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永前 《畜禽业》2013,(6):33-34
<正>母猪的生产是养猪生产的关键环节,其生产的好坏,是以母猪的年生产力,即母猪每年所生产的断奶仔猪数来衡量的。另外,猪属多胎动物,在养猪生产中应用人工授精技术是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猪生产水平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提高母猪人工授精受胎率及产仔数,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2.
杨凌 《畜禽业》2005,(2):40-41
用二个不同品种进行杂交培育的母猪叫二元母猪。父本为外来品种,母本为本地品种叫“内二元母猪”。父母本均为外来品种叫“外二元(洋二元)母猪”。由于二元母猪,尤其外二元母猪发情症状不明显,饲养管理要求高,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受胎率低、产仔数少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二元母猪的利用。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摸索和生产实践,要提高二元母猪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确保产出量多质好的三元商品苗猪,要严格把好“四关”。  相似文献   

3.
猪场人工授精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以来,江苏省靖江市参加了江苏省良种供精推广项目。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猪场在实施人工授精时,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施行人工授精,导致母猪受精率、产仔率普遍较低。根据近两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母猪人工授精效率,在保证公猪精液品质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4.
黎达真 《畜禽业》2009,(9):44-46
以土杂母猪进行人工授精试验,对影响人工授精受胎率和窝均产仔数提高的精子活力、输精量及输精次数进行探讨。结果,杜洛克公猪精液精子活力达0.7以上,有效精子数达30亿以上,输精量达30mL/次,2次输精时,土杂母猪人工授精受胎率和窝均产仔数达82.5%和12头以上,与本交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周红军 《畜禽业》2012,(11):50-51
猪人工授精技术是以种猪培育和商品猪生产为目的,而采用的简单、实用、有效提高猪的繁殖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有减少公猪饲养量、提高优秀公猪配种效率、减少疾病传播和提高猪场繁殖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等优点,但也受到母猪生殖系统疾病发病高、受胎率低、产仔少等因素制约。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母猪人工授精失败的原因,提出处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鹤壁市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业》2014,(3)
<正>近几年来,鹤壁市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能繁母猪128 424头,人工授精20.692 3万胎次,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91.56%。1主要做法1.1指导发动猪人工授精技术是进行猪品种改良的最有效手段,可以加速品种更新和提高商品猪质量。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提高优秀公猪的配种效率,减少疾病的传播,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率,克服体格大  相似文献   

7.
《畜禽业》2015,(7)
<正>许多猪场在人工授精之后,发现生产成绩不理想,导致部分农户放弃人工授精,进行本交,造成饲养公猪的资源浪费,同时也给传播疾病带来一定隐患。同时,一些人工授精站建设的不规范,采精员和授精技术人员不规范操作,精液质量不合格,也让人工授精推广工作受到阻碍。文章就猪场人工授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一分析。1母猪方面配种的成功与否和母猪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刘刚 《畜禽业》2006,(8):28-32
因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可节省5~10倍以上的公猪的饲养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栏舍的利用率;可以扩大的优良公猪的利用率,有利于优良基因迅速扩展到种群,加速猪群的改良,同时可以将优良公猪应用到商品群,防止本交的局限性;可以减少因本交而导致的生殖疾病的传播;保证了每头母猪配种所用精液的合格,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成绩;可解决育种需要,不必引入公猪所带来的成本及防疫风险,实现了异地交配;可避免公母猪体格差别太大而难以完成的配种任务;有利于大量母猪同期发情配种,适合于工厂化管理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大中型养殖场及个体养殖户的欢迎和采用,但同时人工授精技术也有相对不足的一面,如公猪患有不良的隐性基因就会在种群迅速扩散;公猪如患有可能经精液传播的疾病如伪狂犬,猪瘟,非洲猪瘟,布氏杆菌等就会经精液迅速传播,人工授精技术人员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各个环节应严格的卫生操作等。生产中常因对精液的质量把关不严,不正确的输精操作过程使得各养猪场对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效果普遍不理想,有的甚至对实施人工授精技术以后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反而低于采用本交,使得部分养猪企业和个人最终又选择了采用本交。综其原因:对人工授精技术不足的一面应用的不够好,其主要表现在后备公猪的选留、公猪站的管理、精液生产的质量检控、人工授精设备及用品的管理与应用、输精技术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针对上述原因探讨如何加强人工授精站的管理及母猪输精管理来提高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  相似文献   

9.
猪人工授精应用催产素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本公司二元杂母猪(长大和大长)608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6头,试验组302头,两组均采用3次人工授精。试验组的处理方法为:母猪出现“静立反射”后8~12h,用20IU催产素一次肌注,3~5min后实施第1次人工授精,随后相继间隔8~12h,进行第2和第3次人工授精。对照组不作任何药物处理,仅在发情后8~12h后进行3次人工授精,输精间隔8~12h。试验结果表明:催产素对母猪的窝均总产仔数和窝均活产仔数影响不大,差异均不显著(P>0郾05),但对配种分娩率影响较大,不影响母猪断奶后的发情状态。  相似文献   

10.
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几个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养猪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已普便推广,尤其是集约化养猪场的推广与应用日益显示出它在降低公猪饲养成本、提高母猪繁殖力、减少疾病传播以及提高良种普及速度,进而提高良种进程等方面的作用。现大部分个体养猪户也摸索着开展简易的人工授精,但存在着授精效果差,母猪受孕率低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操作过程中欠规范,下面就猪人工授精的几个重要环节作一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1母猪的发情鉴定1.1试情公猪应选择行动缓慢、唾液分泌旺盛、性欲好的成熟老龄公猪(至少12月龄以上),平时不要与母猪…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21,(10)
公猪精液质量、对母猪发情时间的把握以及输精时的操作方法等多种原因直接影响猪人工授精改良效果。部分养殖户在应用这一技术的过程中,由于对关键技术环节的操作把握不好,造成改良失败,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通过实践工作,分析总结了提高猪人工授精改良效果的技术措施,以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配种是养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把好配种关,推进先进的配种方法,提高优良公猪利用率,促进品种改良和提高商品猪质量及其整齐度,减少母猪生殖道疾病的传播,防止大型公猪与地方小型母猪的交配障碍,使相距较远的母猪适时配种.2002年以来,我们对大汶流猪场的母猪进行了人工授精效果的观察,现将结果初步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与自然交配相比,猪人工授精技术应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饲养种公猪数量,能大量节省饲养管理费用,公母猪不直接接触,有利于防疫和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笔者根据几年在学院种猪场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几项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15,(9)
目前我国二元能繁母猪的受胎率和年产仔数为70%~90%、18~24头,在受胎率和产仔数量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文章从人工授精的多个环节进行阐述,为本地养殖户提高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象忠 《畜禽业》2006,(6):24-25
与自然交配相比,猪人工授精技术应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饲养种公猪数量,能大量节省饲养管理费用,公母猪不直接接触,有利于防疫和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笔者根据几年在学院种猪场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几项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韦骏  莫兴恒 《畜禽业》2007,(7):19-20
<正>猪人工授精是否成功一般以公猪输配母猪数量的大小、受胎率的高低、窝产仔数的多少来决定。近年来,随着猪人工授精技术不断地发展,尤其是输精器械不断改良、精液稀释配方不断改进、精子质量监控不断加强、输精方式不断改善,采用猪人工授精技术无论是在公猪输配母猪比例、受胎率还是窝产仔数上都要好于本交。  相似文献   

17.
品种对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液品质的优劣是人工授精技术的关键,影响到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大白猪、长白猪和皮杜猪的精液品质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品种猪对精液品质产生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合理的应用不同种猪,指导养猪生产,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卜书林 《畜禽业》2009,(11):53-54
<正>种猪的精细饲养与管理,是提高种猪生产力的关键和保证,通过精细饲养与管理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增加窝产活仔数和提高母猪的抵抗能力,控制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在配种前搞好免疫接种,定期做好抗体监测,提高母猪的免疫力。通过观察母猪的  相似文献   

19.
饲养母猪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仔猪,衡量母猪繁殖性能通常有两项指标:即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和母猪繁殖利用年限。而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包括了遗传、营养、疫病、环境及管理。近年来通过营养保健的调控,有效提高了母猪繁殖性能,其中维生素对种猪的繁殖性能有较大程度影响,合理应用对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安全控制技术对种猪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通过对猪场进行标准化建设,选取国家核心原种猪场实施物理隔离、流行病学调查、疫病监测与监控、消毒与无害化处理、投入品控制等成套生物安全控制技术,净化种猪场生产内外环境。结果表明:2012-2016年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抗体水平逐年提高,母猪获得了良好的免疫保护屏障和抗体整齐度,进而提高了种猪的生产性能,每头母猪保育仔猪数原种猪场2016年较2012年提高了3.89头,增长了26.07%,父母代种猪生产场提高了3.71头,增长了24.05%,差异极显著(P∠0.01);每头母猪保育仔猪数的提高是由于母猪年产窝数、产活仔数和保育仔猪成活率提高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