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Ae.triuncialis转移抗白粉病基因到普通小麦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今的普通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良好的抗病亲本十分缺乏。从普通小麦的近缘属、种中导入抗白粉病基因,是弥补这一缺陷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利用中国春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和Ae.triuncialis通过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  相似文献   

2.
以普通小麦显性核不育材料(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为基础材料,用天蓝偃麦草、八倍体小偃麦和八倍体小黑麦为异种属优良基因的供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与天蓝偃麦草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可达26.4%和31.7%。八倍体小偃麦是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良好的桥梁材料。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可达36.95%和41.76%。显性核不育基因在以上杂交组合的 F_1中可以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春phlb基因突变体×Ae. umbellulata)F#-1和(中国春×Ae. umbellulata)F#-1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的观察,首次证明了phlb基因可以诱导普通小麦与Ae.umbellulata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同时,说明Ae. umbellulata中没有Ph1或Ph1-like基因。所以有可能利用phlb基因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间的配对、交换,从而把Ae. umbellulata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4.
中国春phlb突变体的phlb基因能很好地诱导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包括山羊草属)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把外源有益基因以易位系方式导入普通小麦中。但人们认为这个基因不能用于山羊草属有益基因的“直接遗传转移”(direct genetic transfer).在这里“直接遗传转移”是指:首先用中国春phlb突变体与山羊草属的一些种杂交,然后再用中国春或中国春phlb突变体)回交,把有益基因以易位系方式导入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核置换杂交,将普通小麦显性雄不育Tal基因与对黑麦可交配的基因相结合,二者在同一核型中,都能表达各自的遗传特性。Tal基因不仅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原有作用强度与稳定度,并且通过对不同转育世代的可交配性测定,还进一步证实了普通小麦对黑麦的可交配基因确系来自中国春小麦品种;(2)转育到B_5世代的中国春(Tal)已达到中国春品种所具有的可交配性水平,并比中国春品种更具有实用价值。从已获得的中国春(Tal)/黑麦杂种的B_1F_4代中,镜检出附有2条黑麦染色体的小麦单株;(3)利用居间杂种[浙麦1号(Tal)/中国春5B单体](Tal)与球茎大麦杂交,再辅以滴注赤霉酸等技术,可以克服远缘生殖隔离的困难,获得属间杂种;(4)应用携有中国春血缘的任何六倍体小麦复交的居间杂种(Tal),既能省去远缘杂交中的大量去雄工作,避免产生“假杂种”,又能通过设置隔离区与多父本(黑麦各类型混种)的传粉,使杂交简便,高效,一次即可获得许多遗传背景不同的小、黑麦的杂种F_1,为创造大量的小黑麦原始资源及其异源种质在小麦育种中利用,开拓了广阔途径。  相似文献   

6.
首次利用ph1b,ph2a,ph2b 3个突变体及中国春分别与T.timopheevii进行了杂交,对其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观察表明,3个基因都能诱导普通小麦与T.timopheevii部分同源或远的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其作用顺序是ph1b > ph2a > ph2b。其中ph1b基因可以诱导普通小麦与T.timopheevii G 染色体组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在笔者所研究的T.timopheevii 中不存在Ph1(Ph1-like)和Ph2(Ph2-like)基因。由于这3个突变体与T.timopheevii 杂种F#-1用中国春回交都获得了成功,第一次证明了利用ph1b、ph2a从T.timopheevii 中“直接遗传转移”有益基因到普通小麦的可能性。特别利用ph1b基因可以从T.timopheevii 染色体组中“直接遗传转移”有益基因到普通小麦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中国春ph1b突变体、中国春缺体5B-四体5D、中国春-Cheyenne5B二体代换系、中国春与兰州黑麦的杂交结实率,证明了在小麦中Kr1(kr1)基因和Ph1基因属于不同的位点。由第五部分同源群染色体5B控制的可交配性和部分同源配对不是同一个位点的多效性。中国春ph1b突变体染色体5B缺失部分断裂点在Kr1基因位点和Ph1基因位点之间。  相似文献   

8.
利用小麦高亲和性新材料“J-11”和中国春Talkrph1b多基因综合体,采用杂交,回交和细胞学鉴定方法,培育成功新的“J-11”Talkrph1b高亲和性多基因综合体。分析表明:“J-11”Talkrph1b多基综合体中的Talkr和ph1b基因能独立表达,互不干扰,由于新的高亲和性多基因综合体携带有隐性kr4基因,能大大提高小麦远缘杂交结实率,突破中国春及中国春Talkrph1b多基因综合体不  相似文献   

9.
自从phlb、ph2a、ph2b基因突变体问世以来,国内外就phlb作用研究较多,而比较研究这三个突变体在诱导小麦与近缘种属的染色体配对水平及利用它们直接遗传转移外源有益基因的可能性方面研究很少。仅E.R Sears(1979、1982)先后比较研究了phlb、ph2a、ph2b在诱导小麦与粘果山羊草(Ae. kotschyi)、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ls)染色体配对方面的作用,其顺序是phlb>ph2a>ph2b,而比较研究这三个突变体诱导小麦与黑麦间染色体配对水平还未曾见诸报道。H.C.  相似文献   

10.
用宁夏近几年新育成的矮秆、半矮秆丰产春小麦品种(系)及标准品种中国春(C.S)共计23个小麦材料,在宁夏当地气候环境条件下与黑麦品种兰州黑麦杂交,其结实率为0-21.0%。以中国春与兰州黑麦杂交的结实率最高,为21.0%;其次为新品系Q36、999-55与兰州黑麦杂交的结实率分别为11.4%和10.5%。从中国春的可交配性基因型kr1kr1kr2kr2推断出Q36和999-55的可交配性基因型是Kr1Kr1Kr2Kr2,其它品系的可交配性基因型是Kr1Kr1Kr2Kr2。999-55与兰州黑麦杂交的结实率相对较高,并具备优质、丰产、抗病、矮秆、高光合速率等优点,其遗传背景可作为转移小麦近缘、远缘种属有益基因的“桥梁”亲本。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用“杨麦1号”(适于本地,综合性状好),“北引长穗”(矮秆大穗多花)和“六倍体小黑麦”(外源基因,大粒)为材料。利用我国特有的显性雄性核不育(Tal基因)小麦(以Tal表示)使小麦各类材料中的优良基因集结与重组,和中国春  相似文献   

12.
小麦遗传材料86-741与黑麦的可杂交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麦遗传材料86-741与黑麦杂交,分析其可杂交性,结果表明:86-741与秦岭黑麦、土耳其黑麦2年的杂交结实率超过50%(65.03%~70.36%),推测其可杂交性基因型为kr1kr1kr2kr2.86-741可作为远缘杂交的桥梁材料,转育小麦近缘属种优良基因,改良和创新小麦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经人工授粉和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phlb突变体CSphlb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的属间杂种F  相似文献   

14.
对三十个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与节节麦和黑麦的可杂交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春”所含有的高亲和性基因kr_1、kr_2在四川地方品种中普遍存在;小麦—节节麦和小麦—黑麦可杂交性受不同的遗传系统控制;除kr_1、kr_2外,普通小麦中至少还存在两对基因,一对基因(kr_3)对小麦—黑麦可杂交性起作用,另一对基因(kr_4)对小麦—节节麦可杂交性起作用。四川地方品种中,存在有与黑麦和(或)节节麦亲和性很高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5.
四倍体苏联球茎大麦或匈牙利球茎大麦直接与六倍体显性核不育小麦进行杂交极难获得杂交种子。利用显性核不育小麦与中国春5B单体杂交产生居间杂种(F_1),再以居间杂种的不育株与球茎大麦进行杂交,就可能得到属间杂种。这种通过媒介法利用显性核不育基因进行复式远缘杂交的实用价值在于:(1)可以省却大量的人工去雄手续和排除可能出现的“假杂种”干扰;(2)利用中国春或其5B单体在远缘杂交中的可交配性。可促进普通小麦与球茎大麦的杂交成功;(3)可以使具有各种遗传背景的核不育小麦材料能够在远缘杂交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将长日照、低温处理和施用乙烯利结合,可诱导普通小麦492品系及其与几个正常的品种、品系(“中国春”,Alpha,Bakaee,RN228,Hazera18,lakhish) 杂交的F_1、F_2的长期矮化的最大限度的显现。已经发现上述处理对诱导矮化基因最大限度的显现最为有效。多数杂种F_1对处理反应表现为中等矮化。与BarKaee或“中国春”的杂交后代表现正常。对F_2群体分离情况的分析表明,在多数品种与492品系间有一个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基因的差别。较晚的春性小麦品种“中国春”与492品系间存在有两个隐性矮化基因的差异。早熟程度似乎与矮化基因数目有关。在矮化诱导条件下(即LDLT加乙烯利),对来自“中国春”的所有单体品系与492品系间杂交的F_2群体的单体分析表明:492品系的4B和5B染色体上均具有矮化主基因,且4B上的矮化基因较强。这些基因以加性方式起作用,同时,抑制矮化基因显现的修饰因子位于“中国春”的2A、2B染色体上。据观察:“中国春”单体3A×492和3D×492的F_2矮化现象减少,说明“中国春”3A、3D染色体上携带着微效矮化促进因子。  相似文献   

17.
以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和一粒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倍性小麦种间杂交的结实率、F1的细胞学行为,为挖掘其有利基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倍性高的小麦作母本杂交结实率低,反之结实率高.用中国春作母本与圆锥小麦杂交,结实率为19.1%,反交结实率为35.2%;以河东乌麦作母本与圆锥小麦杂交,结实率为33.1%,其反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普通小麦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l)的连锁遗传规律,分别以回交转育3次和4次的同型系扬麦1号(Tal—)、为母本与10种具有不同标志性状(钩芒、黑颖、毛颖、紫花药,紫粒、复粒、密穗、分枝穗、矮秆、紫叶耳)的父本进行了杂交及F1与双亲的分别测交。研究结果表明,扬麦1号(Tal—)×矮变1号的杂交组合F_2和BC_1表现育性与株高有较密切的连锁倾向。连锁规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与天蓝偃麦草远缘杂交中结实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远缘杂交向栽培植物导入优良的外源基因是遗传和育种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杂交不易成功和杂种后代不育.本文主要介绍小麦与天蓝偃麦草远缘杂交中当代结实率和杂种 F_1结实性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利用 Tal 小麦、八倍体小偃麦和回交授粉后喷洒赤霉酸对结实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1504-1作母本与小麦高秆品种杂交,获得F1杂种和F2分离群体。初步遗传分析表明,山农31504-1的矮秆性状由部分显性单基因控制;苗期外施赤霉酸表明,山农31504-1对赤霉酸不敏感。同时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和中国春端体系对山农31504-1矮秆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证明矮秆基因位于山农31504-1的2A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