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罗定市蚕种场建立于1978年,当年下半年开始制种,至1991年参加国家“八五”防微攻关前,年年制种,年年均有超毒批次蚕种,14年共制种771037张,微病淘汰蚕种达50107张,淘汰率为6.50%,经济损失严重。1992年起参加“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新技术研究”的防治微粒子病攻关场,在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省丝绸公司、  相似文献   

2.
我所接受国家“八五”攻关项目(85—606—05—03—03),自1992年起开展对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研究,目标在1994年前将原种微粒子病批毒率控制在0.2%以下。通过研究总结适用于原种生产的防微综合措施。几年来我们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彻底清洁消毒、加强预知检查、严格母蛾镜检,使原种微粒子病逐年下降。1993年、1994年和1995年春繁三年,原种微粒子病批毒率均在0.2%以下,达到了“八五”攻关要求的指标。同时围绕攻关内容,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收集桑园野外昆虫检查微孢子虫的研究和进行新蚕药的应用试验,也取得很好成绩。  相似文献   

3.
庞朝平 《广西蚕业》1994,31(2):56-57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给蚕桑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微粒子病扩散的最快方式即是通过带“毒”的蚕种传染到蚕区.所以生产无微粒子病源的蚕种是蚕种场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管理,不认真贯彻自治区“桑蚕良种繁育检验制度”,微粒子病随时都会突然发生,影响蚕种场的声誉、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桑蚕原种生产中,通过搞好桑园害虫防治,减少桑园害虫微粒子病交叉感染,对预防桑蚕微粒子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骆坤荣 《广西蚕业》2003,40(1):34-35
近几年来,叶面消毒作为控制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方法已成为蚕种生产者的共识。我省一些微粒子病高发场区已成为安全区,超病毒率的批次逐年减少,场内生产的蚕种微粒子发生率已基本控制在极低范围。但原蚕点微粒子病毒率仍有反复升高现象。尤其在新开辟的原蚕点,有的户不能完全消灭“微毒”,有“毒”率尚不能有效控制,原蚕区防“微”工作任重而道远。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认识到室内及周围的消毒搞得相当好的情况下,仍有微粒子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野外昆虫交叉传染引起的,因此桑园昆虫是对蚕种生产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在对野外昆虫的检测中微粒子检测率较高,尤其是菜粉蝶,毒率可以达到30%甚至更多,孢子的密度又很高。五龄后期正是菜粉蝶盛发高峰。若不采取措施,污染的叶被蚕食下,则很容易造成“微毒”危害。大量的实践表明无论是过去的老点还是2002年新开辟的新点(2002年经初步检测毒率很低)采用叶面消毒效果都很好,叶面消毒是杜绝孢子入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崔世明  许锦忠 《江苏蚕业》1992,(1):31-33,46
<正>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在种茧生产上呈现抬头蔓延的趋势。积极采取对策,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已成为蚕种生产上的当务之急。我们海安蚕种场建场三十三年来,曾发生过两次比较严重的微粒子病。第一次是在1974年秋季,四个批次的蚕种,每批都有微粒子病,微毒率低的0.076%,高的达到10.5%,淘汰蚕种8000多张。第二次发生从1989年春种生产开始,检验到部分批次有微粒子孢子,个别批次微毒率超标淘汰,1990年春种微毒率急剧上升,淘汰原种6856张,普通种18610张,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和危害,1974年发生微粒子病为害后,我场分析了发病原因,采取了综合防微措施,使微粒子病得到  相似文献   

7.
我区桑蚕种生产防治微粒子病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焕生 《广西蚕业》1997,34(1):31-33
近年来,微粒子病对我区的蚕种生产威胁很大,1993年各蚕种场生产普通种795780张,超毒淘汰蚕种47803张,淘汰率6%。1994年生产蚕种603037张,超毒淘汰133990张,淘汰率22.21%。1995年生产蚕种922342张,超毒淘汰127510张,淘汰率13.82%。1996年生产蚕种572204张,超毒淘汰31872张,淘汰率5.57%。由于受微粒子病严重危害,不少蚕种场在经济上蒙受巨大的损失。虽然几年来备蚕种场在防微工作上,都做了大量工作,从全区来说,病毒逐步下降,但是在1996年秋各场生产蚕种190589张,超毒淘汰26047张.淘汰率达13.76%,病毒又有所回升,且有蔓延趋势,出现制种批或段超毒的蚕种场较多。  相似文献   

8.
《蚕桑通报》1992,23(2):16-18
湖州市村办新华蚕种场自1985年发生微粒子病以来,毒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我省微粒子病危害最严重的场之一。经调查该场发腐原因是由于1984年所在村盲目办起两个加工蚕茧下脚料的棉胎厂带进病原所造成。发病后虽也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但收效甚微,1985年至1989年因淘汰蚕种,累计经济损失达40余万元。微粒子病不仅使该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我市蚕种供需平衡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于1990年开展“防治新华蚕种场微粒子病的研究”。该课题被湖  相似文献   

9.
陆根明 《广西蚕业》2002,39(3):32-33
家蚕微粒子病因具胚胎传染的特性 ,而成为我们重点防治对象。近几年来微粒子病在我省从无到有 ,从有到多 ,直接危害生产 ,给蚕桑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严重威胁蚕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人在近 2 0年的蚕种生产工作中 ,多次遭遇微粒子病的危害 ,有几次生产的蚕种因“微”毒超标而全部淘汰 ,损失之惨 ,教训之深 ,还记忆犹新。本文就作者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作了回顾和总结。以便读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裨益。1 对微粒子病的认识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已久、分布很广的传染性蚕病。我们在 80年代初 ,刚参加工作时 ,对微粒子病只是理论上的一些…  相似文献   

10.
自1989年起,铜梁县蚕种场开始发生微粒子病,至1992年微粒子病烧种率达到高峰,经济损失非常严重,1993年经过采取各种措施,微粒子病逐年下降,微病超毒烧种率在1997年已控制到0.65%.从多年的扑微工作中,我们认为截断胚种传染是防治微粒子病的重要一环,原种带毒如果不截断,其他防微工作做得再彻底,也是前功尽弃.为此,我们改进了补正检查方法,提高了原种微粒子病检出率.1.改进取样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微粒子病的防治是现阶段每个蚕种生产场家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因为微粒子病毒率超标,所以安徽省的部分蚕种生产场家都曾蒙受过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为有效地遏制微粒子病的危害。从2000年春季起,我场在黄可威、黄君霆两位教授的亲临指导下,先用高压喷雾器(每台机器配2个“四孔装置”雾状喷头,长60m的管子)在野外喷消桑叶的方法进行叶面消毒,效果较好。嗣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叶面消毒效果,从2004年秋季起经过技术干部酝酿和民主集中决策,场里投入资金购进桑叶脱水机,试行“全龄浸消桑叶喂蚕”措施。到目前为止。场部生产的蚕种合格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百,且基本上是第一样本合格的蚕种,无毒蚕种也在逐渐提高。为此,我们把这2年多来用蚕用消毒净全龄浸消桑叶,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吴炳坤 《蚕桑通报》2001,32(1):54-55
由于原蚕区农民的“微防”意识比较差 ,“插花”饲养严重 ,而且面广量大 ,所以一旦发生微粒子病 ,控制起来就十分困难 ,甚至容易爆发成灾。德清蚕种场是一个纯原蚕区种场 ,从1951年建场到1995年 ,基本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发生 ,但是 ,从1996年开始因毒率超标淘汰毛种 ,使我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初步形成了一套“防微”技术及管理体系 ,并在今年的蚕种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分析今年取得成功的原因 ,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经济政策1.1签订原蚕饲育合同书为了增强农民的“微防”意识 ,…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原蚕生产中采用添食含氯制剂控制微粒子病发生率,已成为蚕种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防微措施,普及率达到100%。围绕“是药三分毒”,原蚕添食含氯制剂后,对原蚕生长发育、一代杂交种的良卵率、孵化率、毒率等有无明显影响,业界一直有所争论,有的已达成共识,如对控制毒率有显著效果。有的还存有异议,如添食含氯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何云珍 《蚕桑通报》1995,26(3):51-53
谈谈我场防治微粒子病的体会枫桥蚕种场何云珍近年来,微粒子病有所抬头,为此笔者就本场防微实绩谈几点体会。一、概况我场属原蚕区种场,自1955年建场以来,陆续发生过几次微粒子病,但发生量少且次年即被控制。1989、1990两年该病在我场大暴发,毒率由89...  相似文献   

16.
杭州蚕种场前些年原蚕点带微毒情况时有发生,给该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该场对微防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常规消毒措施,控制了微粒子病毒的发生。2013年春期,杭州蚕种场微粒子病检验结果无毒率为50%,无淘汰蚕种。经调查与分析,笔者就该场蚕种微粒子病防治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微粒子病昆虫微粒子病种类不少,近年来研究颇为活跃。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微粒子病作为生物防治的一种手段,如加拿大等国,试验应用微粒子病来防除粮食仓库的害虫,另一类是研究微粒子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现将后一部分分述如下:据日本1978年〈蚕丝年鉴〉报导,桑蚕微粒子病母蛾检查结果说明,原原种和原种  相似文献   

18.
<正> 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蚕病,西充县1988年夏季遭受该病的危害情况十分严重。全县夏蚕发种32797张,比1987年同期增加46.8%,仅产茧697155公斤,皮而比1987年同期减产34.8%。夏蚕种发生微粒子病的有6350张,平均单产仪5.3公斤,而无毒种平均单产却达25公斤。由于发超毒种集中在5个区20个  相似文献   

19.
控制桑蚕微粒子病发生,降低毒率一直以来都是蚕种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蚕种场的存亡,也关系到某一地区蚕业生产的安全和发展,因此,各蚕种场都下足了功夫,千方百计降低微料子病发生率,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微粒子感染与发生的环节多、路径长、面积广,结果还是经常不尽人意,毒率居高的现象时有发生,给蚕种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微粒子病发生,降低毒率意义非常大。  相似文献   

20.
杨正友 《蚕桑通报》2002,33(2):28-29
目前 ,原蚕区管理重心已从关注生产结果转移到全面质量管理上来了 ,在生产全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要紧紧把好质量关 ,目的在于使蚕种既高产又优质 ,而影响蚕种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蚕种四率中主要是微毒率 ,近几年来 ,本人在太仓金浪镇绿化村驻点 ,1999年淘汰蚕种占生产蚕种的46 % ,2000年淘汰4.97 % ,2001年淘汰3.1 % ,整批毒率由0.3 %下降至0.027 % ,1999年以前绿化村属于高毒蚕区 ,1995年甚至发生微粒子病大爆发 ,经过三年的净化 ,现已基本趋于稳定 ,毒率明显下降 ,在几年工作实践中感到微粒子病反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