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域文化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属性特征。结合常熟李市村地域文化调研梳理,以村落原供销社旧建筑为改造设计对象,进行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展示空间设计研究探索。研究从相关概念阐释出发,提出了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展示空间设计原则,并基于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调研与梳理,从凝练乡村历史文化符号、场景再现表达、传统技艺体验、空间色彩表达4方面,提出乡村展示空间设计策略,为乡村地域文化传承与复兴、乡村展示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乡村发展迅猛,乡村景观设计开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颇具特色,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极具当地文化代表性,但目前乡村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文化的融入。根据当前乡村景观设计的现状,从地域文化入手,浅谈地域文化及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概述,讨论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融入的意义和应用原则及具体应用方法等,以便更好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到乡村景观设计中,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开展乡村景观设计,实现乡村文化特色的表达,不仅是我国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性要求,更是打造幸福、和谐、生态、人文乡村环境的必然要求。江南文化作为较大单元的地域文化,与齐鲁、岭南、巴蜀、中原等地域文化相比,其独特性尤为明显。首先阐述了地域文化概念、乡村景观类型,其次分析了地域文化特色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最后以江浙沪一带的农村为例,探讨了通过乡村景观进行地域文化表达的方法,形成一些新的乡村景观设计理念,以期助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绍兴市结合本地区乡村地域文化特色,逐步探索出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路径,丰富了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情趣和韵味,也为其他地区开展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了参考蓝本。在概括介绍基于地域文化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基础上,介绍绍兴市开展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实践情况,并为该类实践对其他地区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以期丰富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福军 《现代园艺》2023,(14):99-101
乡村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很多乡村地区越来越重视景观规划设计,其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和当地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加强乡村地域文化的保护,在保留乡村地形地貌完整性和特色性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基于此,本研究充分阐述了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并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和涉及的原则进行了相应的阐释,分析了在传承与保护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设计乡村景观需遵循的原则,进而为基于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乡村景观规划提出了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二平  易晓 《现代园艺》2013,(20):99-100
地域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而研究地域文化的目的是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找到合适的载体总结文化符号将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表达出来,达到传播的目的。目前我国隧道洞口景观存在特色不鲜明、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本文从地域文化着手,试图分析文化符号在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将文化符号运用到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中。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乡村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设计出有助于传承乡村文化的景观,同时要确保乡村美丽景观的完整度,高度重视特色设计,展现特殊的文化风采。基于地域文化的美丽乡村景观进行概述,分析了基于地域文化传承构建乡村景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规划乡村景观应注重与当地地域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既具有现代化气息,又可以明显感受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景观。从文化背景构建乡村景观和文化传承构建特色景观2方面,详细阐述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文化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物质文化被破坏,非物质文化遗失。从地域文化相关特性及面临困境进行研究,探索出用地域文化重构乡村景观空间,从而唤醒人们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记忆,并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肖懋汴 《现代园艺》2023,(12):73-7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景观的建设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千村一面”的乡村景观项目,乡村传统文化被破坏,地域特色同质化。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弘扬地域特色,推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结合十八洞村村容村貌提质工程景观设计实践,旨在探索从“精准”设计的角度,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提炼乡村景观设计元素,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钟炜婷  庞玥  徐瑾 《现代园艺》2023,(3):102-10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域文化消逝、“千村一面”等问题受到重视。湛江市位于粤西临海地区,农村基数庞大,村落蕴含多元的地域文化,为了加速乡村振兴进程,湛江启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取得新成效。本研究基于地域文化的视角,以营造乡村公共空间场景为抓手,整合村庄资源和空间建设现状,提出打造村落标志、构建生态、修复文化和植入文创等场景的营造策略,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场景营造提供新思路,激发乡村内源活力,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湖北地域文化的乡村景观有机更新研究,事实上是对湖北区域内乡村的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设计研究,是整合资源后对乡村经济的推动,是建立湖北地域文化传承与乡村景观发展之间的一种共生模式。因此,对于乡村景观的有机更新设计,应是对乡村原始景观的保护,保持其原始景观特色,优化其景观空间格局,完善其景观风貌,建立新时期的乡村景观,让乡村景观能够在各个方面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湖北地域文化和乡村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总结出适合湖北地域文化发展的乡村景观有机更新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为湖北地区的乡村景观更新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姚莹 《现代园艺》2023,(5):125-127
东北地区乡村河道作为典型的季节性河流,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载体,也具备乡村生产、生活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承载着独特的乡村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单纯的水利工程治理已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乡村河道的治理应该从更加生态化、景观化的角度出发。本研究主要从东北地区乡村河道的特点及现状问题出发,探讨乡村河道景观化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以昌都镇昌庆街为例,认真分析学习了俞孔坚在设计中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符号,阐述了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大众渴望追求自由,美好的乡村生活,乡村旅游应运而生,继而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也就得以引起重视。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历史沉淀的精神文明产物。旨在研究地域文化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的融入,从而为我国相关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提供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的传统文化面临众多危机,部分具有乡土特征、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被破坏,所以,构建美丽乡村应摆脱传统新农村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对于乡村景观环境的有效改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独具地域特色与历史记忆、民族特色,有助于营造浓郁的乡村氛围,切实提高乡村优良环境与文化品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园艺》2019,(23):112-114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兴起,山地乡村景观建设也在积极开展中。如何打造山地乡村特色景观,挖掘地域文化,是山地乡村景观建设的首要问题之一。浙江省余杭区百丈镇石竹园村"竹"景观设计结合石竹园村的景观现状和丰富的竹资源,深入挖掘地域乡村文化,运用乡土材料,对石竹园村整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具有地域引领性,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挖掘,找出信阳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在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总结信阳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应用方式,并以光山县扬帆村为例剖析信阳地区的农旅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大缺港为例,阐述在满足防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融合运用到河道景观设计理念中,探索城郊景区河道景观建设方面新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民众对体验式旅游的追求,突出湘西北特色、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与形象的目的。以常德“石板滩”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功能性与设计元素更完美的结合,给客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民宿的情感体验;将地域文化融入到乡村民宿空间设计中,使旅客既能够享受到旅途的风景,还能够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民宿建筑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和塑造乡村形象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