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西玉米铁甲虫发生为害规律及其防治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铁甲虫 ( Dactylispa setifera( Chapuis) ) ,属鞘翅目龟叶甲总科铁甲科昆虫 ,是广西地域性、扩散性、灾害性发生、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 2 0世纪(下文同 ) 70年代以来 ,广西玉米铁甲虫发生地区各级植保部门及科技人员十分重视玉米铁甲虫生态学的调查、研究 ,积极组织联合防治实践 ,对玉米铁甲虫的发生为害规律和防治技术获得了众多的认识。现综述如下。1 发生分布、演变及消长动态   1 960年代初 ( 1 960年 )广西农作物病虫普查 ,曾在南宁、百色、柳州、玉林 4地区的 35个县采到玉米铁甲虫 [1]。至 70年代有平南、容县、玉林、融安…  相似文献   

2.
(下文续 2 0 0 2年第 4期第 2 2页 )3 发生相关因子3 .1 食源生境。宏观上 ,种有玉米的石山区、石灰岩溶地域是玉米铁甲虫的适生环境 ,玉米铁甲虫只在种有玉米的石山区生存、发生 (土山地区基本无铁甲虫发生 )。这类生态环境多干旱缺水 ,冬暖夏凉 ,昼夜温差大。除种植有铁甲虫最嗜好的食物玉米外 ,还常年生长有多种禾本科杂草等野生寄主 ,食料丰富 ,极利于铁甲虫取食、繁衍和渡夏越冬。铁甲虫已在这类石山地区得以长期的生存适应。3 .2 越冬虫源。第 1代的发生数量及世代存活率是其种群数量变化动态的关键因素 ,有效越冬虫源是当年玉米铁…  相似文献   

3.
玉米铁甲虫Dactylispa setiera Chapuis是广西区域性玉米害虫。1960年广西农作物病虫害普查,在4个专区35个县采集到标本。大新县反映,玉米铁甲虫的发生为害,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天等县自1956年开始,玉米铁甲虫在少部份乡村为害成灾后,受害面积逐年扩大,七十年代以后每年发生12万~18万多亩。玉米铁甲虫发生危害集中在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由区,是当地,玉米增产丰收的主要障碍,也是对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的严重威胁。因此,积极犒好防治工作,对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加强民族团结,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田。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河池地区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34万hm2左右,尤以石山地区种植面积大。玉米铁甲虫是该地区玉米主要害虫,因此几年未实施大面积联合防治玉米铁甲虫行动,造成该虫虫源积累,导致1999年呈回升趋势。  统计全地区玉米铁甲虫发生面积为11万hm2,比上年增加074万hm2。与1990年、1991年的相当。其中大化县的发生面积增幅最大,由上年的9267hm2,增至56667hm2,增加了5倍。  由于去冬今春持续干旱,气温较高,有利于玉米铁甲虫的越冬及提早迁移为害,加之玉米种植期…  相似文献   

5.
苏微微 《广西植保》1999,12(4):19-20
玉米铁甲虫是广西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潜叶为害,使叶片枯死,成虫取食叶肉成白色纵纹。一般会造成每666.7m2损失玉米产量28kg左右。此虫在广西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宿根甘蔗和小麦叶片上越冬,常年3月下旬气温稳定在19℃以上就能活动,4月上、中旬为交尾产卵盛期,主要以第一代为害春玉米,并以播种早、生长特别浓绿和靠近越冬场所的玉米地发生早而严重。在广西主要分布于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地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开展大范围的玉米铁甲虫联防工作,取得很好成效,控制了玉米铁…  相似文献   

6.
吴汉东 《广西植保》2002,15(1):28-30
玉米铁甲虫是广西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是植保部门的重点监控对象 ,具有区域性、扩散性和灾害性的特点 ,严重影响该虫发生区玉米的高产稳产。现将 2 0 0 1年广西玉米铁甲虫 (指第 1代即主害代 )监测及联合防治的情况总结如下。1 监测情况1 .1  2 0 0 1年广西玉米铁甲虫联合防治技术网络的运作概况   2 0 0 1年是广西继 1 970~ 1 974年和 1 987~ 1 989年两度开展玉米铁甲虫联合防治 (下文简称“联防”)后第 3次全区联防的第 3年 ,根据 1 999年和 2 0 0 0年玉米铁甲虫发生、防治及各地冬后虫源调查情况 ,广西区植保总站于 2 0 0 1年 3…  相似文献   

7.
玉米铁甲虫是玉米生产的一大害虫,危害严重。1983年我们在历史虫区天等县以小区试验结合大田调查的方法,进行氰戊菊酯、杀虫双防治玉米铁甲虫的试验研究,初步结果为:1.杀虫双、氰戊菊酯对玉米铁甲虫幼虫和卵有较好杀伤作用。小区试验结果,杀虫双平均防效97.71%、氰戊菊酯平均防效92.73%;大田使用平均防效分别为90.5%和87.4%。但从经济、有效方面考虑,在生产上,以使用杀虫双400倍即每亩用量150毫升为宜,于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8.
冬季灭虫源防治玉米铁甲虫效果好冯旭生,陈再平,杨再豪,韦显祥(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植保站547300)为了探讨经济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方法,我们对玉米铁甲虫的越冬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消灭越冬虫源,取得对玉米铁甲虫的良好防效。1越冬虫源调查1990、199...  相似文献   

9.
李品清 《广西植保》2008,21(3):22-24
玉米趾铁甲Dactylispa(S.str)setifera(Chapuis),俗称玉米铁甲虫,是广西、云南、贵州等几个省份玉米的重要害虫,其中以广西为主要发生区,而广西大新县年发生面积曾达1.2万ha,发生面积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占广西的三分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开始组织对玉米趾铁甲的联防联治,在50a的防治工作实践中,各级政府和农业技术部门研究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和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都挽回了大量的粮食损失,但仍出现年年防治年年有发生的现象,总体种群数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稻铁甲虫在我区危害水稻冯春钢郎勋才(重庆市万县五桥区植保植检站634020)(万县五桥区恒河乡农技站稻铁甲虫Dicladispaarmigera(Olivier)属鞘翅目、叶甲科、铁甲亚科,寄主有7科40多种植物。1994年以来,在我区恒河、凤仪等乡...  相似文献   

11.
玉米铁甲虫是南宁地区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害虫,每年发生约40.万亩,轻者损失产量10~20%,重者颗粒无收。过去防治常用农药为六六六粉,甲六粉等有机氯粉剂。1983年国务院决定停止生产、使用有机氯农药以后,我们即组织有关县植保站进行试验,以求探索其他农药来取代有机氯,经过两年的试验,确认杀虫双、氰戊菊酯(速灭杀丁)防治玉米铁甲虫为最佳的取代有机氯农药,它  相似文献   

12.
韦建东 《广西植保》2005,18(2):31-34
2004年我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呈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粮食作物虫害大于病害,经济作物(主要是“绿栗”南瓜)病害重于虫害,上半年病虫害发生重于下半年。上半年水稻以稻纵卷叶螟,玉米以玉米铁甲虫的发生为害为主;下半年因受秋旱、寒露风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晚稻胡麻叶斑病发生流行重于以往任何年份。上半年的稻纵卷叶螟、玉米铁甲虫无论其发生为害程度、持续时间,还是发生面积均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最长、最大的一年!经济作物以“绿栗”南瓜白粉病发生为害严重,县科技局引进的“绿栗”南瓜因感白粉病而濒临绝收。  相似文献   

13.
玉米铁甲虫Dactylispa(Dactylispa) setifera setifera (Chapuis)是广西部分山区县玉米的重要害虫,成虫和幼虫均食害玉米叶片,而以幼虫潜食叶肉为害最烈,重灾区可减产30~40%,甚至失收。据1988年统计,全区发生面积近50万亩,严重阻碍当  相似文献   

14.
黄世希 《广西植保》1999,12(2):39-40
玉米是百色地区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3万hm2,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7%,总产30万~36万t,占粮食总产的32%左右。尤其靖西、隆林等县的玉米种植面积还大于水稻面积。玉米铁甲虫则是该地区玉米主要害虫之一。玉米铁甲虫在百色地区年发生1~2代...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春季,首次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原板八乡(因乡镇机构改革现与峒中镇合并)发现玉米铁甲虫发生为害,达中等偏重程度。被害叶轻的为28%,严重的为害叶率达100%,重为害的玉米全株叶片呈枯白色,严重地影响玉米生长。现将其发生情况、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简述如下:1基本发生情况1.1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新疆马铃薯甲虫的发生前沿区木垒县防控阻截经验。介绍了马铃薯甲虫在新疆木垒县的发生状况及危害特点,并基于多年防治实践总结出有效的马铃薯甲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玉米铁甲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铁甲虫Dactylispa setifera (Chapuis)自本世纪20年代在大新县发生为害以来,发生区域不断扩大,60、70年代严重发生为害甚至成灾的达20多个县份,成为广西玉米产区的主要害虫。 迄今为止,国外尚无关于玉米铁甲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专题研究报道,国内仅有有关发生和防治的一些调查报道(孙恢鸿  相似文献   

18.
顾晓光 《植物保护》1982,8(6):11-11
玉米铁甲虫Dactylispa balyi(Gestpo)为具有毁灭性的地区性害虫,曾在贵州省的罗甸、盘县、兴义、安龙等县发生。 生活习性 玉米铁甲虫在罗甸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河沟、田边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越冬期间,只要气温达20℃左右仍能活动取食。  相似文献   

19.
水稻铁甲虫是我县偶发性次要害虫,但8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上升,1986-1990年连续5年每年为害水稻数万亩,局部稻区如马坳、渣津、溪口已成为主要害虫,笔者1992年7月在太阳升乡调查,发现一块0.4亩宅前茭白被水稻铁甲虫猖獗为害。平均每叶有稻铁甲虫成虫14—18头,最多一叶87头,其中叶正面  相似文献   

20.
玉米铁甲虫是忻城县山区玉米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城关、思练、果遂、新圩、红渡、古蓬、北更、遂意等8个乡(镇),尤其是边远山区是玉米铁甲虫的常发区和多发区。该虫主要为害春玉米,为害轻的年份,一般产量损失5%~10%,为害严重的年份产量损失可达30%以上,已成为忻城县贫困山区玉米生产的主要障碍。为总结经验,笔者对忻城县1998--2008年玉米铁甲虫的发生为害特点、发生变化原因和防治应对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