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为了解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明确真空度及和面时间对水分状态的影响,该研究以3个小麦品种(济麦20、宁春4号、济麦22)磨制的面粉为材料,采用真空和面制作低水分面条面团(含水率35%),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差示量热扫描(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2种技术,测定不同真空度(0、0.06、0.09 MPa)和搅拌时间(4、8、12 min)下面团中水分的形态和分布,并进一步分析2种技术测定水分形态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低水分面条面团中,水分主要以弱结合水形态存在。不同品种的小麦粉面团的水分形态及分布存在差异,强筋小麦粉(济麦20)制作面团的水分自由度较低。真空和面(0.06 MPa)可以促进水分与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降低面团中水分子流动性,促进水分结构化;而非真空或过高真空度均会导致面团中水分自由度增加。济麦20、济麦22小麦粉和面时间为8 min时,面团水分流动性较低;而宁春4号小麦粉面团在4 min时,水分自由度较低;继续搅拌,深层结合水减少、弱结合水增多。LF-NMR和DSC测得面团水分状态的结果具有一致性。LF-NMR测得的弱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DSC测得的可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695),且深层结合水峰面积百分比与非冻结水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r=0.564)。研究结果为认识制面过程中水分的作用,优化和面工艺和调整产品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蒸煮过程中稻米水分状态的质子核磁共振谱测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3种稻米蒸煮过程中水分的状态进行了1H-NMR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的原料稻米具有相近的弛豫特征。但在蒸煮过程中,纵弛豫时间会因品种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分析结果认为,稻米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有自由水、构造水和结合水等3种形式。蒸煮过程中各种稻米水分状态的差异与谷粒中有机物的理化特性密切相关,并可能是导致米饭具有不同食味特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风干牦牛肉在加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以及与组织结构和质构之间的相关性,该文选取甘肃甘南公牦牛半膜肌,在自然风干60 d中采集样本,采用直接干燥法分析风干牦牛肉含水率的变化,水分活度仪、低场核磁共振仪研究水分活度和水分状态,(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法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物性测试仪分析质构特性。结果显示,牦牛肉在风干加工60 d过程中,含水率降低了约60.27%,最终水分活度约达到0.308,降低了约66.73%。30 d时不易流动水峰积分面积降低了约98.12%,40 d后无峰出现,而结合水含量基本不变。随含水率的降低,肌原纤维横截面积、肌纤维直径以及肌间距离均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约42.65%、67.15%和61.22%。硬度、内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0.05),其中咀嚼性增加了约1 229.16 g,弹性及回复力则显著降低(P0.05)。不易流动水的变化与组织结构及质构各指标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表明牦牛肉在自然冷冻风干过程中不易流动水不断向外扩散蒸发,引起牦牛肉肌纤维收缩和聚集,导致其质构特性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可为传统风干牦牛肉加工过程中水分迁移机制以及产品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挂面干燥过程水分状态、含量动态迁移规律,阐明干燥条件对水分动态迁移过程的影响,探讨挂面干燥过程水分动态迁移规律及其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本试验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原料,设计干燥温度(30、40℃)、相对湿度(65%、75%、85%)两因素不等水平全排列组合试验;利用“食品水分分析技术平台”实时监测干燥过程水分状态动态变化,并测定干挂面收缩率及抗弯曲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干燥组合条件下,挂面干燥过程水分可区分为强结合水、弱结合水、自由水,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21,0.06~0.187 ms;T22,0.811~5.722 ms;T23,34.305~242.013 ms。干燥过程中,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T21、T22呈下降趋势,T21较T22更快达到平衡状态;T23呈“下降-上升-缓慢下降”趋势;挂面中强结合水绝对含量(W21)、弱结合水绝对含量(W22)均呈逐渐下降趋...  相似文献   

5.
明确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老化对水分结合状态的影响,有助理解和调控淀粉老化。为探究不同直支比淀粉凝胶在老化过程中的水分分布差异,本研究将提取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别按0∶100、25∶75、50∶50和100∶0混合后,制成水分含量为60%的淀粉凝胶,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凝胶在储存过程中的水分分布状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表征淀粉老化焓值。结果表明,凝胶中直链淀粉含量越高,水分的横向弛豫时间(T2)值越短,多指数模型中T21、T22和T23越低;在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凝胶中,强结合水的横向弛豫时间更短,而直链淀粉含量为100%时对应强结合水比例最高。弱结合水的流动性降低与老化焓值的增加密切相关。老化焓值的增加趋势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减弱,直链淀粉含量100%对应凝胶老化焓值最小且整体变化不显著。综上,强结合水与弱结合水的分布与老化焓值呈显著相关关系;直链淀粉的快速老化影响水分的整体流动性,支链淀粉形成的强结合水则更为紧密。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淀粉老化与水分微观状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Cereal Chemistry》2018,95(1):149-157
  相似文献   

7.
8.
张毅  陈洁  汪磊  付俊辉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14):299-306
为研究加水量对不同和面时间下面片质构及蛋白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采用质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探究面片质构、二级结构和蛋白含量的变化,同时对面片色泽、巯基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加水量的增加,面片的拉伸力与硬度呈下降趋势,延展性与黏性呈上升趋势,面片亮度(L*)值和红-绿(a*)值升高。加水量为40%时,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稳定型的β-折叠与α-螺旋含量较高,巯基、大分子量聚合体蛋白含量较低,面片综合质构特性较好,有利于高水分含量面制食品的生产。不同加水量下,和面时间对面片质构及蛋白特性的影响不同。和面15 min时,面片延展性较好,拉伸力、硬度适中,黏性、巯基含量较低,β-折叠含量较高,适度的和面时间能够促进面片面筋网络的形成,有利于提高面片的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9.
10.
以不同小麦粉为材料制作面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DMTA)研究面片从20℃至-80℃和从-80℃至20℃的降温和升温过程中动态热机械性能,目的是探求冷冻面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冷冻面制品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面片之间、同一小麦品种不同制粉细度面片之间、同一小麦粉不同加水量面片之间的降温和升温过程中的动态热机械性能均有差异,特别是玻璃化温度Tg′峰差异较大;在降温过程中,粗粉和细粉样品的玻璃化温度Tg′分别为-33.23和-39.90℃;高水分样品有两个连续的玻璃化温度Tg′峰,分别为-41.42和-42.97℃,低水分样品的玻璃化温度Tg′为-33.23℃;在升温过程中,细粉样品普冰143的玻璃化温度Tg′为2.40℃,细粉样品郑农973出现3个玻璃化温度Tg′峰,分别为-7.97、-6.41和10.31℃;粗粉样品的玻璃化温度Tg′为3.62℃,细粉样品有3个玻璃化温度Tg′峰,分别为-7.97、-6.41和10.31℃;高水分和低水分样品的玻璃化温度Tg′分别为-10.14和3.62℃.小麦粉冷冻面制品的冷冻加工温度应为其玻璃化温度,以保证冷冻面制品的质量,而不是现在普遍采用的-18℃.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灌浆期高温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蛋白组分及面团揉混特性的影响,以济麦22(JM22)和新麦26(XM26)为材料,通过灌浆初期(S1)和灌浆中期(S2)在田间搭棚进行高温胁迫处理,以未进行高温胁迫的大田小麦作对照(CK),收获后对小麦淀粉黏滞谱、蛋白质组分含量和揉混参数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各自CK相比,JM22的黏滞谱参数除回复值和糊化温度降低外,其余参数均升高,XM26的黏滞谱参数除峰值时间外均降低。S1和S2使JM22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峰值时间分别较CK提高2.81%和18.63%、7.71%和19.51%、11.88%和21.15%、1.88%和12.22%、2.45%和4.08%,且S2均大于CK和S1,S1与CK差异不显著;S1和S2使XM26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分别较CK降低12.95%和31.21%、1.81%和27.18%、2.50%和22.22%、3.57%和14.39%,其中,S2、S1与CK三者之间的峰值黏度均达显著水平。与CK相比,高温胁迫后JM22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而XM26升高。两品种各组分蛋白含量均发生改变,S...  相似文献   

12.
13.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