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是整合支农扶农政策和资金,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分类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助。二是加快推进土地集中,流转规模达到40万亩,结合农业产业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有针对性地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完成土地整理8万亩,新增耕地8000亩,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3万亩。三是加快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10个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新建茶叶、蔬菜、特色花木、特色水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梁平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将渔业作为全县农业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种资源,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聚力打造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万亩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加快建设全县1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推动现代渔业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担负起农产品主产县的任务。一、主要成效2013年末,全县渔业工程养殖面积达到3.24万亩,为2009年末的2倍;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为2009年末的2.3倍;渔业产值2.44亿元,为2009年末的3.2倍。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武隆县农委按照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部署,以建设"武隆生态产业公园"为主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渔业、特色林果等四大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粮油、烤烟、生猪等三大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加快培育,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高山蔬菜保持较快增长,面积达35万亩,成为重  相似文献   

4.
<正>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对零碎的土地进行适当集中,通过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农村承包地进行流转,达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速,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重庆市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机制,出现了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简称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深入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特征、发展约束与政策需求,对于创新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重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近年来,重庆市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围绕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探索出了多种符合当地实际需  相似文献   

6.
中国耕地流转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耕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谁来种田"的关键。分析各因素对耕地流转的作用及影响强度,识别其主导因素,对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具有积极意义。该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 index method,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2008?2014年间中国省域耕地流转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4年,中国耕地流转面积累计增长了1.96?107 hm2,增长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4.40%,京津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等经济活跃或优势农业产区的耕地流转发展较快。2)经济因素、农民增收因素、农机化因素对耕地流转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农机化因素对耕地流转的促进作用最大,研究期内农机化累计效应促进耕地流转率提高18.16%,经营意愿因素对耕地流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区域之间4个分解因素的累计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经济效应促进了华东与华南地区耕地流转率的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效应主要促进了华东地区耕地流转率提高,农机化效应促进了大部分地区耕地流转率提高10%以上,但华南与西南地区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开县县委、县政府围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粮油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柑橘、蔬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201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9.27亿元,位居全市第四位,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8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9.75万吨,比上年增1.15%,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实现增产,先后三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一、加大政策扶持,激发种粮动力在认真落实各级种粮直补政  相似文献   

8.
《南方农业》2012,(9):63
一是产业型。以柑橘、中药材、蔬菜、生猪、肉兔、生态鱼等特色产业为支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培养产业型职业农民2130人。二是服务型。以服务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导,培养服务型职业农民3519人,已开展农业耕种服务3万亩,植保服务2万亩,农作物机收服务1万亩,机插秧8万亩。三是创业型。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项目、懂管理的农民积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成功实践农村土地"预流转+整理流转"模式,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使土地产出效益剧增。该镇主要采取了:(1)成立土地流转部,储备预流转土地。(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集中整理流转土地。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1.
《南方农业》2011,(6):34
一是"县校合作"工程。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选育优良农副产品品种,研发精深加工新技术。二是"科技入户"工程,建立产业发展示范基地1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三是"土地流转"工程。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39.33万亩,参与流转农户6.58万户,土地规模经营27.18万亩。四是"千名干部下乡驻村"工程。下派干部2134名,提出规划建议800多条,  相似文献   

12.
<正>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林地面积380.2万亩,占幅员面积的77.3%。城口集"老、边、山、穷"于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拥有"西部矿都"、大巴山"生态药谷"和重庆的"香格里拉"等美誉。近年来,城口农业始终坚持"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发展战略,完善了"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发展为要、民生为重"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以纸坊沟流域1938—2008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阶段的农用地功能进行判定,并采用单一动态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该流域农用地功能经历着"生存、生态功能→收入、就业功能→生态、收入功能"的演变过程;流域农用地的利用方式也经历了林地向耕地流转→耕地向园地和林地流转的过程;引起这一演变过程的驱动要素主要是流域人口、农民需求、农业效益以及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4.
耕地流转是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总结国内外耕地流转相关研究成果和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按照耕地经营主体性质归纳了当前黄土高原农村地区耕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基于农户家庭收支状况建立了农户家庭收益测算方法,分析了不同耕地流转模式的农民增收效益,并对耕地流转的社会、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前耕地流转在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迅速,有42.5%的农户参与了耕地流转,耕地流转后,农民增收效益显著。不同耕地流转模式的农民增收效益存在明显差异,农业合作社带动模式的农户增收效益最明显,农户家庭收益达12 072.99元;农户自发模式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龙头企业主导模式极大促进了耕地规模经营但农民增收效益有限,而政府引导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为均衡。地理环境对黄土高原地区耕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建立起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1.45万hm2,新发展家庭农场18家、农民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0家。二是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改造并新发展葡萄、蓝莓等特色水果540 hm2,新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280 hm2,新种植中药材280 hm2,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4个。三是农民收入稳步提高。1—9月渝北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87元、同比增长13%。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重庆市云阳县在正确引导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截至2017年,全县已流转土地4.534万公顷,占家庭承包耕地的49.42%,涉及农户18.23万户。呈现流转主体多元化、经营内容多样化、适度规模经营化、流转利益双赢化等特点。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引导积极流转;2)健全工作机构,管理流转行为,规范流转秩序;3)创新流转形式,把控流转秩序,促进规模流转;4)强化流转监管,配套优惠政策,实现流转双赢。  相似文献   

17.
<正>重庆市巴南区坚持"亮点、扩面、成型"总基调,坚持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和生态养生养老养心业同步发展,发展壮大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3个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优质蔬菜、优质茶叶、特色畜牧业、生态渔业等5个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三线二片"农业产业带。依托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基地,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业迅猛发展,赢得了市内外同行的好评,都市效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成功实践农村土地“预流转+整理流转”模式,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使土地产出效益剧增.该镇主要采取了:(1)成立土地流转部,储备预流转土地.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集中整理流转土地.  相似文献   

19.
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评价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本研究选取重庆市荣昌县农地流转典型区域,结合实地调查和能值分析方法,分别以普通农户和经营大户的投入和产出表征农地流转前后的农业生态系统投入和产出,对研究区农地流转前后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后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购买能值投入较流转前减少70.48%,能值产出增加2.15%。这使得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由农地流转前的0.01增加到流转后的0.04,提高了300%。农业机械对人工的替代是单位投入减少的最主要因素,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于可更新系数小于系统可更新系数的单项投入来讲,减少其投入量能够使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降低;对于可更新系数大于系统可更新系数的单项投入来讲,增加其投入量能够使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降低。但是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单项投入的变化均使得环境压力有所增大。其中,人力投入大幅度减少,电力柴油等投入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因此,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由农地流转前的0.12增加到流转后的0.65,提高441.67%;可持续性指标由流转前的0.08降低到流转后的0.06,生态可持续性降低25.00%。研究发现,适度规模经营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过,种植结构调整高附加值化和高产量追求,导致农药化肥等购买资源大幅度地增加,加剧了农业生态系统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研究认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农业集约化发展方式的选择。为此,国家在引导农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体系中需对此给予指导并施以规范。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农村出现土地撂荒现象的原因,提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种地比较收益"、"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业,规避土地撂荒"、"开展普法宣传,杜绝弃耕撂荒"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