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必须革新技术,节省养蚕的劳力,降低养蚕成本是革新技术的目标,在养蚕生产过程中熟蚕上簇是用劳力较多的环节之一,目前我县蚕区在生产上不少蚕户因劳力不足捉熟蚕上簇不及时,造成“窝边茧”较多,使茧质下降,直接影响蚕户的经济收入。为此,我们协助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省丝绸(集团)公司蚕茧分公司,开展了“适熟蚕自动登簇剂”的生产中间试验,经1992年6月至10月和1993年5月至6月在三坑、太平、浸潭、石潭、白湾、桃源等镇进行试验,取得了省工、省力和提早熟蚕又保持茧质的效果,蚕农满意。现将生产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养蚕生产过程中熟蚕上簇是用劳力铰多的环节之一。当前我省蚕区不少蚕户因执熟蚕上簇不及时,造成“莴边茧”增加,使茧质下降。在清新县浸潭镇和石潭镇调查了“新九×7532”和“东43×7·湘”两品种应用“适熟蚕自动登簇剂”收到了节省劳力,增加收茧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劳动密集型的蚕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降低养蚕生产劳动强度,减少养蚕用工,降低养蚕成本,就成了蚕业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养蚕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的就是5龄阶段.不但天天采叶喂蚕,而且要天天除沙,上蔟时熟蚕要一条一条地捉.由于劳力紧缺,弃桑不管,有桑不养蚕的现象日渐严重.为了稳定蚕业生产,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试探,采用固定蚕台育,5龄期不除沙,上蔟不捉熟蚕,让其自行结茧获得成功,受到了养蚕大户的欢迎.为了让这一成果得到健康有序的推广,笔者就相关技术谈谈初见.  相似文献   

4.
<正> 上簇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养蚕过程中工作最繁忙、劳动最紧张的时期。在生产实践中,往往因劳力不足,操作粗放而降低养蚕成绩,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我社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养蚕数量的增加,这一矛盾日益显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于1977年夏蚕期,在陈塘林业队进行了熟蚕自动上簇试验,并取得了成功,随即在全公社推广,受到群众的欢迎。近三年来,我社各蚕期的地蚕育和蚕台育,采用这一方法上簇的占养蚕张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相似文献   

5.
大蚕蚕台饲育及熟蚕自动上蔟是目前农村养蚕生产上急待推广的一项技术措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蚕桑基地建设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显得尤为紧张,在栽桑、养蚕、上蔟等各个关键环节,由于劳动力奇缺造成技术不到位,熟蚕不能及时上蔟,单产低,茧质下降,降低了蚕农的经济效益,影响了蚕业生产的发展.根据近几年我市官渡、狮滩等镇推广蚕台育自动上簇技术,可克服上述不足,我认为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省力化养蚕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6.
蜕皮激素在丝茧育生产中,我区有的蚕区应用较多,正确使用它能使蚕提早上簇,老熟齐一,营茧速度加快,节省桑叶和劳力,特别是在缺叶年份或某一养蚕批次,是一个较好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与完善,本场原蚕区各点今春全面推行以重点户为主体的原蚕生产责任制,而重点户除粮食及山林生产外,一般都兼二业至三业(蚕桑、茶叶、茉莉花等),所以都显得劳力紧张及养蚕物材料紧缺,迫切需要在生产上省力化及在节约物材料等方面实行一些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今春根据重点户的要求,在上簇工具方  相似文献   

8.
地面育与自动上蔟省力养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蚕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大蚕期(4~5龄期),大蚕期的工作量约占养蚕工作量的82%。大蚕期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采叶、喂叶、除沙、捡熟蚕上簇等工序上。传统养蚕是蚕的全龄期都在蚕窝饲养,大蚕期喂叶、除沙、捡熟蚕上簇等工作既花时间又花力气,严重影响种桑养蚕  相似文献   

9.
全国各地正着手研究以节省劳力为主的经济养蚕法。上簇是养蚕工序之一,上簇劳力约占条桑育总劳力的25%左右,劳力的使用也相当集中,不解决上簇问题,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经济养蚕法。 研究上簇法,必须研究提高工效和提高茧质两个方面。茧质包括上茧率、解舒性能、  相似文献   

10.
由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和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蚕茧分公司合作研制的“适熟蚕自动登簇剂”最近在广州通过了由省高教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该研究成果从养蚕生产中熟蚕上滚环节进行技术改革,经过研究人员4年多的研究,终于获得了成功。熟蚕上簇使用“适熟蚕自动登簇剂”,能使90%左右熟蚕快速、自动上簇,省力省时,比传统的熟蚕上簇方法,提高工效3—4倍,减少窝边茧、死笼茧、污染茧等下茧发生,单张产值提高9—11%,使用后对蚕无毒害,不影响蚕丝质量。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议在养蚕生产上推广应用。适熟蚕自动登簇剂的使用方法是:每张蚕种用药剂1支,兑0.8公斤清水稀释,均匀  相似文献   

11.
<正> 茧质好坏的基础是养蚕,关键是上簇。抓好上簇这一环,是养蚕生产取得高产优质好收成的最后一道工序,至关重要。上簇工作除了要抓好上簇方法、改善通风透气环境条件等内容外,改革簇具,推行适合目前农村大面积养蚕上簇实际又能满足熟蚕正常吐丝营茧需要的优良簇具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陈国荣 《四川蚕业》2000,28(2):35-36
<正> 方格蔟是目前最好的蔟具,由于蚕农还没有掌握省力上蔟方法,至今普及面仍很小,而在绝大多数用纸板方格蔟的地方,又都是采用人工捉取熟蚕上蔟,因捉熟蚕缺少劳力造成损失。宁南占有养蚕得天独厚自然优势,但蚕茧质量、单产上还有较大的潜力,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998年开始推广使用纸板  相似文献   

13.
吕丽芬 《蚕桑通报》2006,37(1):61-62
以前,大多采用捉熟蚕到方格蔟的上蔟方法,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还容易抓伤熟蚕。特别是一期养3张以上蚕种的大户,蚕上蔟时需雇临时工,又增加了养蚕成本。近年来,我县蚕农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探索、使用熟蚕自动上蔟省力化养蚕技术。刚开始时,蚕农把方格蔟直接放到蚕座上,或者将  相似文献   

14.
熟蚕上蔟是蚕业生产中一个时间紧、用T多的环节.如果上蔟不及时,熟蚕在蚕座内吐丝.不仅给蚕茧丰收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影响茧质提高。特别是方格蔟上蔟.如果采用通常的“手捉法”.劳动强度大,蔟具摆放占用场地多,给操作带来极大不便。如何减轻上蔟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我们对熟蚕自动陕速收集上蔟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养蚕生产从集体饲养转为分散饲养,养蚕户数急剧增多,在新发展的蚕区已逐步推行小蚕共育、四龄蚕饷食后便分发到蚕户饲养,普遍存在着蚕具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急待解决。因此,当前需要研究如何节省蚕具设备和节省劳力提高工效而又能取得优质高产蚕茧的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 西乡县葛石乡养蚕专业户视培华,精心钻研培桑养蚕技术,养蚕效益不断提高。1985年春养蚕4张,产茧354斤,收入553.30元,不仅单产在全乡数第一,蚕茧质量也首屈一指,上茧率达到97.7%。他的经验有两点:一是科学养蚕,无病高产;二是合理上簇,丰产丰收。他的上簇窍门是: 1.外排粪尿:制一上簇方木盘,内撒石灰粉,上放塑料折簇1个,将熟蚕(450头)轻轻撒于簇上。因受石灰粉刺激,熟蚕很快在簇具上寻找营茧位置,拉丝固定,排泄粪尿。粪尿落于石灰中。2.箔背放簇:待绝大多数熟蚕排出  相似文献   

17.
蚕台隔沙育是蚕业科技人员研究出来的一种适合养蚕重点户规模生产的较好的养蚕方法。通过试点,初步摸索到它具有蚕座空气新鲜;蚕体和桑叶与蚕粪相对隔离,减少病原感染,少发蚕病;给桑方便;有利于稚蚕与壮蚕分开饲养;可以自动上簇,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是一条逐步走向省力化的科学养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蚕共育是将小蚕集中在有专用桑园、饲养技术过硬、设备完善的单位或专业户饲养,四龄起蚕第二口叶后,分发给各家农户饲养的一种分段养蚕法.小蚕共育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蚕管理,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同时小蚕共育可节省劳力、房屋、消毒药品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效益.小蚕共育是推进桑蚕专业化生产,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区越来越多蚕区推广了小蚕共育,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桑蚕业发展速度快,群众技术基础薄弱,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给局部地区的桑蚕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本文就我区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技术推广工作提一些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小蚕片叶立体育,养好蚕的主要依据及优点有如下三方面: 1.保证叶鲜饱食。“立体育”主要是研究蚕业生产节省劳力、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产茧量和茧质,增加养蚕经济效益。是将过去窝架式平面养小蚕,改为框箱式立体养小蚕,并选用同色、同位、老嫩成熟度一致的桑叶,用竹签穿连成串,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近年来栽桑面积的不断扩大,新栽桑又大量投产,出现了劳力不足,蚕房设备不足,影响产量提高的矛盾。我们采用了土坑蚕棚催青,稚蚕土坑蚕棚育,大蚕棚架育,熟蚕室外上簇等一条龙养蚕法,为养蚕简易、省力化方面提供了经验。下面介绍具体做法: 一、土坑蚕棚和棚架的建造土坑蚕棚的建造。选距蚕房稍远的空隙地,挖一丈二尺长,八尺五寸宽,二尺深的土坑,在坑的周边筑墙,可以南高北低呈斜形,南墙高五尺,北墙高三尺,也可南北两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