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为明确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叶斑病病原,对不同地区的薄壳山核桃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集感病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并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田间两种感病症状的薄壳山核桃叶片上共分离出4种致病真菌,分别为共享镰孢Fusarium commu...  相似文献   

2.
矮化密植枣园幼树定干修剪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  杨涛 《新疆林业》2006,(3):17-17
1 试验目的 为了培养枣树幼树树体骨架,掌握红枣幼树的定干修剪技术,通过枣树定干修剪技术的实施,达到枣树早果、丰产、稳产的目的,用于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3.
4.
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叶石楠叶斑病是江苏地区红叶石楠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严重时叶片能形成大面积枯死斑,阻碍了红叶石楠的生长并降低其观赏价值。2011年6~9月通过对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室内外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将该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其室内接种130 h后,感病率和感病指数达到最高,接种叶片全部发病,感病指数达85,发病率100%;室外接种240 h时,病斑平均直径为7.8 mm,发病指数为50.7,发病率达94.28%。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为黑色,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无色,长3.0~5.1μm;分生孢子4个隔膜5个细胞,纺锤形,直或稍弯曲,23~25μm×7~9μm;顶端细胞着生2~3根无色附属丝,不分枝,长31~32μm,宽1μm左右;尾胞上着生中生柄1根,长6~7μm。  相似文献   

5.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

结果

分离菌株在 PDA 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 μm × (4.2~6.0) 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 ℃,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 μg·mL−1

结论

C. 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6.
桂花叶枯病调查及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四川农业大学桂花树(Osmanthus)的南北方向各一枝条,对其叶片总数以及病叶总数进行调查,确认其发病率为87.27%和感染指数为25.以此判断行道桂花树的叶枯病发病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桂花叶枯病的病原进行柯赫假定验证.对病叶进行分离,有三种真菌较优势,将三种菌分别接种到健康植株上,有两种真菌接种的植株发病,其中一种真菌接种后的发病症状与原来桂花叶枯病的症状相同,对病叶进行再分离鉴定,确认桂花叶枯病系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真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7.
橡胶树棒孢叶斑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病害发生及分布橡胶树棒孢叶斑病于1958年在印度的橡胶实生苗圃首次报道,1960年在马来西亚缺铁的芽接苗圃中发生,当时认为是一种次要的叶病。以后在尼日利亚(1969年)、印度尼西亚(1980年)的橡胶苗圃相继报道本病发生。1975年春季,马来西亚一个5年生的RRIM725胶园越冬后的新叶上发生本病,6月又发病造成第2次落叶,引起了植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肥桃Prunus persica ‘Feicheng’是我国独特的桃品种,肥桃流胶病近年来发生严重,对肥桃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探究肥桃流胶病病原,2016—2018年通过对山东肥城5个主要肥桃产区不同季节125个典型病斑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并经病原菌的培养学、形态学、ITS序列及致病性测定,认为肥桃流胶病主要由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Fusarium lateritium两种病菌引起,为肥桃流胶病病原的首次系统鉴定。  相似文献   

9.
榅桲叶病的病原鉴定为唐棣虫形孢菌(Entomosporiummespili),该菌可通过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病菌只能在PDA+煎汁培养基上生长,且分生孢子只在榅桲煎汁中萌发.  相似文献   

10.
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制作切片、病组织分离培养及单孢分离、接种试验等,确定引起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病原菌为Corynespora sp.。此病在上海始发期为4月下旬,高峰期为7-8月和10月。发病率和株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关系。80%大生可湿性粉剂是防治此病较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