μmol/g,含油量38.8%~39.37%。2003、2004、2005年通过陕西省、黄淮区、长江中游区和长江下游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