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泄泻是大家畜常见的消化道疾患。本人经二十几年临床实际中逐渐摸索出大家畜泄泻辩论施治方法,现归纳如下:1运脾化湿法1.1病因机理脾虚则生湿,湿盛则困脾。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脾失健运,运化失职,不能升清。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  相似文献   

2.
我省西华县名老中兽医高永正,多年来悉心钻研祖国医学温病理论,用以指导家畜湿温病的诊治,心得颇多,现初步整理如下。 (一)家畜湿温病亦有律可循湿温病系因夏秋之季,气候炎热,雨量又丰,天暑下迫,地湿上蒸,牲畜感受湿热病邪而发。晋·王叔和说:“湿热相搏,则发湿温。”或因饲管不当,如过食精料、贪饮冷浊、厩舍闷湿、劳役过度等损伤脾胃,致使脾运失职,水湿留滞,复感外邪而病。清·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  相似文献   

3.
<正>拉稀症是家畜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从中医学角度辩证分析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或因风寒内侵导致寒、湿伤脾,引起脾胃运化无力,体内升清降浊功能受阻,水湿困扰脾胃引起,根据症状采用"通灵散"加减治疗,效果显著。耕牛拉稀症主要是由于耕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或因风寒内侵导致寒、湿伤脾,引起脾胃运化无力,体内升清降浊功能受阻,水湿困扰脾胃,因而拉糊状便,时有血液混杂。若不及时治疗,患畜逐渐消  相似文献   

4.
“湿”在中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耕牛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湿证”,根据湿邪来源不同,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乃六气中之一,为长夏之气,但一年四季都有,多因长期阴雨,厩舍潮湿,久卧湿地,久淋雨露,湿邪外伤由表入里而致病。内湿多是由于暴饮冷水,饥甚暴食,日久伤脾胃,脾运失健,水谷津液运化转输功能障碍,蓄积停滞而成的一种病证,故内湿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变化产物。按病因学说,外湿从外界而来,内湿为体内所生。湿邪多以内湿为基础,外湿仅为触发诱因。内湿为阴,伤其阳气,重浊粘腻,阻碍…  相似文献   

5.
泄泻是家畜最常见的一种普通病,该病多因风、寒、暑、湿、燥、火及冷热不调,饮食不节,阴阳清浊之气相混,损伤其肠胃,即肠胃有一切炎症过程,肠胃管壁出血、化脓、坏死,造成肠胃蠕动及分泌功能扰乱而致泄泻。病因泄泻的病因多系饲养管理失调,机体功能扰乱而致,泄泻种类颇多,病因亦有差异,如春天受了风邪,连留于体内,到夏天就要发生泄泻,中兽医认为湿是泄泻的主因,湿胜则濡泻,寒胜则肠泄,暑热胜亦能致泻,病久体虚,草谷不能消化亦为致泻之因。肠中寒则肠鸣泄泻,泻物清冷则属于寒;肠中热则出粪黑痢。脾胃虚弱则健运失常,草料不能运化,则成湿,湿胜则泄泻,亦有脾泻无不因湿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编余杂录     
舌苔如地上初生之草,必有根。无根者为浮垢,刮之即去,乃无形湿热而胃无结实之邪,故云有中虚之象。若妄用攻泻伤内,则表邪反陷,为难治亦。即使有此等舌苔,亦不宜用攻泻之药。又如湿为阴邪,脾为湿土,故脾阳虚,则湿聚腹满,按之不坚,虽见各色舌苔而必滑。色黄为热,白为寒,总当扶脾燥湿为主。热者,佐凉药,寒者,非  相似文献   

7.
拉稀症是家畜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耕牛拉稀症主要是由于耕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或因风寒内侵导致寒、湿伤脾,引起脾胃运化无力,体内升清降浊功能受阻,水湿困扰脾胃,因而拉糊状便,时有血液混杂。根据症状采用"通灵散"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西结合治疗牛水肿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水肿病是指患牛体内水液滞留,泛溢皮肤,引起头面、颌下、眼睑、胸前、腹下、阴鞘、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内科疾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患发,由于水湿停蓄在畜体的脏腑、组织之间,发生水盐代谢障碍、酸碱平衡失调,从而破坏了机体内环境恒定,导致生命活动严重障碍,甚至死亡。笔者曾用西药甘露醇、安钠咖静注并结合中药五皮饮治疗,疗效不好。根据中兽医理论,水肿多责之肺、脾、肾三脏,故改用西药配合加味五苓汤施治,从益肺、健脾、温肾入手,标本兼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病因及病状:牛水肿病的发生,多为风邪外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或久卧湿地、涉水雨淋,厩舍潮湿,致水湿内侵,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或劳役过度,饥饱失常、营养不良,日久损伤肾阳,致气化不行,水无所主,而形成水肿。水肿有“阳水”和“阴水”之分,阳水发病较急,病程短,偏于热证。阴水发病缓,病程较长,偏于寒证。  相似文献   

9.
<正>耕牛拉稀症主要是由于耕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或因风寒内侵导致寒、湿伤脾,引起脾胃运化无力,体内升清降浊功能受阻,水湿困扰脾胃,因而拉糊状便,时有血液混杂。若不及时治疗,患畜逐渐消瘦,精神倦怠,食欲减退,鼻镜干裂,口腔津液短少,被毛粗乱无光。久之则病牛多卧少立,严重者行走乏力,呼吸喘粗,影响役用。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药方"通灵散"加减治疗56例,治愈55例,治愈率98%,现将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一、鸡大肠杆菌病的中兽医辨证与应用根据中兽医及鸡大肠杆菌病的"六淫辩证"理论,鸡大肠杆菌为湿病,是过量的水湿会造成脾脏功能的衰减;脾阳受困,更加无力运化水湿,久之则化热而成湿热之邪,引起的脾脏运化功能失调而成。治疗原则宜采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为主,并适当配以行气导滞和健脾开胃类药物,以求在抑杀病菌的同时,调整和恢复病鸡的胃肠功能,努力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降低大肠杆菌病的  相似文献   

11.
“湿”是风、寒、暑、湿、燥、火中六气之一,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客观规律,长夏之主气,但在反常时实为六淫侵害机体即为致病湿邪。耕牛因地面湿气上蒸,雨淋雾露侵袭,暴饮冷水过度,饥甚暴食,饲喂失调,日久损伤脾胃,脾运受阻,或湿郁生热,湿积生痰,聚痰为病。湿邪为病以内有湿邪遇外湿则诱发。  相似文献   

12.
《抱犊集》写道:“湿证者皆因春雨连绵不止,或被大雨淋漓,或在湿地久卧,或受栏中湿气,日久透入肌肉,传肾经而得病。”湿是阴邪,其性重浊、粘滞。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湿盛易伤脾,致运化无力,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耕牛脘胀不饥,厌食不饮,小便短少,大便溏稀。又湿证多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常见四肢不灵、浮肿等症,临床上若辨证不  相似文献   

13.
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兽医临床上许多常见病症,诸如水肿、泄泻、痢疾、带下、黄疸、湿温,痰饮以及痹证、湿疹等都和水湿为患密切相关。为此,笔者温习有关文献,联系临床实践,试对祛湿法及其应用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加减防己散治疗马脾肾虚后肢肿马福全(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镇兽医站133216)脾肾虚所致后肢肿,为水湿不化,土不制水,以致水湿泛滥。脾气虚,则运化无力,土木制水;肾阳不足,则气化失司,水液外溢,流注后肢。本病在我地发病时间一般多在9~10月。近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15.
鸡的胃肠热证以暑热炎天多发 ,多因暑热兼湿 ,伤于胃肠 ,则运化传导失调 ,而发生本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用白苦藿香汤治疗该症患鸡 114群 ,共 7980 0余只 ,治愈 70 2 2只 ,治愈率 96 .6 8%。1 病因病机暑热炎天 ,湿气过重 ,或喂腐败变质饲料 ,或突然更换饲料以及饮污浊之水等 ,致使湿热内结 ,伤于胃肠 ,则运化传导失调 ,水谷并走大肠 ,症见泻下 ;湿热内蕴 ,有热则腐 ,损伤血络 ,故粪中带血且腥臭 ;湿热蕴脾 ,久不解 ,湿得热熏蒸 ,热得湿而愈炽盛 ,胆液为湿热所郁 ,则不循常道疏泄 ,溢于肠道 ,故粪便绿或黄 ;暑热炎天 ,体内积热 ,热积心肺…  相似文献   

16.
鸡的胃肠热证以暑热炎天多发,多因暑热兼湿,伤于胃肠,则运化传导失调,而发生本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白苦藿香汤治疗该症患鸡114群,共79800余只,治愈7 022只,治愈率96.68%. 1病因病机 暑热炎天,湿气过重,或喂腐败变质饲料,或突然更换饲料以及饮污浊之水等,致使湿热内结,伤于胃肠,则运化传导失调,水谷并走大肠,症见泻下;湿热内蕴,有热则腐,损伤血络,故粪中带血且腥臭;湿热蕴脾,久不解,湿得热熏蒸,热得湿而愈炽盛,胆液为湿热所郁,则不循常道疏泄,溢于肠道,故粪便绿或黄;暑热炎天,体内积热,热积心肺,耗津成痰,痰气上逆,神志迷蒙,不能自主,故现精神沉郁,甚者昏厥死亡;若痰火上扰心神,神不守舍,故现惊厥强直,直至昏迷死亡.  相似文献   

17.
家畜脾胃病在兽医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其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弱,常因饮食、寒湿等伤及脾胃,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以致饮食积滞,湿浊困脾,以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与张仲景“虚则太阳,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耕牛湿证忌当虚治唐志义(安徽省旌德县三溪农技站242601)《抱犊集》载有:“湿症者皆因春雨连绵不止,或被大雨淋漓,或在湿地久卧,或受栏中湿气,日久透入肌肉,传肾经而得病。”湿是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湿多困脾,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故...  相似文献   

19.
泄泻俗称拉稀。是脾胃运化和肠道功能失调所致的以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多为特征的病证。四季皆可发生。笔者参与临床治疗60例,痊愈56例,无效4例。文中从病因机理、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临床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1病因病理泄泻成因主要有二:一是湿甚,即水湿超过了体液代谢功能,使胃肠运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二是脾胃阳虚,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受病则对草料的运化失调致使清浊不分,水粪混杂而走大肠,致成其泻。  相似文献   

20.
慢性泄泻虽然病因多,病理变化复杂,但脾胃运化与肠腑传导失职是病机重点。脾胃阳虚则水谷不能腐熟,精微不得转输,水液不得运化,遂下趋大肠而成泻。欲治其泻,必责之脾。而治脾必先升发阳气,升发阳气则尤当化湿。升阳益胃汤具备补中、上升、下渗三法,又有补土泻木之意,对脾胃气虚、湿胜阳气下陷之慢性泄泻最为合适。方由党参、白术、黄芪、甘草、茯苓、泽泻、橘皮、半夏、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白芍、黄连组成。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配伍,其适应范围比较广泛。现附病例分别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