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设施栽培条件下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以设施栽培连续7年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4个施用化肥处理(N0PK、N1PK、N2PK和N3PK)和4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N0PKM、N1PKM、N2PKM和N3PKM),其中,N0、N1、N2和N3氮用量分别为0、187.5、375.0和562.5 kg·hm-2,磷(P2O5)和钾(K2O)用量分别为225.0和450.0 kg·hm-2,有机肥(M)为75000kg·hm-2,研究单施化肥及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  相似文献   

2.
连续两年(2021—2022年)在吉林省四平市设置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测定覆盖(SM)和翻压(SB)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和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80)两种施氮水平下秸秆磷、钾释放率,旨在明确黑土区玉米秸秆磷、钾释放规律对还田方式和氮肥管理的响应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还田方式与施氮显著影响秸秆磷、钾释放,SB处理秸秆磷两年累积释放率平均为69.7%,显著高于SM处理的54.5%;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秸秆磷释放率提高了12.3%。SB处理秸秆钾两年累积释放率平均为95.6%,显著高于SM处理的94.2%;而施氮对秸秆钾累积释放影响同样显著,肥料氮素投入使秸秆钾累积释放率提高1.1%。通过对秸秆磷、钾替代潜力的估算,认为秸秆磷对磷肥(P2O5)替代潜力较低,为9.1 kg·hm-2;但秸秆钾对钾肥(K2O)替代潜力较高,为141.0 kg·hm-2。两年间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但玉米穗粒数存在一定差异。SB处理玉...  相似文献   

3.
枸杞产业已成为青藏高原的优势产业,但存在氮肥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适当施用氮肥和硝化抑制剂是减少氮肥气态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为探讨枸杞栽培的适宜施肥方式,于2020年在柴达木盆地青海诺木洪农场,以11年生宁杞1号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N267、N133处理分别施用纯氮267、133 kg·hm-2,N267I1.33、N133I0.67处理分别在N267、N133处理施氮量的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1.33、0.67 kg·hm-2,研究施氮量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对施用的15N-尿素在枸杞-土壤系统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N267I1.33处理枸杞全株的干物质量、吸氮量和植株15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松嫩平原秸秆还田对连作春玉米氮素供应与吸收的影响,在松嫩平原中南部,采用框栽和15N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设置5个秸秆还田量,分别为0(CK)、9.20、18.40、27.60和36.80 t·hm-2,均施入15N标记的尿素350 kg·hm-2(纯氮量约160 kg·hm-2),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改变了春玉米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利用比例,在一定秸秆还田量条件下,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苗期春玉米植株氮素积累中肥料氮所占比例增加,而拔节期后则呈相反趋势。通过方程拟合可知,秸秆还田量低于12.49 t·hm-2时可以较CK提高当季氮肥利用率,高于12.49 t·hm-2时则低于CK。秸秆还田不利于春玉米苗期和拔节期生长;秸秆还田量为11.25 t·hm-2时,最有利于春玉米产量的形成,秸秆还田量高于23.96 t·hm-2时则会引起减产。综上,在松嫩平原中南部,配施尿素350 kg·hm-2时,最适秸秆还田量为11.25 t·hm-2。本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供氮和下茬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为科学解析秸秆还田与土壤供氮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氮、锌营养均影响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从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生理活性角度,研究氮锌配施提高小麦产量的机理。  【方法】  试验于2016—2018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供试材料为‘洛麦28’。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设计,氮 (N) 水平设置为120 kg/hm2 (N120)、180 kg/hm2 (N180) 和240 kg/hm2 (N240),锌 (ZnSO4·7H2O) 水平设置为0 kg/hm2(Zn0)、20 kg/hm2 (Zn20) 和40 kg/hm2 (Zn40)。在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样,挖长和宽均为20 cm、深为40 cm的土块,将根样冲洗干净,测定小麦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根系锌代谢相关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结果】  同一施氮水平下,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均在Zn20处理下最高,而其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最低;同一施锌水平下,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均在N180处理下最高,而其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最低。氮锌互作显著影响小麦产量、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N180Zn20处理下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最高,产量增幅为3.5%~53.4% (2016—2017)、5.3%~54.5% (2017—2018)。相关分析表明,在主要生育期,小麦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含量和锌含量与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结论】  施氮和锌均显著影响小麦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适宜的氮锌配施具有良好的氮锌协同效应,有利于根系良好形态的建成,调节根系生理活性以及氮、锌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促进小麦的高产稳产。综合分析可知,N180Zn20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配施组合。   相似文献   

6.
张喜军  魏廷邦  樊志龙  柴强 《核农学报》2020,34(6):1302-1310
为进一步探索河西绿洲灌区玉米在水、氮减量的条件下能否支撑较高的种植密度而获得高产,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传统灌水(W1)和生育期减量20%灌水(W2)2个灌水梯度,高施氮(450 kg·hm-2,N1)、减量30%施氮(300 kg·hm-2、N2)2个施氮水平和D1(7.5万株·hm-2)、D2(9.75万株·hm-2)、D3(12万株·hm-2) 3个种植密度,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采用水氮耦合组合,测定玉米生育期内光合源动态、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生育后期W2N2玉米光合势(LAD)与W1N1无显著差异,在W2N2条件下,D2的LAD较D1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平均增加8.7%,D2与D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W2N2条件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终与W1N1持平,D2干物质积累量较D1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平均增加21.1%,D2与D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D2玉米籽粒产量在W2N2与W1N1间保持同等水平,较D1玉米籽粒产量提高9.0%~33.7%;灌水和施氮因素对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均不显著,而在同等水、氮条件下,D3玉米穗粒数较D1降低了5.9%~26.1%,千粒重降低了9.2%~12.3%。综上,D2水平使减量灌水、减量施氮条件下的玉米在生育后期仍然保持较大的LAD,为玉米产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从而获得高产。本研究结果为通过水氮减施实现资源节约的高效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有机肥替施部分化肥是实现我国化肥零增长并保持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等养分条件为基础,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等氮替代基施化肥对玉米产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云南红壤坡耕地有机肥的合理利用及玉米施肥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不施肥处理(CK)、施用100%化肥处理(NPK)及4个基施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处理,替代率分别为10%(T1),20%(T2),30%(T3),40%(T4),分析玉米产量、吸氮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籽粒、秸秆生物量,玉米籽粒产量提高达6.07%~19.53%,秸秆生物量提高达2.16%~21.76%,且有机肥替代30%的化肥处理下的玉米籽粒产量和秸秆生物量最高,分别达到7 653 kg/hm2,16 530 kg/hm2,较其他施肥处理有一定的显著性;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处理均提高了玉米籽粒和秸秆的吸氮量,各施肥处理下的玉米地上部氮素平均积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T3(292 kg/hm2)>T2(248 kg/hm2)>T1(212 kg/hm2)>T4(203 kg/hm2)>NPK(176 kg/hm2)>CK(52 kg/hm2),T3处理较NPK,T1,T2,T4处理下的玉米地上部分吸氮量分别提高了39.90%,27.37%,15.01%,30.38%; 与NPK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处理均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提高比例分别为5.00%~21.80%,2.44%~9.48%,20.48%~94.02%,7.54%~32.86%,且T3处理下的各氮素利用率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综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且提高玉米的吸氮量及氮素利用效率,且以有机肥等氮替代30%基施化肥的配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云南红壤坡耕地玉米增产和氮肥增效的合理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赤红壤区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技术,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磷、钾配施对桂中南赤红壤区粉葛的肥料效应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拟合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确定粉葛种植的最优施肥配方。结果表明,粉葛的产量及经济效益随着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减量施肥(1水平)、正常施肥(2水平)和过量施肥(3水平)处理的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59%、87%和42%,经济效益也相应增加了53%、79%和32%,而缺素处理(N0P2K2、N2P0K2、N2P2K0)结果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减量施氮(N1P2K2)处理的粉葛淀粉含量(40%)最高,减量施肥(N1P2K2、N2P1K2、N2P2K1)处理的葛根素含量平均值为1.65 mg·g-1,高于其他处理;肥料的交互效应显示,N与P存在正交互作用,而N、P与K均呈负交互作用。N1P2K2配施方案更能兼顾粉葛的产量和品质,以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为目标,对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优化,明确桂中南赤红壤区条件下粉葛产量≥35 000 kg·hm-2、经济效益≥150 000元·hm-2的施肥方案为施氮(N)量312~455 kg·hm-2, 施磷(P2O5)量397~547 kg·hm-2,施钾(K2O)量362~489 kg·hm-2。本研究结果可为赤红壤区粉葛精准、规范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相互作用对机直播双季稻(Oryza sativa L.)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18—2019以优质稻柒两优2012与美香占2号为材料进行试验,设4个施氮量(早稻分别为0、120、150、180 kg·hm-2,晚稻分别为0、120、165、210 kg·hm-2,早、晚稻均以N0、N1、N2、N3表示)与3个机直播密度(早稻分别为86、143、200 粒·m-2,晚稻分别为57、114、172粒·m-2,早、晚稻均以S1、S2、S3 表示)分析双季稻群体生长发育、产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施氮与增密促进双季稻增产,早、晚稻分别在N3和N2时产量最高,较N1增产11.41%~12.32%和8.58%~9.21%;早稻S2与S3分别较S1增产8.71%~10.38%和8.33%~10.89%,晚稻增产6.33%~8.11%和6.78%~8.56%;早稻N2S2与N3S2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与增密的增产因素是机直播双季稻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及氮素积累量,在分蘖期具备碳、氮物质积累优势。机直播双季稻中,N2S2的抽穗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较高,同时具备较高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及氮素吸收利用率。因此,机直播早、晚稻的施氮量与直播密度组合分别为150 kg·hm-2与143粒·m-2处理、165 kg·hm-2与114粒·m-2处理时,可以达到增产与氮高效协同。本研究为机直播双季稻密植与优化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施用启动肥对土壤特性、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滴灌条件下施用启动肥对石灰性土壤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供试玉米品种为新玉109号,在全生育期等磷量下,设置了启动肥不同用量[0 kg·hm-2(CF,对照)、45 kg·hm-2(SF3.0)、90 kg·hm-2(SF6.0)、135 kg·hm-2(SF9.0)]的田间试验,研究启动肥施用量对土壤特性、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启动肥施用量。结果表明:(1)启动肥施用3 d后在距滴头5 cm处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效磷平均增加了9.20mg·kg-1,土壤有效锌平均增加了0.28 mg·kg-1。(2)施用启动肥能够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显著提高玉米侧根数、平均直径、总表面积及总体积。(3)与对照相比,启动肥对玉米增产显著,施启动肥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22731.9 kg·hm-2,增产率15.99%,收益从15474.9元·hm-2增长至20028.3元·hm-2,SF3.0、SF6.0和SF9.0处理较CF处理收益分别增加了4.1%、29.4%和9.4%,产投比从2.19提高到了2.54。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得出SF6.0处理效果最好,即启动肥中的P2O5合理施用量在3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