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确定稻田套播麦的最佳套播期,进行了留高茬稻田套播麦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留高茬稻田套播麦在水稻收割前6~13 d套播均可获得较高产量,结合调查和生产实践,确定沭阳县留高茬稻田套播麦最适播期为水稻收割腾茬前7~10 d。  相似文献   

2.
采用稻田套播与传统条播两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氮肥运筹下稻田套播方式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稻田套播方式对中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与传统条播方式相比,在同一氮肥运筹下套播方式中筋小麦除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显著高于条播方式外,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磨粉品质和面粉品质以及淀粉糊化特性的主要指标低于传统条播,且差异显著。稻田套播方式不利于中筋小麦扬麦10号优质的形成,在江苏淮南地区中筋专用小麦采用稻田套播方式宜适当增加施氮量且追氮适度后移。  相似文献   

3.
为完善稻田套播油菜种植技术,2014-2015年度安福县在前几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在二季晚稻田开展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量套播油菜对比试验,旨在寻求二季晚稻套播油菜的最佳播种期和最适播种量,以及对套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表明,稻田套播油菜是一项集轻型、简化、高产、高效、环保于一体的油菜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概括性报道了1983~1994年稻田套播麦的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稻田套播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特点,明确了高产高效的生育特征与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策略与配套轻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稻田套播麦高产高效轻型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概括性报道了1983~1994年稻田套播麦的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稻田套播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特点,明确了高产高效的生育特征与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策略与配套轻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共设计7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田间出苗率、生长发育进程、群体动态、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抗逆性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浅旋后播种的田间出苗率明显高于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其中浅旋机械均匀撒播田间出苗最高;稻茬浅旋机械均匀撒播各生育阶段群体茎蘖总数和穗数均最多;稻田套播麦冬前抗冻性较强,浅旋后播种比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更能抗御干旱灾害;稻茬浅旋机条播每穗粒数最多,稻田套播千粒重最大,稻茬浅旋机条播产量最高,稻田套播产量最低,浅旋后播种的最终产量比稻田套播和板茬播种高.机械均匀撒播基本实现了冬小麦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目标,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了温、光、热等自然资源,可在稻茬冬小麦播种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麦茬套播和直播稻田杂草稻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栽培新技术的推广,直播稻田和套播稻田面积越来越大,杂草稻的发生又有抬头.由于麦茬直播稻田和套播稻田不翻耕,一旦发生杂草稻则危害多年,其数量呈几何级数上升,已严重影响了直播稻、麦套稻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分析了麦茬套播稻、直播稻田间杂草稻暴发原因和危害特性,提出了合理耕作布局及传播防治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进行晚稻田谷林套播油菜试验。结果表明:晚稻田套播油菜几乎不影响晚稻的产量,并可以提高油菜的产量,且以晚稻收割前7 d左右播种用烯效唑浸种的油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周为民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61-61,86
通过稻田套播强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进一步掌握近年来推广的强筋小麦品种在稻套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品质及抗性表现,筛选适合淮北地区稻田套播栽培的储备品种,为小麦轻型、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的品种依据。  相似文献   

10.
播种方式对强筋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于江苏淮北的铜山和赣榆2地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稻田撒播套种、稻茬撒播旋耕、稻茬免耕机条播、稻茬撒播压板、旱茬机条播)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的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加上品质和籽粒产量存在差异;适宜播期条件下,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小麦的产量、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稻田套播小麦,淀粉含量低于稻田套播小麦;稻田套播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主要足由于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所致.适期播种的稻田套播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与晚播常规播种小麦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播期过晚的常规播种小麦,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低于或略低于晚播的常规播种小麦,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弱化度高于其他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稻田套播麦共生期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比方法研究稻田套播麦共生期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稻田套播和常规条播两种不同麦作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稻田套播麦与常规条播麦相比,麦田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种际空气湿度日变幅为56%~100%;种际温度较低,日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达到种子萌发所需要求。麦田地表光强为自然光强的4.2%~6.5%;土壤容重较大,穿透阻力增强。稻田套播麦种子吸水、萌发出苗速度慢,根系入土困难,叶片瘦长,光合速率低,麦苗健壮度下降,根系活力较高。随共生期延长,麦苗生长受到抑制的程度增加,缓苗期显著延长;共生期不宜超过14 d。高产栽培下两种麦作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改善稻田套播麦种际空气湿度、土壤容重和采用合理共生期,可促进稻田套播麦种子萌发出苗,提高成苗率,形成壮苗。  相似文献   

12.
陈有兴 《农业与技术》2006,26(3):149-150
稻田套播油菜是指在水稻成熟收获前,将油菜播种在二晚稻田内的一项轻型栽培技术,是南方双季稻区油菜栽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我地经过近三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表明,稻田套播油菜每亩产量可达150公斤以上,达到或超过移栽油菜水平,且具有操作简便、省工节本增效的优点,在长江中下  相似文献   

13.
稻田套播油菜密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稻田套播油菜高产栽培的肥料水平及适宜播量(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01~2002年度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通过冬季种植紫云英,可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保护环境、提升稻米产量和品质的作用。现从品种选用、播种、水分管理、耕翻等环节,对稻田套播紫云英高效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并对该技术在南京市高淳区秋亚家庭农场的多年应用效果进行介绍,以期促进稻田套播紫云英高效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2005,(3):7-8
一、稻田套播小麦高产配套技术1郾适期套播。一般掌握在小麦最佳播期内,与水稻共生期7天左右套播为宜,收稻时麦苗一叶一心。过迟套播会使小麦出苗受到影响,过早套播则易形成弱苗,且分蘖始期大幅度推迟。2郾适量匀播。由于稻套麦早播早发,同等产量水平下,其播种量应少于免穴少雪  相似文献   

16.
葛自强 《农家致富》2005,(20):32-33
三、稻田套播小麦技术 稻田套播小麦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争得了季节的主动,确保小麦适期早播,养老稻与早种麦两不误,稻麦双高产,并且大幅度简化麦作农艺流程,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7.
稻田套播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套播麦是稻茬免耕麦栽培方式,1985年在我镇逐步排广应用,具有省工、高产等优点.近几年全镇种植套播麦面积达100%,日前已探索出稻田套摇麦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稻田套播麦优质高产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洪潮  周莉  张鑫 《农技服务》2009,26(7):36-37
针对稻田套播麦的生育特性,结合土壤供肥具体实际,提出稻田套播麦的优质高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9.
1998~ 2 0 0 3年在江苏淮南地区进行了稻田套播小麦轻型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稻田套播小麦的器官形成与同茬口旋耕播种麦比具有主茎叶片数增加 ;有效分蘖期长、分蘖力强 ;根系分布浅、发根能力增强 ;个体生长健壮 ;穗数足、粒数多、千粒重高 ,产量结构协调等特点。在栽培上要狠抓适宜套播品种的选用 ,选择适宜的播期 ,提高播种质量 ,合理运筹肥料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稻田套播油菜的技术优势和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套播油菜技术的关键措施是在水稻收获前将经过处理的油菜种子撒入具备一定条件的稻田,用种量6~9 kg/hm2,在油菜2片子叶到1片真叶时机械收割水稻,水稻留茬高度10~15 cm,收割后迅速散开稻草,多余稻草及时移田.使用稻田套播油菜技术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缓解季节矛盾,保油菜早苗齐苗,有利于加快油菜机械收割的进程,促进秸秆还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大面积产量能达到甚至超过育苗移栽油菜的产量水平,高产田产量可达3 7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