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玉米转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基因枪、PEG介导等方法,受体主要是愈伤组织和幼胚等生活较旺盛的部位。目前在玉米上的成功应用是抗玉米螟的Bt转基因玉米、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等种类。转基因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关于环境和食物链的问题。也就未来玉米的转基因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转基因玉米已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1%,17种转基因玉米被正式批准投入商品化。应用于玉米上的主要转基因技术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等。转基因玉米的主要类型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抗病玉米、高赖氨酸玉米和抗寒玉米等。转基因玉米将向特殊营养及饲料专用方向发展,以满足高附加值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作物成分检测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转基因作物成分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针对近年来LAMP技术在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成分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技术作为植物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育种技术的独特优点,受到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玉米遗传转化的受体主要是幼胚或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由于受到基因型、生长季节、取材时间等因素制约,大大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产业化应用。总结对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玉米遗传转化的产业化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育种目标发生变化,结果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技术)也不尽相同.我国高梁品种改良主要运用的育种方法(技术)有传统育种方法、杂种优势利用法、群体改良法、诱变育种法、倍性育种法、无融合生殖法、转基因育种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粱品种改良的育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粱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育种目标发生变化,结果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技术)也不尽相同。我国高粱品种改良主要运用的育种方法(技术)有:传统育种方法、杂种优势利用法、群体改良法、诱变育种法、倍性育种法、无融合生殖法、转基因育种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生物技术在辽宁省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生物技术在辽宁省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常规育种技术结合;采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玉米常用自交系的遗传距离;首次发现并克隆了与高粱抗蚜基因紧密连锁的2个标记;在细胞和组织培养上,应用单倍体和细胞变异体等培养技术,选育出一批水稻、玉米和高粱的优良品系。在转基因育种方面,通过农杆茵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目的基因和含目的基因的总DNA,改进了高粱、向日葵和绿化菊的农艺、品质和抗性等性状。根据国内外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建立农作物现代育种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技术在我国主要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艳  李刚  汪由 《杂粮作物》2005,25(6):367-369
综述了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转基因技术在我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油菜)育种上的应用和已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植物抗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策略,重点介绍了大豆转基因抗病育种的主要成果.植物抗病害转基因育种策略主要包括基于寄主-病原菌相互识别和信号传导体系的基因工程和基于抗菌蛋白的基因工程;植物抗病毒病害基因工程育种策略还包括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介导的抗性、复制酶介导的抗性、运动蛋白介导的抗性、卫星RNA介导的抗性、RNA介导的抗性等.  相似文献   

10.
大大豆豆既既是是粮粮食食作作物物,又是经济作物,营养价值高。目前我国大豆产量和品质都不能满足人人们们的的需需求求,迫切需要新品种的选育。大豆转基因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常规育种中存在的育种年限限长长,远缘杂交不亲和及重组几率低等困难,在提高产量、抗性育种以及缩短育种周期等方面都都有有着着极极其其显显著著的的优优势势。文章概述大豆转基因技术常用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PEG介介导导法法和和花花粉粉管管通通道道法法,并简要介绍了该技术在培育抗病虫、高油、高蛋白的大豆新品种上的应应用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