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兰州新区为例,基于GIS和RS技术,以2004年Landsat7 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并选用熵权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对兰州新区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新区生态安全分布不均匀,地区生态安全差异明显,生态安全分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由新区核心区域向新区四周依次增加。建议对生态安全指数较低区域进行生态规划和建设,并对指数较高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使其成为兰州新区的天然保障。  相似文献   

2.
分析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的"生态转型",并厘清"生态转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的内涵、性质、特征及原则;通过辨析我国新区现状与特征,分析我国当前新区规划建设生态缺失的局限,从结构建构、功能强化2方面提出新区生态转型的需求;同时对新区规划建设进行政策、技术的导向分析,最后从城市结构与功能出发提出基于"区域-片区-街区"的规划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3.
陈建平 《国土绿化》2011,(11):32-32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滨河新区,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是满眼绿色。一片片绿林草地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与不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互辉映,让人赏心悦目。湖区绿化彰显出甘州区推进滨河新区建设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幽雅的湖光山色生态新区出现在滨河岸边。  相似文献   

4.
韦薇  赵兵 《福建林业科技》2017,44(1):104-110
基于规划要素管控思路,通过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划定不同保护等级的生态保护区域,再运用Arc GIS软件平台计算出生态源与汇的分布情况,从而科学的评判区域生态格局的最佳结构。以《南京江北新区概念规划》编制中生态安全的判定实现途径部分为例,探讨生态安全格局、生态规划结构、绿色交通框架、生态功能区域等规划要素在系统层面的具体落实,可为未来同类型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国内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进展和探索实践情况,分析了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现状,以西成新区秦汉新城立体城市规划为例,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其他地区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国内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进展和探索实践情况,分析了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现状,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立体城市规划为例,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其他地区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本文以赣州市章江新区城市设计为例,从规划层面对如何构建城市生态文明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许哲瑶 《广东园林》2019,41(4):22-27
珠海横琴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正处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阶段,基于城市双修,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风貌以实现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通过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坚持全要素的核心建设理念,将道路及其周边环境、人的活动需求、区域发展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统筹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品质化提升措施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包括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城市代表性景观的塑造、品质生活景观的营建、城市人文品位的提升和智慧型绿色基础设施几大方面,成功塑造了代表性的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价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西咸丰渭新区的的自然现状和发展规划,分析并提出了恢复西咸沣渭开发区乡土生物多样性及建立鸟类生态廊岛的意义、可行性和实施战略。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海洋强国和美丽中国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抓住蓝色机遇,向海图强,是湾区城市提升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深圳大鹏新区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积极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推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增强了信心和动力.在此...  相似文献   

11.
文中首先辨析"可持续"和"可持续发展"2个不同概念; 提出了生态需求和生态供给的概念, 认为生态需求分为公共生态需求和私人生态需求, 生态供给分为公共生态供给和私人生态供给; 分析了生态需求和生态供给的变动规律, 认为其各自分别有量的变动以及生态需求或供给的变动2种情况; 讨论了生态供求平衡的规律, 包括生态供求变化的基本趋势和生态供求平衡的调整; 最后指出:1)满足私人生态需求必须依靠以私人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市场调节机制, 满足公共生态需求则必须依靠以政府投入为主、私人投入为辅来实现; 2)增加生态供给有外延扩张和内涵扩展2种形式, 努力提高生态经济产品的价值内涵是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2.
邱亮亮  王倩  周笑白  王斌  张赞  李炜 《绿色科技》2019,(12):254-258
从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状态和土地生态环境响应3个方面建立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天津市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生态安全情况。结果表明: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土地压力安全值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但压力安全值不断上升;天津市土地生态状态均处在全国的下游水平,且安全值呈不断下降趋势;天津市土地生态状态安全值较高,排在全国前列。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污染造成的生态压力增大。提出了天津市未来应划定土地生态红线,加强土地资源管控立法,开展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工作,以降低人地矛盾,保障天津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池市的林业生态状况提出了全市林业生态分区的原则,并结合全市不同区域的生态区位、生态状况、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对全市进行了林业生态分区,提出了不同生态区的林业生态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盐城市盐龙体育公园景观规划为例,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水域敏感因子,计算生态敏感性评价总值。对生态敏感程度进行分级,确定各敏感因子的敏感程度,对GIS高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方根法计算生态敏感因素的权重。在GIS技术支持下,设计规划原则,通过ArcGIS软件实现向量文档的数字化,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将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生态管制区和开发建设区,基于此,设计出城乡公园地块规划效果图。  相似文献   

15.
桉树的生态效益及其生态林经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森林生态效益出发,对桉树及其人工林的生态效益进行总结;从生态林定义及其标准以及桉树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论证建立以桉树为主的桉树生态林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依据桉树的特性和生态林建设的要求,对桉树生态林进行分类和论述,对如何科学经营桉树生态林提出简要见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模式的转型,村庄开始面临环境问题和生态压力。文中以解决村域生态问题为导向,着重研究基于生态质量评价和生态现状特性的村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方法,期望能为村庄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2000~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3272 hm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增至1.7775 hm2,增长了33.9%,2000年的可利用的承载力是0.4052 hm2.cap-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生态承载力在减少。2000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是3.3857 hm2,到2004年减少到2.9364 hm2,说明福建省的能源利用效益逐渐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在增加,说明福建省各种资源的利用更趋于均衡,更加趋于稳定。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在提高,特别是2002~2004年增幅更加明显。通过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和人均GDP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高达0.98,呈极显著性相关,说明福建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并对福建省2005~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到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增长到2.4033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将下降到0.3926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2.0108 hm2,表明福建省到2010年生态承载力处于高度的不可持续状态。最后对福建省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能值生态足迹法是对生态足迹理论改进和优化,随着能值生态足迹法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各个层面、各个方向都出现了大量的应用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我国能值生态足迹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国内能值生态足迹的应用案例及模型创新,并对能值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以来,受到发展学界的重点关注,被广泛运用于农村问题研究。文章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原生形态着手,构建藏区生态扶贫分析框架,对四川藏区妇女在生态扶贫中的参与进行多维度分析,就藏区妇女在参与生态扶贫中面临的约束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妇女是生态扶贫的重要参与群体,妇女参与能力提升有助于释放其巨大的生态脱贫潜力,有助于提升生态脱贫持续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维护。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理论是测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随着生态足迹的不断完善,其应用案例大量出现。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生态足迹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国内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概括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应用并对生态足迹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