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8年生板栗实生树,采用武夷山的魁栗品种为接穗,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进行板栗的高接研究,945个接穗研究表明,砧木0~5cm粗,芽萌动后,采用插皮接,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葛炳坤  徐耘 《浙江林业科技》1991,11(3):53-57,62
浙江省上虞县栽培板栗历史悠久,通过20多年对魁栗品种选育改良,其优良度大大提高,坚果每kg56~60个,果皮红褐油亮,单产比省内其它品种高47%左右,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3.
嫁接时间和砧木对日本栗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年生毛板红(Castanea crenata)、锥栗(C.henryi)实生苗和10年生毛板红树干及其新萌枝为砧木,以5个日本栗品种为接穗,进行不同嫁接时间、不同砧木及砧木处理的嫁接试验,结果表明,4月初为日本栗嫁接最适期,但毛板红和锥栗实生苗砧木嫁接成活率均极低,仅20%左右;而10年生以上的毛板红截干后,以其1年生新萌枝为砧木,其嫁接平均成活率可达67%,平均株成活率达84.2%,且嫁接后植株生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日照市林业部门于1987年和1997年两度从日本和韩国引进了30多个日本栗品种,经试验、示范与大面积开发推广,确认十几个品种综合性状俱佳,并探索出了不同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5个优良品种,为各地引种试验、示范与大面积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嫁接时期、不同嫁接方法和不同砧木对日本栗嫁接成活率与苗木质量的影响研究,认为在日本栗萌芽前后10 d内,较晚嫁接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插皮舌接嫁接成活率和苗木质量都好于劈接;中国栗与日本栗嫁接亲和力较差。  相似文献   

6.
以赣无系列5~6年生油茶林为研究材料,通过调查分析其结果枝分布、长度、直径、叶片数,并分析与成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树冠垂直方向上结果枝主要分布在40~99 cm区域,占总量的80%;油茶结果枝长度与成花有密切关系,花芽数量最多在20~60 mm范围内,其中40~60 mm花芽数量约占总体的37%;结果枝直径在2.0~2.3 mm花芽数量最多,其分布规律呈橄榄型;叶片数以5~7片的花芽数量居多。相关性分析表明,结果枝长度、直径及叶片数均与花芽数量呈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科技信息     
<正> 燕山板栗新品种——燕魁燕魁栗是于1973年在迁西县杨家峪村从1万多株实生大树中优选出来的。通过几年调查母树后发现,结果性能稳定,栗果色泽鲜艳,品质优良。经过大树高接后,其树势生长强健;幼树嫁接后,3年株结果1.25kg;密植和土壤条件好的,4年后亩产可达300kg,比其它品种增产30%。燕魁栗树冠半圆形,树姿开张,分枝角度大,枝条疏生,结果母枝平均油生结果枝2.38个,结果枝平均结蓬1.85个,栗蓬较大重84.8g。空蓬率低,每蓬平均有栗果2.75粒。该品种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病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日照市林业局自1997年开始从日本和韩国引进了30多个栗品种,经过7 a的观察试验,确认了十几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并对不同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7个优良品种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认真观察研究,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日美栗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FLP技术 ,对中日美 3国的 2 6个子群体共 75 7个栗疫病菌菌株的核DNA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栗疫病菌的中国子群体间遗传结构有明显的分化 ,日本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不明显 ;在美国和亚洲的栗疫病菌群体间没有发现基因流的迹象 ;美国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与日本群体的关系比较密切 ,而与中国群体间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以12年生日本栗银寄品种为材料,选择剪去结果母枝长的1/2、1/3、1/4和抹除顶芽共4种修剪强度,开展修剪对日本栗生长发育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1/4强度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具有抑制雄花数量、增加雌花数量、控制枝长伸长生长和增加枝粗及增加结蓬数量的综合效果;其次,去顶处理和1/3修剪处理也具备良好的抑制雄花数量、增加雌花数量、控制枝长伸长生长和增加枝粗及增加结蓬数量的综合效果;而1/2高强度修剪处理除有效控制雄花数量外,表现为减少了雌花数量、促进了枝长伸长生长等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