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边食蚜花金龟Campsiura mirabilis(Faldermalln),其成虫捕食蚜虫。据报道,在我国北方、四川(沙鲁山、打箭炉)、云南(昆明地区)均有分布。吕文仲于1979年在辽宁省绥中县李家公社一带发现,并对其生活习性作了一些观察。鉴于国内对其尚无报导,并为探讨其在蚜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作者从1979年开始,对其形态和生物学  相似文献   

2.
大气边界层湍流相干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华  张峰  梁芸  刘世祥 《干旱区研究》2019,36(6):1419-1430
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是湍流研究的重大转折,它对湍流的认识和对物质、动量与能量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大气边界层中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过程,其次综述了其形态特征、组成结构、通量贡献以及其他特征,接着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详述了其典型的形成机制,然后论述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继而综述了其检测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曾建新 《江西植保》2014,37(3):244-246
浙江黑松叶蜂在福建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危害,通过对其危害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危害症状隐蔽性,发生具有暴发性,幼虫危害历期长,根治难度大等特点。同时,经过风险分析评估表明,该虫种为福建省重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和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对全省松林已构成了很大威胁,建议应将其列入福建省林业主要虫害进行管理,加强对其的综合治理,防止其继续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群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测定了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各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灭多威、溴氰菊酯、辛硫磷的室内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种群具有抗药性差异。螟黄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农场种群,与之比较,其他4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1.93~6.72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5.35~39.08倍,对辛硫磷的LC50为其3.49~29.76倍;松毛虫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亚布力南种群,与之比较,其他各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9.52~70.66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73.12~288.16倍,对辛硫磷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11.84~50.38倍。  相似文献   

5.
胡蜂属社会性捕食昆虫,是一类有应用价值的天敌昆虫,其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尤具控制作用。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其利用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目前主要用于棉田防治棉铃虫、造桥虫等。山西省运城地区沿中条山麓一带,分布有角马蜂Polistes antennalis Perez,为当地胡蜂中的优势种。1978年以来,开始在棉田利用其防治棉铃虫等害虫,并对其分布和生活习性等作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瓜枯萎病菌无毒突变株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非致病菌进行生物防治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其稳定性的研究较少。作者通过对黄瓜枯萎病菌进行紫外诱变,获得一株非致病性突变株,人工接种证明其对黄瓜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对该非致病菌有无可能扩散到其它瓜类作物上成为强致病菌,以及长期使用是否会突变成致病力更强的致病株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为其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芒果主要病原菌拮抗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9株拮抗菌对芒果炭疽病菌和蒂腐病菌的拮抗作用,其中以X-98-2对2种病原菌拮抗作用最强,其发酵液可大大降低芒果炭疽病和蒂腐病的发病率,提高芒果贮藏期的果品质量,经初步鉴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采用GC/MS对其发酵上清液分析表明,其抑菌活性成分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三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评价了3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卵、幼虫、蛹和后蛹(羽化前)的毒性,并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对其当代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本农药的常规使用剂量(1000×)下,吡虫啉和优乐得对稻螟赤眼蜂的4个虫态的毒性均较低,且对其当代种群的增长均无不良影响;而杀螟松对其毒性较高,且对当代种群的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杀螟松处理后蛹和幼虫,成虫羽化后仅能存活2~3h;处理蛹,其当代成虫能存活1天,但80%的雌蜂不能产卵,其r_m为负值;仅在卵期处理时,当代种群稍有增长,但R_0、r_m显著低于对照。作者认为,赤眼蜂卵期对农药的耐受力相对较强,吡虫啉和优乐得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南疆骏枣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疆骏枣黑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骏枣黑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光照不利于链格孢菌生长,其最适生长p H为6~8;RH为25%时,其菌落直径较小,为1.83cm,且生长缓慢;从鲜枣上分离、筛选的10个拮抗酵母菌中,J0对链格孢菌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最大,为3.43 cm;7种中草药提取液对其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以黄连提取液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黑毛蓟马在北京蒲公英上严重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毛蓟马在北京温室蒲公英上严重发生, 这是该蓟马又一个新记录寄主植物。本文选用几种常见杀虫剂对其进行了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评价, 对其可持续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稻曲病室内人工接种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提高稻曲病人工接种的发病效果和稳定性,在温棚条件下采用水稻孕穗期注射接种法分别研究了稻曲病菌不同接种体、培养时间、接种浓度和接种时期的接种效果。采用病菌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potato sucrose broth,PSB)作为接种体,其穗发病率为100%,明显好于病菌米糠培养液(23.33%)。病菌在PSB中培养5~7天接种效果较好,随病菌培养天数的延长,接种效果明显下降。接种的分生孢子浓度越低水稻病穗率和病粒数也越低。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孕穗中后期,采用含分生孢子浓度为4×106个/mL的病菌PSB培养液注射接种,穗发病率达100%,平均病粒数35.1粒,最高达87粒。研究表明,温棚条件下建立的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能获得稳定的发病效果,并可区别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人工接种诱发和药剂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造成小区间稻叶瘟病和稻穗瘟的发病梯度系统监测病情,收获期结合病情程度进行单株考上区测产,并分别建立了依据稻叶瘟病,稻穗瘟病和二者综合的损失估计模型。就稻叶瘟病地水稻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和精米率的影响作了定量研究。另外,地稻穗瘟病在不同品种,不同侵染发病时间以及不同发病部位的为害影响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稻穗瘟病的为害程度在不同品种上存在一定差异,与侵染发病  相似文献   

13.
制约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相同条件下,从稻田直接收集的病粒中的稻粒黑粉病菌厚垣孢子不能萌发,而取之于仓库中的孢子能萌发。为探明其制约因素,对该病菌进行了光照和浸水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形成后,必须经光照射后,方可进入休眠期;度过5~6个月休眠期的冬孢子,必须浸水48h以上才开始复苏;复苏后的冬孢子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未完成后熟作用的冬孢子和完成后熟但尚未复苏的冬孢子即使在光照条件下也不能萌发。即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必须经历后熟、休眠、复苏三个阶段后,在适宜的光照与温湿条件下,方可萌发。光照对其冬孢子具有双重作用,促使后熟进入休眠和刺激萌发。  相似文献   

1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测定水稻品种‘T优272'上该病不同发病程度所对应的产量损失,分别建立了以病丛率、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0270x1-1.363 4(R=0.999 6)、y=1.050 9x2-0.450 8(R=0.999 2).依据回归方程及南方稻区水稻生产实际情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稻上经济允许水平与成灾水平因子是病丛率4.79%与30.54%或病株率3.81%与28.98%,晚稻上经济允许水平与成灾水平因子分别是病丛率5.06%与30.54%或病株率4.08%与28.98%,中晚稻的绝收水平因子是病丛率79.22%或病株率76.55%.  相似文献   

15.
水稻免疫育苗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稻田土和病稻苗上分离的Fusarium equiseti,F.oxysporum,F.graminearumRhizoctoniasolani,接种在免疫育苗法和普通旱育苗法培育的秧苗上。免疫育苗的秧苗提高抗病力95.5%~97.8%。测定其秧苗接种病原菌后防御酶系的动态表明:1.过氧化物酶活性峰比对照提前36 h,且峰值高;2.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峰比对照提前4 h;3.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力比对照高1倍多。同时免疫育苗秧苗新陈代谢旺盛、生理活性高。表现在:1.叶片叶绿素含量高(3.12 mg/ml)、光合作用强度大(887mol O2/g.h),因而干物质积累多;2.根系发达,单株根数比普通旱育秧苗多3.9条/株;3.根系色白有弹性,活力强,对α-萘胺氧化力达60μg/g.h,提高30%;4.束缚水含量达64.89%,显著高于普通旱育苗;5.根冠比比普通旱育苗高28%。  相似文献   

16.
1992-1996年对水稻橙叶病的发生流行条件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当地水稻品种全属感病和高感品种、人工接种发病率为40%-93.3%,只有几个新近引进或准备诉品种属抗病或高抗。秧苗尤以3-5叶龄期最易感病,6叶龄后抗耐病性逐渐增强,在分蘖盛期后病株基本死亡。  相似文献   

17.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带毒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均能在秧苗期和分蘖期传毒感病,秧苗感病以卷叶型为主,均相继枯死,分蘖期感病以展叶型为主,病株95%以上不能抽穗结实。主蘖传毒,主蘖及各分蘖均发病,分蘖传毒,仅分蘖发病。带毒雌雄配对繁衍3代,无毒分离率平均为31.38%。带毒虫传毒3min,发病率为2%,传毒2h,发病率达22.5%。带毒率50%以上的群体一生传毒频次为3~5次,10%以下仅1次。各龄若虫及不同成虫1天传毒致病株:秧苗期为0.97株及1.26株:分蘖期为0.45株及0.42株。秧田传毒后,80%以上的隐症病株到本田期才陆续显现病状,故秧田“治虫防病”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东格鲁病杆状病毒在我国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来自IRRI的水稻东格鲁球状及杆状病毒抗血清的检测及电镜观察等表明:我国水稻东格鲁病的病原不仅有球状病毒,且有杆状病毒。球状病毒直径大小约30nm,杆状病毒的大小约150-350×25nm。病株叶片叶肉细胞以至维管束鞘细胞有淀粉累积,部分韧皮部细胞变形或坏死。有杆状病毒存在的病株或同时也有球状病毒存在的病株较单独球状病毒存在的病株黄化严重,且易枯死。至于该杆状病毒的详细分布范围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稻纹枯病为害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研究了中稻纹枯病所致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瘪谷、不实率增多及实粒的千粒重下降是水稻纹枯病影响稻谷减收的主要因素,它们与病情的关系呈幂函数曲线。纹枯病的为害除影响稻谷减收外,还导致出米率下降和碎米率增高。纹枯病的为害以黄熟初期的病情指数与稻谷减收率的关系最密切,根据试验数据经多种曲线拟合,比较其拟合度,以韦布尔模型最优,其稻谷减收率的函数式为: Y=1-exp[-((X-0.03840)/(1.47235))~(1.7005)] 式中Y为稻谷减收率,X为黄熟期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20.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株的空间分布及其抽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五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细菌性基腐病株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型,属一般负二项分布。病株空间结构以疏松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群间是聚集的,个体群内是随机的。个体群平均大小为0.1~0.2m2。利用分布型参数K、α、β值,分析了病株聚集的原因;探讨了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确定了理论抽样数。比较几种顺序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效果最佳。依X=41.5032Pe1·2603关系可由病丛率来估计病株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