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青海省乐都县51头驴的13项血清(浆)生化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总蛋白为74.4±9.7g/L,A/G为O.9±0.2,总脂为2.5±0.6g/L,胆固醇为2.5±0.9mmol/L,K ̄+为4.5±0.5mmol/L,Na ̄+为137±3mmol/L,Ca ̄(2+)为2.3±0.3mmol/L,Mg ̄(2+)为1.6±0.4mmol/L,无机磷为2.0±0.6mmol/L,GPT为8.4±6.4IU/L,GOT为11.6±9.7IU/L,血浆葡萄糖为5.6±0.5mmol/L;上述参数在骟、母驴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河西地区碱茅属植物草地水盐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河西地区2年生、3年生、4年生碱茅属植物人工草地及撩荒地的水盐动态。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含量从表层到底层(0~100cm)呈梯度形分布。上述四类草地分别分布在21.6%~44.2%、25.9%~44.0%、35.0~46.2%、35.5%~46.4%之间,在定期灌溉条件下,各草地20cm以下土壤水分含量在相同层之间差异不显著。2)土壤表层(0~10cm)盐分含量较高,10cm以下盐分含量急剧下降。表层盐分含量以撩荒地最高,4年生、2年生及3年生碱茅草地分别次之,平均值依次为2.46%、1.21%、0.23%、0.18%。20cm以下各层土壤盐分含量各草地均很小,不同草地的同一层及同一草地的不同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各草地在5月与9月有两个返盐期,其它各月(6月、7月、8月)盐分变化较平稳。3)土壤盐分含量与地下植物量无显著相关性,地上植物量的增大,使得草地以蒸腾为主的土壤水分散失量也大幅度增大,这揭示了碱茅草地治盐作用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3.
对河西走廊三种盐渍化草地生物量进行定位研究的结果表明:1)海韭菜草地、小灯心草草地和芦苇+赖草草地上生物量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上旬,其值分别为546.12g·DM/m2,268.26g/m2和140.99g.DM/m2;三个草地当年地上部净生产力分别为559.04g.DM/m2.a,226.86g.DM/m2.a,83.74g.DM/m2.a.2)海韭菜草地地下生物量呈连续增长型,其最大值为7226g.DM/m2;灯心草草地和芦苇+赖草草地地下生物量最大值于6月和7月出现,分别为4539.0g.DM/m2和1123.0g.DM/m2,三个草地的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3252.72g.DM/m2.a,2377.0g.DM/m2.a和370.9g,DM/m2.a.3)地上部现有量最大时,上述草地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比值分别为12.00、16.87和7.4。根系发达,是这类草地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寒草甸草地在全封育下的植物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钢丝网封育高寒草甸类的高山嵩草-异针茅草地0.36hm ̄2,封育时间1990—1993年。对封育草地内地上及地下植物量测定结果:封育第一年优良牧草鲜草量增加明显,由原来的174.0g/m ̄2增加到325.0g/m ̄2(P<0.01),第2、3年产量变化不明显(P>0.05);封育的第1、2年,优良牧草成份呈上升趋势,杂毒草成份呈下降趋势,封育的第3年优良牧草成份开始下降,杂毒草开始上升;地下植物总量(40cm内),在封育的第1年下降明显,由原来的6469.56g/m ̄2下降到4721.68g/m ̄2(P<0.01),封育的第2、3年根量开始明显回升,至第3年上升为7310.0g/m ̄2(P<0.01)。测定结果表明,高寒草甸草地封育时间以2年为佳。建议利用现有围栏,针对冬春草地采取冬季刮用枯草,早春禁牧(4—7月)的措施,封育退化草地两年,即可达到封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鸡减蛋综合症蜂胶灭活疫苗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纯化的天然免疫增强剂蜂胶研制成功鸡减蛋综合症蜂胶灭活疫苗。疫苗中蜂胶干物质含量为10mg/mL。用该苗0.5ml免疫开产或临开产母鸡,接种后7d HI抗体效为7 ̄10(log2),90d为9 ̄12(log2),180d为8.7(log2),300 ̄360d为6.5 ̄8.0(log2)。免疫期为一年。-15℃保存不冻结,保存期为18个月,0 ̄8℃为15个月,10 ̄15℃为12个月,25 ̄30℃为3  相似文献   

6.
1991,1992和1993年每年的9月7日 ̄11月7日分别选用80头2岁春季初产母牛进行断奶和放牧试验。试验设计包括2个断奶处理和2个散牧处理(每个处理20头母牛),放牧处理分为天然沙岗草地和地下灌溉再生人工草地2个处理,断奶处理分为9月7日断奶和11月7日断奶2个处理。9月7日断奶后犊牛在人工草地放牧。食道瘘管牛从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上采食的日粮粗蛋白含量以有机质(OM)为基础分别为7.6%和1  相似文献   

7.
利用荒漠和盐碱地建立人工草地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1~1992年,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利用荒漠建立半人工草地86.1hm^2,利用盐碱弃耕地建立人工草地74.6hm^2,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建植第三年的沙打旺人工草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15%提高至70%~80%,耕层(0-30cm)总盐平均含量由原来的9.3g.kg^-1,下降1.23g.kg^-1,脱盐率达86.26%,在受益期内,160.7hm^2人工、半人工草地可新增牧草360  相似文献   

8.
张鸣实  严天元 《饲料研究》2002,(1):34-35,33
试验组(T组)Ⅰ期(高蛋白块添)、Ⅱ期(EM块添)、Ⅲ期(矿物块添)的日增重分别比同期对照组(D组)高177 g、110 g、185 g,增长率分别为17.2 %、11.2 %、20.8 %,t检验差异显著(P < 0.05)。T组比D组每增重1 kg消耗的精料(kg)、ME(MJ)、DCP(g)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Ⅰ期分别降低0.6 (16.0 %)、12.6 (14.1 %)、44.6(7.0 %),Ⅱ期分别降低0.4 (8.2 %)、8.5(8.9 %)、58.5 (8.6 %),Ⅲ期分别降低0.8(17.7 %)、16.9 %(15.8 %)、115.2(15.3 %),t检验差异显著 ( P< 0.05 )。Ⅰ期、Ⅱ期、Ⅲ期,试验组比对照组,头均每日增加纯收入为1.32元、0.78元、1.38元,收益率为1∶13.2、1∶7.8、1∶13.8。按120 d肥育期计算,头均多产肉21.2 kg、13.2 kg、22.2 kg,头均可增加收入158.4元、93.6元、165.6元。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四个主要草地类型植物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殿林  张明 《草业科学》1994,11(3):12-16
1982-1992年对呼伦贝尔草地羊草草甸草原,脚苔草山地草甸,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和羊草干草原四个草地类型群落植物量动态作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地上植物量累积动态均符合Logistic曲线,衰减动太符合y=a+b/x模式,产量高峰出现在8月中旬,6-7月是草群地下植物量累积的盛期;水热是制约草地初级生产力的主导环境因子,草群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与生长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测得引入西宁的星杂579蛋鸡血液RBC,WBC,Hb和嗜中性、碱性、酸性、淋巴、单核细胞的结果分别为3.24±0.12(10 ̄(12)/L),2.68±0.44(10 ̄9/L),97.5±8.73(g/L),32.73±3.75(%),0.75±0.24(%),4.76±1.17(%),53.96±3.21(%),7.81±1.50(%);血清总蛋白,GPT,G0T,ZnTT,TTT,K ̄+,Na ̄+,Cl ̄-,Ca ̄(++),P的结果分别为6.25±5.7(g/L),5.73±2.02(IU),83.34±9.15(IU),3.20±1.69(U),5,73±3.37(U),3.62±0.67(mmol/L),161.40±7.30(mmol/L),123.58±6.76(mmol/L),1.41±0.21(mmol/L),1.38±0.19(mmol/L);同时测得T,P,R分别为41.58±0.31(℃),173.12±7.51(次/min),35.47±6.15(次/min)。  相似文献   

11.
张宏 《草业科学》1999,16(5):9-14
对分布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禾草杂类草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动态,净第一生产力和光能转化率进行了研究,由于过度利用,该草地群落出现退化,一、二年生植物及对家畜有害植物的盖度占草地群落总盖度的50-60%。4-11月期间,其地上部生物量(DM)的变化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9月13日,为94.00g/m^2,草地群落地上部净第一性生产力(DM)为84.94g/(m^2·年),以能量计算,则为1225.63kJ  相似文献   

12.
试验对五种肥育猪(安庆猪、淮猪、大安、长大安、大长淮各10头)的肱骨和股骨作了坚强度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本地猪肱骨的骨重相对弯矩(安庆猪11.4±1.5kg.em/g,淮猪11.9±1.2kg.cm/g)显著高于杂交猪相应的弯矩(大安8.9±2.6kg.cm/g,长大安8.9±1.8kg.cm/g,大长淮9.3±2.1kg,cm/g)。不同品种股骨的相对弯矩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不同猪种四肢骨骼坚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对五种肥育猪(安庆猪、淮猪、大安、长大安、大长淮各10头)的肱骨和股骨作了坚强度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本地猪肱骨的骨重相对弯矩(安庆猪11.4±1.5kg.cm/g,淮猪11.9±1.2kg.cm/g)显高于杂交猪相应的弯矩(大安8.9±2.6kg.cm/g,长大安8.9±1.8kg.cm/g,大长淮9.3±2.1kg.cm/g)。不同品种股骨的相对弯矩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1994 ̄1995年1997年应用日本血吸虫3类候选疫苗分别免疫绵羊,各组的减虫率、粪便虫卵减少率和组织(肝、大肠、小肠)的虫卵减少率分别是:虫体副肌球蛋白组17.4% ̄55.3%,14.6% ̄68.1%和48.9% ̄76.7%;重组副肌球蛋白组41.4% ̄44.2%,15.9% ̄25.1%和41.1% ̄48.0%;Sj26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组53.4% ̄62.1%,11.0% ̄38.6%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广东肇庆市的资料,分析表明:年内在1 ̄2月当月均气温低于15℃且中度寒潮次数≥1.5次/月和在6 ̄9月当月均气温超过27℃且最高气温≥30℃和35℃的天数分别≥23天和0.5天时,瘦肉型母猪1次情期受胎率受到严重影响分别下降8.5%和5.9%。  相似文献   

16.
根据7年的牧草月产量定位观测资料,运用相关普查法对影响牧草产量的气候因子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春季∑2 ̄4月降水量和3 ̄5月日均气温对5 ̄9各月牧草产量(干重)分别有显著的相关(P〈0.05);而∑2 ̄6用和∑2 ̄8月日照只与8、9两月产量(干重)有显著的负相关。对牧草月产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5月鲜草量与后其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通过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牧草月产量的多元回归数学  相似文献   

17.
应用125I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2头鲁西母黄牛产后期血浆孕酮(P4)的变化作了测定,以监测黄牛产后卵巢机能。结果表明,产后(13.6±4.4)d以前,母牛血浆P4浓度仍处于基础水平〔(0.34±0.04)~(0.55±0.06)μg/L〕,随后,P4开始升高,出现卵巢活动。代表卵巢活动的P4曲线可分为4种类型:Ⅰ型,产后(10.6±3.9)d后,曲线呈现3个正常的黄体周期;Ⅱ型,产后(13.6±4.4)d后,首先出现1个8.5d左右的短黄体周期,接着出现2个正常的黄体周期;Ⅲ型,于产后(12.5±3.9)d后,先出现1个正常的黄体周期,继之出现1个短黄体周期和1个正常黄体期;Ⅳ型,产后(12.5±2.5)d后,出现不规则的黄体周期中,最低P4水平为(0.45±0.15)~(0.60±0.38)μg/L,最高浓度为(2.65±1.95)~(4.17±2.35)μg/L。试验表明,每隔4d测定1次血浆P4浓度,可准确地判定母牛的发情周期  相似文献   

18.
海藻作饲料添加剂饲喂产蛋鸡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600只产蛋鸡分四组进行了67d饲养实验,考察海藻粉(SM)的效果。结果表明:SM组试鸡产蛋率与商品添加剂组和K1组比差异显著(P<0.05),与未加SM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蛋重比其他三组高0.4~1.5g/枚,饲料转化率高6.4%、7.6%和低0.76%;试期4~27d,SM组蛋黄的碘含量由9.4ug/g增加到66.8ug/g(鲜样)。至27d达到高值,比未加SM和KI组高达8.4和5.2倍。蛋白含碘亦由0增加到8.7ug/g;蛋黄色素变化随着饲养期延长而加深,至27d达到9个评分等级,比未加SM和KI组高2.7和1.5个等级;此外还发现SM中的碘比KI中的碘更稳定,两种日粮同时保存52d,前者损失59%(碘由80.4×10-6降至32.7×10-6),后者损失76.54%(碘由80×10-6降至18.77×10-6)。  相似文献   

19.
在鲁西黄牛母牛的发情周期和产后期(产犊至产后60d)收集颈静脉血样,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孕酮(P4)水平。结果表明,母牛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2±1.6)d,发情当天(0d)外周血浆孕酮水平为(0.52±1.4)μg/L,在周期的9~15d,孕酮水平较高,其峰值为(4.62±1.56)μg/L(n=15),在周期的约18d以后,孕酮水平迅速下降,至周期的21d降至发情开始时的水平;母牛产后10.6~13.6d以后,外周血浆孕酮水平开始升高,出现黄体周期,约有一半的母牛产后第1个黄体周期为(8.4±0.5)d,显著短于正常周期(20.1±3.2)d(P<0.01);在短周期中,孕酮峰值为(1.52±0.71)μg/L,亦显著低于正常周期孕酮峰值(3.84±1.25)μg/L(P<0.05)。除短周期外,产后发情周期中的孕酮水平变化与通常的发情周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0.
饲养密度对猪生产效果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索本地区猪的适宜饲养密度,将74头断奶仔猪(长自×成华)随机分为8组,在面积为9.13m2的水泥地面猪圈内,每圈分别养1、2、3、4、5、6、7、8头,其饲养密度分别为9.13、4.57、3.04、2.28、l.83、l.52、1.30和1.14m2/头。各组相应的日增重分别为459.2、486.3、513.9、503.1、510.2、496.5、471.6.和445.9g(P<0.01);每日采食风干料分别为1.63、1.69、1.71、1.70、1.69、1.68、1.66和1.64kg;每增重1kg耗DE46.10、45.30、43.38、44.00、43.08、44.00、45.85和47.90MJ,随饲养密度的增大,咬斗频率(天)从0.08次(2组)上升到0.35次/头(8组),站立活动时间从6.79(1组)增加到8.35小时/头(8组)。利润和产出投入比以5组和6组为好,饲养密度过高或过低都将降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