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矮化密植枣园幼树定干修剪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试验目的
为了培养枣树幼树树体骨架,掌握红枣幼树的定干修剪技术,通过枣树定干修剪技术的实施,达到枣树早果、丰产、稳产的目的,用于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3.
4.
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叶石楠叶斑病是江苏地区红叶石楠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严重时叶片能形成大面积枯死斑,阻碍了红叶石楠的生长并降低其观赏价值。2011年6~9月通过对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室内外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将该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其室内接种130 h后,感病率和感病指数达到最高,接种叶片全部发病,感病指数达85,发病率100%;室外接种240 h时,病斑平均直径为7.8 mm,发病指数为50.7,发病率达94.28%。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为黑色,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无色,长3.0~5.1μm;分生孢子4个隔膜5个细胞,纺锤形,直或稍弯曲,23~25μm×7~9μm;顶端细胞着生2~3根无色附属丝,不分枝,长31~32μm,宽1μm左右;尾胞上着生中生柄1根,长6~7μm。 相似文献
5.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
分离菌株在 PDA 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 μm × (4.2~6.0) 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 ℃,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 μg·mL−1。
C. 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6.
桂花叶枯病调查及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四川农业大学桂花树(Osmanthus)的南北方向各一枝条,对其叶片总数以及病叶总数进行调查,确认其发病率为87.27%和感染指数为25.以此判断行道桂花树的叶枯病发病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桂花叶枯病的病原进行柯赫假定验证.对病叶进行分离,有三种真菌较优势,将三种菌分别接种到健康植株上,有两种真菌接种的植株发病,其中一种真菌接种后的发病症状与原来桂花叶枯病的症状相同,对病叶进行再分离鉴定,确认桂花叶枯病系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真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