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斯 《农业考古》2017,(6):155-164
据文献记载,汉唐时期我国西域地区栽培葡萄和用葡萄酿酒的有:且末国、难兜国、罽宾国、大宛国、焉耆国、龟兹国、南天竺国、高昌国、康国、于阗国、乌茶国、俱位国、斫句迦国、跋禄迦国素叶水城、笯赤建国等,其战线之长、分布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从考古资料分析,我国西域地区栽培葡萄和用葡萄酿酒的历史已突破公元前五世纪,汉唐时期葡萄栽培与酿酒业风行西域,精绝国与麴氏高昌王国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广泛种植,而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稻的栽培技术。文章对我国水稻栽培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水稻栽培中的品种选择、科学管理等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尹美禄 《农业考古》1990,(1):195-197
《禾谱》是北宋时期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安止(公元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所著的一部农业著作。《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和《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中皆有著录。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道经太和,得见此书,极为赞赏,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并作“秧马歌”(其碑刻现存泰和县博物馆)一诗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禾谱》在宋元明时期还一直流传于世,到明代末期仅空存其目。关于此书的内容,苏轼在其“秧马歌”及其文集中只字未提,学者们也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千瑜 《农业展望》2008,4(10):40-43
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水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近几年,中国水稻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中国水稻种植规模较小,机械化作业与轻简栽培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实行有效的配套。因此,需加强研究水稻生产中易于规模生产和适于机械化作业的低成本、高效的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体系;与农机部门协作,开发适用农机具;研究与机械化相配套的标准化种植技术,最终实现水稻生产作业流程指标化、规范化和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5.
6.
杨金鹏 《乡村科技》2019,(19):102-103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目前在水稻的消耗与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全国有5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因而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始终是以水稻为主体。而作为促进水稻生产的重要保障技术,水稻栽培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针对水稻栽培现状及水稻栽培技术展开讨论,并对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9  
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栽培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指出目前已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栽培,产量可达12t/hm^2,生育期130-150d,颖花量5.5-6.0万/m^2,LAI9-10,株高100-110cm,分蘖力偏强,表现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例的潜在高产优势。通过对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及其分配、分蘖及其成穗、根系生长及其活力、适宜种植区域及其栽培期、超高产途径与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单本稀植、增施氮肥条件下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栽培环境和农艺调控技术。为了充分发挥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有必要对其足穗大穗与高结实率相互协调的高产生理机制进行酶学水平、激素水平、甚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对SRI强化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化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极其丰富、世上无以伦比的栽培经验。但作为现代栽培的科学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经历半个世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大体经过三个发展过程:(1)上世纪50~60年代,通过陈永康高产栽培经验的理论总结研究,初步形成了以水稻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的主线,"水稻—环境—调控"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的理论体系框架;(2)上世纪70~80年代水稻叶龄模式的建立和80~90年代水稻群体质量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使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的诊断研究由定性向定量并向模式化、指标化发展,栽培技术向规范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又一创新发展;(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可以通过水稻高产群体生长发展过程中,诊断指标的定量化、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主要是技术定量的原理和参数求取的方法),设计高产栽培方案,使水稻群体按预定的设计目标发展,高产频频重演,并不断创造新的高产记录。表明了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程度,是对世界稻作理论的新贡献。最后,本文对中国特色水稻栽培科学今后的深化研究的方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古稻性状的时位异象与栽培水稻的起源演化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稻资源丰富,遗址出土已逾百处,时空“位”的历史状况千差万别。故观变不可“失位”,离此必悔吝难进。易日:“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不可不察。 古栽培稻不是现代栽培稻,是历史的产物,是水稻演化中时间“凝固”的物化证据,其所显示的“象”中,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故在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稻发生的纷繁复杂变化,不能简单地都归结为一种籼稻和粳稻模式。因此观变不可“违时”,否则必致混乱而不得其道。易日:“变通者,趋时者也。”正是此理。 “时”和“位”是研究和认识古稻特征及其演化时需臾不可忽视的。联系古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