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导桑始叶螨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螨繁殖方式可行两性生殖与产雄孤雌生殖。个体发育,雌螨自卵开始经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成螨4个螨期。在重庆地区年发生15—16代。夏秋高温9—10天1代,早春、晚秋1月左右1代,1雌最多产卵78粒,平均43粒,雌螨寿命20天左右。雄螨寿命15—16天,早春越冬雌螨产卵繁殖的第一代,发育齐一,第2代以后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寄生植物除桑外,还构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朱砂叶螨在安康蚕区的生活习性观察与发生规律调查,了解到朱砂叶螨在安康蚕区年发生20代,冬季高温干燥、夏秋季干旱少雨以及桑园管理不当,均会加重朱砂叶螨危害的发生。提出以加强桑园管理、增强树势、人工摘除螨叶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为主,使用30%氧乐果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仿生农药1.8%农克螨乳油2 000倍液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席伟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50-52
朱砂叶螨是川北蚕区对桑树为害较大的主要病虫害之一,新形势下,朱砂叶螨防治用药有了新要求。必须准确掌握其发生规律,进行及时防治,才能确保桑叶的产质量和养蚕制种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省各蚕区普遍发生一种危害桑树的叶螨,进行了分布为害调查和形态学研究,查明该螨在我省各蚕区分布十分普遍。全省已调查三十余个产茧县,县县均有发生,局部和大面积成灾现象都十分明显。为害甚大。形态学研究结果并对照有关文献资料,究明该螨为叶螨科、始叶螨属的桑始叶螨(Eotetranychus suginamensis Yokoy ama)。本种在长江流域各省及陕西、北京等地亦有害桑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1.世代年生活史饲养方法,探索出以盛水皿膜方叶法较优,此法简单适用,操作方便,单皿养螨数量多,饲养成功率高,并适合饲养桑上多种叶螨。 2.该螨可行有性生殖和产雄孤雌生殖,发育从卵到成螨,雌螨经过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四个螨期,雌螨产卵期平均20天左右,一雌产卵最多可达78粒,平均33粒。成虫寿命雌螨20天左右,雄螨15天左右。卵期、早春、晚秋10天以上,5、8、9三月7—9天,6月上旬—8月中旬,4天左右。 3.重庆地区年发生15—16代,夏秋高温10大左右1代,早春晚秋一个月左右1代,5月、9月15—17天左右1代第一代发育整齐,第二代起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4.该螨除害桑叶外,尚可取食构叶。勉强取食柘叶,蒿叶,文献尚记载取食算盘子,但未见采到材料。重庆地区、只见害桑,未见害构现象,可能是当地桑树密集,食料丰富,以桑最喜好为故。迁移扩散主要是爬行,速度因光滑变异,光滑纸面每小时爬339厘米,桑叶叶面每小时253厘米,叶背210厘米,泥沙土120厘米,干河沙70厘米。  相似文献   

6.
茶橙瘿螨是我国各省茶区发生普遍的重要害虫,在皖南宣城、黄山等地茶园为害较重。该螨刺为害茶树成叶和幼嫩芽叶,致使叶背呈褐色锈斑、叶脉发红、叶片扭曲、芽叶萎缩,甚至造成枯竭,大量落叶,显著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加强橙瘿螨的防治,对保证茶叶高产优质至关重要。1 发生为害特点各地发生代数不一,长江流域茶区一年发生20余代,各虫态混杂、世代重叠。各虫态均可越冬,但无明显休眠现象,翌年3月中、下旬,当气温升达10℃以上,即开始活动为害。成螨陆续孕卵,并分批产卵于叶片背面。一般平均气温在18℃~26℃,相对湿度80%以上,时晴时雨天…  相似文献   

7.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黔北地区桑始叶螨一年发生10代,朱砂叶螨1年发生19~20代,桑红蜘蛛成为近年来贵州省黔北地区桑树主要害虫之一。本文对桑红蜘蛛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蜂螨发生严重,越冬蜂群势一落千丈,蜂产品产量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大、小螨发生发展认识不清,按照惯例进行防治,措施不得力。夏秋季蜂螨繁殖迅速,不断扩散蔓延,在繁殖适龄越冬蜂期间螨害严重。一、大、小蜂螨发生消长规律及差异在北方小螨越冬困难,之前资料显示不能越冬,只要翌年不与南转北的蜂群接触,就没有造成危害的可能。但近年来,我地早春开繁前就发现小螨,在生产期未与南转北蜂群接触的蜂场,小螨也大量存在,且危害猖獗。  相似文献   

9.
<正> 桑红叶螨(俗称:红蜘蛛)是一种桑树害螨,在四川各个蚕区都有分布,自80年代起,我省蚕桑事业迅猛发展,桑树数量猛增,特别是间作桑数量的增加,提高了桑园的复种指数,也带来了桑园害虫的复杂性、多样性,更有利于桑红叶螨的蔓延,桑红叶螨也在90年代由桑园次要害虫跃升为主要害虫。在四川的常年春旱区绵阳、德阳、广元、南充、凉山、攀枝花等地年年成灾,一般在5、6月桑叶损失最大,致使20~30%的桑叶变成“火风叶”,根本无法养蚕。为了更好地防治桑红叶螨,现将桑红叶螨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扼要介  相似文献   

10.
桑红叶螨属蛛形纲、真螨目、叶螨总科、叶螨科,别名朱砂叶螨,属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蚕区,为四川省桑树主要害虫之一。该螨食性杂,寄主种类多,近年发生危害不断加剧。据报道,用螨害叶饲蚕可使全茧量下降32%,茧层量下降42%[1],严重影响蚕桑生产。经多年调查,笔者基本清楚该  相似文献   

11.
遵化市板栗园 1996年始见二斑叶螨 (Tetrany chusurticaekoch)为害 ,1998年扩散到全市栗产区 ,部分栗园发生相当严重 ,并有为害逐年加重的趋势。1 为害特点 二斑叶螨以幼螨、若螨和成螨群集板栗芽、叶背和栗蓬 ,刺吸汁液。叶片受害初期 ,在叶片主脉两侧出现许多细小失绿斑点 ,随着为害程度加重 ,叶片严重失绿呈苍灰色 ,并变硬变脆 ,引起落叶 ,严重影响树势。该螨有结网习性 ,特别在数量大时 ,丝网可覆盖叶的背面或在叶柄与枝条间织网 ,叶螨在网上穿行和产卵。2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 8~ 12代 ,高温干旱年份发生代数…  相似文献   

12.
龙眼顶芽瘿螨(Eriophyes dimocapi Kuang)又称龙眼瘿螨,是龙眼的一种新害螨。为探明此害螨在广西南宁一带的发生为害情况及其为害是否导致龙眼植株出现鬼帚症状等问题,作者从1996年6月开始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该螨在南宁市全年均可发生,其中1~3月和7~8月为害稍轻,5~6月和10~11月为害较普遍,种群数量较大。龙眼鬼帚病株的病梢上,顶芽有螨芽率平均达75.28%~80.56%,健株上的顶芽有螨芽率为41.81%~44.58%。龙眼健株上的未萌动顶芽有螨芽率平均为67.50%~87.92%,巳  相似文献   

13.
王正义 《北方蚕业》2002,23(2):32-33
蚕桑产业在宁夏发展已10余年了,随着桑园规模的不断扩大,桑树各种病虫害也逐步现露,尤其是近两年,虫害防治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着蚕桑产业的发展.根据近几年报道及调查表明,宁夏桑树害虫大约有近30种,主要有地下害虫金龟子、蝼蛄等;芽叶害虫叶螨、桑蓟马、桑瘿纹、大青叶蝉、桑螟等;枝干害虫桑白蚧、桑虱等.其中近几年为害最严重的是桑蓟马和叶螨.  相似文献   

14.
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蜘蛛是危害桑园的叶螨类,在浙江一带危害桑园的主要有桑始叶螨(Eotetranychus suginamensis Yokoyama)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2种.1999年在嵊州市蚕种场桑园发生危害,2000年春期暴发成灾,严重地影响了生产.为此,对红蜘蛛的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桑疫病威胁蚕桑生产安全的问题,研究了桑疫病发生的病症与发生规律,分析了其发生原因,进行了防治方法试验,总结归纳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1987—1992年在研究该螨发育的有效积温和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利用这些资料与当地气象资料、田间实际调查资料结合进行该螨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生期、发生量基本吻合,可供该螨发生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17.
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侧多食跗线螨的为害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可供广大蚕农及专业技术人员在田间识别与防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家蚕的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是当前为害生产的三种主要病毒病,在我国各蚕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夏秋更为严重。据对一些蚕区的典型调查,这三种病毒病的为害,占蚕病为害总损失的70—80%,使生产蒙受巨大损失。要有效地防治病毒病的为害,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其发生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新疆墨玉地区春尺蠖发生规律及飞机喷药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是新疆墨玉地区桑树上的毁灭性大害虫。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夏并越冬,在墨玉2月下旬、3月初始见成虫羽化。3月中、下旬为持续发蛾产卵高峰期,4月上、中旬进入尾声。成虫平均寿命雌虫14.9天;雄虫10.3天。卵期13.8—28.6天,3月底、4月上旬田间始见初孵幼虫,幼虫5个龄期,少数是4或6个龄期。平均历时22.7天(在树上历时16.7天),4月15—20日开始进入暴食危害期。4月下旬开始入土化蛹,5月上、中旬进入化蛹盛期,蛹期长达10个月之久。飞机两次防治的以卵块孵化率达50%左右时为防治开始适期,防治一次以卵块孵化率达90%时为防治开始适期。以采用敌百虫为最好,每亩次喷洒内含有效成分30—40克的敌百虫药液2.25—3公斤,杀虫效果可达90—100%,为了使桑叶可以提前喂蚕,防治后期也可以采用残效期短的敌敌畏喷雾。  相似文献   

20.
<正> 蚕螟虫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桑螟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蚕区,是我场桑园多年来危害桑树最主要的害虫。该虫从七十年代至今发生一直非常严重。据调查统计,1985年以前,每年因桑螟虫危害,污染的桑叶在10万公斤以上,年桑叶直接经济损失5万多元。1985年至今我场对桑螟虫的测报,防治技术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每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