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2-2013年度, 在温县和郑州大田条件下, 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品种豫麦49-198籽粒总酚、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纯氮0~300 kg hm–2范围内, 所有观测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以施氮300 kg hm–2处理最高。随灌水次数(0~2次)的增加, 总酚、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以灌拔节水处理最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不同试点间表现不一致。水氮耦合, 以灌拔节水+施氮240~300 kg hm–2处理的抗氧化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较高, 而总酚、类黄酮及类胡萝卜素的积累量则以灌拔节和开花水+施氮240~300 kg hm–2处理较高。相关分析表明, 籽粒总酚、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 表明总酚、类黄酮含量增加可以提高小麦籽粒抗氧化活性;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硝态氮含量与籽粒抗氧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总体而言, 氮含量有助于总酚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积累, 而水分含量可能有助于类黄酮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血人参中的类黄酮成分,为提升血人参药材品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及类黄酮靶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血人参根中的类黄酮成分,比较两种技术在类黄酮成分分析和鉴定中的差异。通过UPLC/Q-TOF-MS技术从血人参根中鉴定出14中类黄酮成分,通过类黄酮靶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鉴定出61种类黄酮成分。原花青素B2、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4种成分是血人参根中的主要类黄酮物质。研究结果不仅可帮助揭示血人参药材的品质形成机制,还可为开发改良调控类黄酮物质积累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前都是根据营养因素和喜好因素来评价辣椒果实的利用特性,但最近也在研究抗氧化活性这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性。奥田等人(1996)报道,有多种酚成分控制抗氧化活性,在辣椒果实中类黄酮和辣椒素就相当于这种成分。并且,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因成  相似文献   

4.
<正>吃苹果削皮,炒番茄剥皮,吃葡萄吐皮,炖冬瓜去皮……类似的习惯你有几个?殊不知,在获得好口感的同时,可能丢掉了很多宝贵的营养。(1)抗氧化物质无论是花青素、类黄酮等多酚类物质,还是维生素C,它们都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抵抗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而这类营养素在皮上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明确酚类物质在籽粒不同层次的分布规律及对氮肥调控的响应,为小麦品质改良及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紫麦(冀紫439)和白麦(鑫华麦818)为材料,于2019—2020年分别在郑州和原阳设置高氮(HN, 210 kg N hm–2)和低氮(LN,105kgNhm–2)处理,采用分层碾磨方法将籽粒从外向内依次分为5层(LY1,LY2,LY3,LY4,LY5),测定不同层次籽粒中的总酚、总类黄酮、花青素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游离酚和结合酚提取物中的总酚、总类黄酮、花青素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TEAC、FRAP)从籽粒外层到内层呈下降趋势。紫麦籽粒不同层次抗氧化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高于白麦,但两品种之间的差异随着研磨程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籽粒LY1~LY3中总酚、总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原阳LY1总酚除外),而内层LY4~LY5对増施氮肥的响应较弱,且存在地点间差异。小麦籽粒酚酸组分中阿魏酸占全部组分93%以上,且表现为在低氮条件下含量增高。综上所述,紫麦具有较高的酚类等抗氧化物质,但与白麦之间的差异随着研磨程度的加深而下降;籽粒外层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对氮...  相似文献   

6.
为挖掘天然植物抑菌成分,以楼葱全株为原料,测定其不同极性提取液的总酚、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以灰葡萄孢菌、扩展青霉、黑根霉、链格孢菌为供试菌株,利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抑菌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极性提取液的总酚、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依次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石油醚相>水提物>水相,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楼葱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石油醚相对4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黑根霉高度敏感,其中乙酸乙酯相抑菌活性最强,对黑根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56和6.25 mg/mL.相关性分析显示,楼葱不同极性提取液的总酚、类黄酮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其抑菌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楼葱中的多酚、类黄酮具有较高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乙酸乙酯相是挖掘天然植物抑菌成分的主要极性部位.  相似文献   

7.
类黄酮是一类多酚类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抵抗病毒等医疗保健功效。在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MYB转录因子扮演者重要角色,可以调控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酶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地调控类黄酮物质的生物合成。目前已在很多植物中分离克隆得到了很多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的MYB转录因子,并对它们的结构功能及表达方式和作用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从特定植物中分离得到的MYB转录因子用于植物遗传改良,可有效提高转基因植物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因此,MYB转录因子的研究对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调节类黄酮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转录因子的应用是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工程中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酚类物质含量高且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酿酒葡萄种质资源,分别以4个红色和4个白色酿酒葡萄成熟果实为材料,比色法测定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的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以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各品种果皮、果肉和种子中各酚类物质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但均以果肉中含量最低。红色品种果皮和种子中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白色品种(‘小白玫瑰455’除外),其中以‘黑比诺667’中总酚、单宁和总类黄酮含量最高,而果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以‘蛇龙珠’最高,种子原花色素含量以‘法国蓝’最高。白色品种中,‘小芒森’果皮各酚类物质含量均最低,而种子中含量以‘小白玫瑰455’最高。各葡萄品种果皮和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和其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383~0.9983,而果肉中的相关性较弱。选用的3种方法对葡萄果实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时,测定结果在不同方法间存在协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铁线莲花色相关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及其药理,本研究应用Folin-酚比色法、香草醛-盐酸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分别测定了7种铁线莲品种萼瓣中的总酚、单宁、原花青素、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且逐一对其药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测定结果表明,7种铁线莲品种萼瓣中均积累了丰富的酚类物质和类黄酮物质,分别介于6.51~8.50 mg/g之间和1.15~3.04 mg/g之间,也均积累了一定量的单宁、原花青素和花色苷成分。药理分析表明,铁线莲花色相关次生代谢产物(总酚,单宁,原花青素,类黄酮和花色苷)均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以有效抗氧化、抗衰老、去除体内自由基、保护心脑血管、缓解炎症、抑制癌症等。本研究的实施为探明铁线莲花色相关次生代谢产物的药用价值奠定了基础,亦为未来的药用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梅酒具有杨梅的果香味,且富含维生素、氨基酸、花色苷和类黄酮等物质,极具营养保健和抗氧化作用。通过介绍我国杨梅酒的生产工艺研究,对我国杨梅酒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景展开了探讨。目前传统白酒市场竞争激烈,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杨梅白酒将有机会成为白酒企业更新换代的战略性产品。  相似文献   

11.
红枣作为一种食药同源的果实,包含多糖、类黄酮、酚类、环核苷酸、三萜化合物及生物碱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疲劳及抗炎等作用。对红枣中有效活性成分及其近年来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为红枣中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及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参考,为建立高效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调亏灌溉技术对玫瑰香葡萄果实品质和葡萄酒质量的影响,为玫瑰香葡萄精确水分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调亏灌溉条件下,研究玫瑰香果实及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成分变化,以及主要功能性成分——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揭示调亏灌溉对玫瑰香葡萄与葡萄酒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调亏灌溉均能提高玫瑰香葡萄果实中的总酚、单宁含量,降低了果实总花色苷、总类黄酮和总黄烷醇含量。葡萄酒与葡萄果实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存在差异,80%常规滴灌量处理降低了葡萄酒中的总酚和单宁含量,而其余调亏灌溉处理均提高了葡萄酒中的总酚和单宁含量;所有调亏处理均提高了葡萄酒中的总类黄酮和总黄烷醇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70%常规滴灌量时,玫瑰香葡萄和葡萄酒品质均为最好。  相似文献   

13.
类黄酮物质是苯丙素途径次级代谢产物,可直接影响生长素载体分布、活性以及含量来调节生长素极性运输,或间接影响蛋白激酶/磷酸酶拮抗作用、相关蛋白活动、细胞膜流动性、ROS含量、细胞环境等调控生长素运输与分布,类黄酮物质亚组黄酮醇为生长素内源调节剂主要活性物质。此外,黄酮醇糖基化形式可调控生长素代谢,生长素能影响转录因子、ROS含量、细胞分裂素等反馈调节类黄酮物质合成。因此,类黄酮物质不仅能够调控生长素运输、代谢,还能整合生长素与其它激素、ROS、转录调控等信号途径。本综述总结类黄酮物质对生长素的作用,扩充类黄酮物质在植物体内的生物作用,为类黄酮物质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与响应环境胁迫等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解析香瓜茄果实类黄酮代谢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香瓜茄果实主要类黄酮成分以及不同栽培种间类黄酮物质的代谢差异,以我国当前主栽的淡椭圆形果实(LOF)和甜圆形果实(SRF)2个香瓜茄栽培种类型为对象,对成熟果实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香瓜茄果实中类黄酮组分共鉴定出9类二级代谢产物,41种三级代谢产物,黄酮醇含量最高。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有21种,主要分布在黄烷醇类、黄酮碳糖苷等6类二级代谢物质中。LOF的二氢黄酮、黄烷醇类、异黄酮的含量高于SRF,而黄酮醇等其他类黄酮化合物则在SRF中含量较高。RNA-seq分析共鉴定出与类黄酮代谢相关的基因503条,其中类黄酮合成通路上游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黄烷酮-3-羟化酶(F3H)等关键基因表达在LOF中较SRF均上调,而黄酮醇合成酶基因(FLS)表达则在SRF中高于LOF。根据转录组的结果,4个类黄酮合成酶的表达趋势与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香瓜茄资源LOF和SRF中存在大量的类黄酮化合物及其合成酶基因,但不同类黄酮成分及其合成代谢相关酶在不同资源含量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前处理对苹果渣中酚类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为测定指标,研究不同前处理方法对苹果渣中酚类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渣用0.1%柠檬酸浸泡抑制酚酶活性后,干燥和提取条件与烫漂处理的相同,类黄酮的含量为6 127(μg芦丁/g干重),黄烷醇的含量为3 481(μg儿茶素/g干重),抗氧化活性抑制率88.46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截干措施对银杏(Ginkgo biloba L.)叶类黄酮代谢及其抗氧化特性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银杏嫁接苗进行截干处理,分析了截干处理对一个年生长周期内的银杏叶类黄酮代谢相关酶结构基因表达量、总黄酮醇苷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截干处理后,在一个年生长周期内银杏类黄酮代谢途径上、中游的酶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提高,且与总黄酮醇苷含量呈正相关。银杏类黄酮代谢通路下游基因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截干处理后差异变化不明显;截干处理能提高银杏叶总黄酮醇苷含量,在芽后15 d时总黄酮醇苷含量最高,提高了14.36%,与对照差异显著;截干处理能增强银杏叶抗氧化性能,在芽后15 d时,总还原力及自由基清除率最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类黄酮是植物染料,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发现其有抗癌症的作用。类黄酮是许多医用草药的主要功能性成分,表现出生物活性和预防癌症的作用。尽管类黄酮和癌症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仍有限,但富含类黄酮的食物已被提倡。  相似文献   

18.
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营养价值高且营养均衡。小米中多酚类物质是其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还有维生素、氨基酸、抗氧化酶等多种天然抗氧化剂,由于小米中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具有较其他谷物类更强的抗氧化性。食用小米具有滋补气血、补肾益气、健脾健胃的作用,这些功能都与小米中的抗氧化物质密不可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小米抗氧化活性成分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研究小米在体内的抗氧化能力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豆植株中类黄酮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毒杀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大豆植株中类黄酮物质进行了提取,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杭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杭、感品种类黄酮粗提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J2幼虫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处理48h,抗病品种根类黄酮提取物对卵孵化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杭病品种根类黄酮提取物对J2的校正死亡率比感病品种明显降低;杭、感品种根类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的谷耽甘肤转硫酶(GST)活性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明显大于其茎叶提取物;杭、感品种根内类黄酮提取物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抑制作用差异明显,且感病品种根内类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CAT活性的影响明显大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20.
麦绿素是从麦类植物嫩苗中提取的一种复合成分物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和类黄酮等营养活性物质,具有延缓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抗癌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其营养及功能性组分、保健功能以及加工工艺等方面概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麦绿素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