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明确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药性水平,采用平皿法测定甘肃省4个典型生态区57株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小,EC50为0.10~1.56mg/L,EC50平均值为0.66mg/L,49株菌株EC50连续性正态分布时的EC50平均值0.61mg/L即为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基于此发现,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平均抗性为1.08,最高抗性为2.55,暂未出现抗药性,其中中部干旱雨养生态区5株菌株十分敏感,平均抗性和最高抗性分别为0.84和1.11,而河西干旱灌溉生态区15株菌株敏感性较低,平均抗性和最高抗性分别为1.23和2.55,需警惕其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微生物源脂肽粗提物、代森锰锌及二者的复配剂对黄瓜枯萎病菌和葡萄白腐病菌的抑制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Horsfall法和Wadley公式法检测了脂肽粗提物和代森锰锌对2种病菌的抑制率和增效比。脂肽粗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EC50为1.93 μL·mL-1,对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为5.54 μL·mL-1,代森锰锌对黄瓜枯萎病菌的EC50为74.37 mg·L-1,对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为48.45 mg·L-1。Horsfall法得出脂肽与代森锰锌混配体积比为 8∶2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显著的增效活性,体积比为1∶9对葡萄白腐病菌具有显著增效活性。通过Wadley公式法得出混配组合对黄瓜枯萎病菌理论EC50为1 298.78 mg·L-1,实际EC50达472.48 mg·L-1,增效比(SR)为2.75;对葡萄白腐病菌理论EC50值为481.41 mg·L-1,实际EC50值187.32 mg·L-1,增效比(SR)为2.57。结果可为2种不同病害的持续防控、化学药剂的减施增效和抗菌脂肽的合理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吡唑醚菌酯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效及增产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75、112 ga.i./hm2一次施药、两次施药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效为58.89%~64.60%,增产3.19%~8.58%。25%吡唑醚菌酯乳油有利于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抗病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gfj-4次级代谢产物及与化学杀菌剂的复配剂对玉米大斑病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种子液培养时间、发酵时间对抑菌物质产生的影响以及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发酵上清液与7种化学杀菌剂混配对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为6 h,最适发酵时间为72 h;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病菌的EC_(50)分别为0.32和0.11μL·mL~(-1)。玉米大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腐霉利和腈菌唑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苯醚甲环唑对病菌的EC_(50)达0.10μg·mL~(-1);代森锰锌和福美双对病菌的EC_(50)分别为12.03和12.08μg·mL~(-1),而丙森锌对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差,EC_(50)为24.73μg·mL~(-1)。生防菌gfj-4发酵上清液和苯醚甲环唑混配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其中以体积比3∶7混配的毒性比最高,为1.28;发酵上清液与代森锰锌、丙森锌都以体积比2∶8混配的毒性比最高,分别为1.28和1.67。【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及其与苯醚甲环唑、丙森锌的混配剂在农药减量增效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纯化和鉴定从柑橘根际土壤分离得到的可抑制水稻基腐病菌Dickeya zeae EC1生长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解析其抑菌机制。方法 采用平板扩散法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拮抗D. zeae EC1的B. amyloliquefaciens E3菌株;根据细菌菌落表型、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E3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检测无菌E3培养液对D. zeae EC1侵染水稻种子能力的影响;盐酸沉淀结合丙酮抽提法提取E3菌株脂肽粗提物;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E3菌株脂肽粗提物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琼脂扩散法测定E3菌株脂肽粗提物对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用Durashell C18柱对脂肽粗提物进行HPLC分离纯化;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ESI-MS)分析,鉴定抑菌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并推测其化学组成。结果 B. amyloliquefaciens E3菌株对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香蕉基腐病菌、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多种植物病原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广谱抗性;B. amyloliquefaciens E3菌株的无菌培养液能够抑制D. zeae EC1侵染萌发的水稻种子,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萌芽率;B. amyloliquefaciens E3菌株的脂肽粗提物可以抑制D. zeae EC1的生长,其MIC为348.97 μg/mL;HPLC分离纯化结合LC-ESI-MS分析发现,B. amyloliquefaciens E3菌株分泌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包括Surfactin、Fengycin和Iturin 3类脂肽类抗生素。结论 B. amyloliquefaciens E3菌株具有作为生防菌的潜力,它可能通过分泌Surfactin、Fengycin和Iturin 3种脂肽类抑菌活性物质,拮抗水稻基腐病菌、茄科劳尔氏菌、茄病镰刀菌等多种植物病原菌。研究结果可为该菌的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培养基对解淀粉芽孢杆菌ES-2菌株产抗菌脂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培养基对解淀粉芽孢杆菌ES-2菌株产生抗菌脂肽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产抗菌脂肽的培养基提供指导。【方法】通过HPLC技术对培养基中的碳、氮源对ES-2菌株抗菌脂肽组分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 改进的Landy培养基抗菌脂肽产量较高;葡萄糖是ES-2菌株产生脂肽的良好碳源,特别是对surfactin的产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蔗糖和乳糖也是产生fengycin的良好碳源;L-谷氨酸和L-天门冬酰胺是抗菌脂肽产生的良好氮源;而不同的氨基酸 组合并不有利于抗菌脂肽的产生;实验结果还显示,6种脂肪酸对抗菌脂肽的产生起到抑制作用。【结论】改进的Landy合成培养基是ES-2菌株产生脂肽适宜的培养基,在抗菌脂肽生产中向培养基中加入合适种类的糖和氨基酸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葡萄炭疽病的增效生物复配杀菌剂,减少与替换化学农药使用。[方法]进行了枯草芽孢杆菌与吡唑醚菌酯不同比例混配对葡萄炭疽病的室内抑菌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与吡唑醚菌酯及其5种配比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结果]枯草芽孢杆菌与吡唑醚菌酯及1∶1、1∶2、1∶3、1∶4、1∶5混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EC_(50)分别为1.969 8、1.527 4、1.373 2、1.294 8、1.247 3μg/ml;5种混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70、1.25、1.13、1.12、1.12,其中以1∶1增效作用最大。吡唑醚菌酯(EC_(50)为1.054 0μg/mL)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枯草芽孢杆菌(EC_(50)为15.017 5μg/ml)。药后50 d(采收前)调查结果表明,20%吡唑醚菌酯·2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 500倍液、2 000倍液以及各单剂在葡萄结果期套袋前浸果对炭疽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高浓度、中浓度处理高于低浓度与两个单剂处理:高浓度防效最高为90.03%,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其次为中浓度防效为87.01%,高于低浓度和各单剂,低浓度防效为84.11%,高于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效为64.60%)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防效81.07%),对其他果穗病害如白腐病等也均有较好防治效果,防治效果与炭疽病防效趋于一致。[结论]20%吡唑醚菌酯·2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在葡萄套袋前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等果穗病害建议使用浓度为1 000~2 000倍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生防菌株B1619发酵液上清中分离脂肽类抗生素,分析其抑菌活性相关成分,为应用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菌株防控番茄枯萎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B1619中3种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sfpituAfenB进行检测;通过盐酸沉淀、甲醇抽提法等方法提取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用SupelcleanTM LC-18柱及PHASE HF-NH2柱对3种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进行分离;通过MALDI-TOF-MS和HPLC分析、鉴定3种脂肽类抗生素;采用平板对峙培养分别测定3种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对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的抑菌活性。【结果】从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的基因组DNA中扩增sfpituAfenB等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基因,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分析,表明B1619菌株中含有这3个基因。通过HPLC分析,发现6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分别在12、16.5、18 min处出现相应峰值,保留时间与bacillomycin L标准品一致,分泌量为18.5 mg·L-1;7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分别在22、34、37、51及53 min处出现相应峰值,保留时间与fengycins标准品一致,分泌量为5.1 mg·L-1;10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分别在27、37、41、51及53 min处出现相应峰值,保留时间与surfactins标准品一致,分泌量为74.3 mg·L-1。经液质联用进一步验证分析3种脂肽类抗生素的质子化峰值,6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峰值范围在m/z=1 043.4、1 057.5和1 071.4 Da,是C13-C15的bacillomycin L;7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峰值范围在m/z= 1 463.9、1 477.9、1 491.9和1 505.9 Da,是C15-C17的fengycins;10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峰值范围在m/z=1 008.6、1 022.7和1 036.7 Da,是C13-C15的surfactins。平板对峙法试验结果表明1 mg·mL-1 bacillomycin L和fengycins对番茄枯萎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而1 mg·mL-1surfactins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弱,再将surfactins的浓度提高至3和6 mg·mL-1,发现其抑菌效果没有明显变化。【结论】B1619菌株分泌3种脂肽类抗生素,其中对番茄枯萎病菌生长起重要抑制作用的抗生素是bacillomycin L和fengycins,surfactins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是新一代高效杀菌剂,为在玉米上安全使用该药剂,于2009年进行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玉米(甜玉米)营养生长期的安全性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00倍、2000倍和1000倍在玉米营养生长期进行喷药处理,植株未见药害现象,玉米茎杆和嫩叶生长正常,而750倍、500和250倍喷药后,发现玉米个别嫩叶基部有轻微或轻度的药害现象,但数天后可缓解,不影响玉米中后期的正常生长及开花结果。试验结果可知,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玉米病害的使用浓度以1000~30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试验地点选在近几年玉米大斑病发病较重的山东省肥城市安庄镇,试验地块面积0.33hm2,土壤类型为褐土,有机质含量0.96%,试验区内栽培管理条件完全均匀一致,种植密度为6.35 万株/hm2,田间试验以明确25%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玉米大斑病及其对玉米健康作用和增产效果。结果表明:25%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能够很好的控制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且具有一定增产效果,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18%吡唑醚菌酯包衣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对其进行了不同剂量种子包衣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与种子比例为66.67 g∶100 kg时,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57.97%。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产生的脂肽类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和水稻条斑病防效测定。【方法】根据脂肽类抗菌物质合成相关基因序列对Lx-11进行PCR扩增检测,采用MALDI-TOF-MS对脂肽类物质进行分析。【结果】通过3对特异性引物对Lx-11菌株检测,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基因组中含有sfp、fenB、ituA或bamA基因。质谱分析发现提取的粗提物中含有surfactin、bacillomycin D和fengycin等3种脂肽类抗生素。通过构建surfactin突变体菌株,平板和盆栽试验显示突变体菌株抑制条斑病菌能力显著降低。【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产生的surfactin类物质对条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抑制条斑病菌主要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进行吡唑醚菌酯对慈菇黑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用药后14 d,25%吡唑醚菌酯200 mL·hm-2对慈菇黑粉病具有显著的防效,病叶率为3149%,病情指数为629,校正防效达到9057%。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和化学杀菌剂的复配剂对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的抑制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以及发酵上清液与化学杀菌剂的混配剂对病菌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种子液培养时间为4h与发酵培养时间为84h对病菌的抑制率最高。拮抗菌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病菌的EC_(50)分别为11.10μL/mL和3.02μL/mL。葡萄白腐病菌对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苯醚甲环唑对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EC_(50)为0.02μg/mL。保护性杀菌剂福美双和百菌清对病菌抑制活性较高,EC_(50)分别为2.81μg/mL和3.51μg/mL。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和苯醚甲环唑混配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抑制活性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与苯醚甲环唑以3∶7的体积比混配毒性比最高,达1.60。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以及发酵上清液与苯醚甲环唑的混配剂对葡萄白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能够产Iturins类脂肽的芽孢杆菌以应用于植物的生物防治中,以果蔬体内、根际土壤等多生境中分离的118株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管碟法对其进行了初筛和复筛。结果表明:其中3株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和尖孢镰刀菌显示出强烈的抑制作用;通过薄层层析等方法对产Iturins脂肽菌株进行初步分析,最终确定K103为目标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的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产抗菌脂肽的K103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最终确定菌株K10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将其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K103(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K103)。  相似文献   

16.
吡唑醚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有广泛地杀菌疗效,适用性良好,对于防治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对葡萄霜霉病具有很好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25%嘧菌酯悬浮剂。处理剂量100~150mg/L,施药3~4次,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能稳定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用2种浓度10%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对水稻穗颈瘟进行防治,以三环唑、春雷霉素作为对照药剂。结果表明,三环唑和吡唑醚菌酯2种浓度均能有效控制穗颈瘟发生,防效无显著差异,且极显著优于春雷霉素。  相似文献   

18.
淀粉液化芽孢杆菌抗菌脂肽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淀粉液化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发酵产脂肽类抗菌物质的产量。【方法】采用Plackett-Burman Design对影响B. amyloliquefaciens ES-2-4产脂肽类抗菌物质产量的13个因子进行筛选,在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再运用Uniform Design(均匀设计)对关键因子的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通过回归方程求解得到最高产量时各关键因子的最优组合。【结果】影响抗菌物质产量的关键因子为葡萄糖、L-谷氨酸钠、转速和温度;获得最佳产量时关键因子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42 g•L-1)、L-谷氨酸钠(14 g•L-1)、温度(27℃)、转速(200r/min),在此条件下,产量从优化前的4.84 g•L-1 提高到了6.76 g•L-1,增长了39.7%。【结论】B. amyloliquefaciens ES-2-4抗菌脂肽发酵培养基筛选与优化的过程中,采用Plackett-Burman Design和Uniform Design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显著,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草莓枯萎病增效生物复配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 DJ-6与吡唑醚菌酯及其5种配比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田间试验测定20%吡唑醚菌酯·200亿 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00倍液、3000倍液以及各单剂对草莓生长性状的影响和对草莓枯萎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枯草芽孢杆菌DJ-6与吡唑醚菌酯及1∶1、1∶2、1∶3、1∶4、1∶5混配组合对草莓枯萎病菌的 EC50分别为5.3115、4.0086、3.5706、3.3509、3.2189μg/ml;5种混配组合对枯萎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2.28、1.77、1.53、1.64、1.11,其中以1∶1增效作用最大。20%吡唑醚菌酯·2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三种不同浓度混配及各单剂均有促进草莓生长和防治枯萎病的效果,其中高、中浓度处理高于低浓度和单剂处理。药后30 d和80 d测定枯萎病防治效果,高浓度的防效最高为100.00%和93.11%;中浓度的防效为92.49%和86.49%,高于低浓度和各单剂处理;低浓度的防效分别为82.61%和72.42%,高于1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但低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结论]20%吡唑醚菌酯·200亿 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定植后的灌根浓度推荐为1000~2000倍液。  相似文献   

20.
西瓜与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勇  王冬兰  刘贤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86-19387
[目的]建立西瓜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检测方法。[方法]用乙腈提取西瓜和土壤样品,经硅胶柱净化后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在添加水平为0.05~1.00 mg/kg时,吡唑醚菌酯在瓜瓤、全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1.4%~92.3%、101.1%~102.6%、80.0%~92.0%;RSD分别为3.0%~4.3%、3.9%~7.2%、4.4%~6.5%;检出限均为0.02 mg/kg。[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低,重现性好,完全能够满足西瓜和土壤中杀菌剂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