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剖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多功能与新型经营主体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量表,并以重庆市凤凰镇7个行政村为实证,筛选出适合于村域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新型经营主体类型.结果表明:胡南坝村(多功能性高值区)适合引进农业企业,未来以打造农业企业示范片区为导向;皂桷树村、凤凰桥村和八字桥村(多功能性中值区)适合成立农民合作社,未来以农民合作社引导型为导向;杨家庙村、五福村和威灵寺村(多功能性低值区)适合扶持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未来适合营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集聚区.研究为村域尺度下新型经营主体的选择与培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重庆市渝北区138个行政村进行乡村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不同乡村发展类型贫困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其精准脱贫模式.研究表明:(1)渝北区乡村性总体上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各个乡村性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格局;(2)渝北区138个行政村可划分为现代农业导向型、三产融合发展型和城乡空间邻近型3个发展类型;(3)贫困探测因子在不同乡村性类型之间差异较大,应科学施策,对不同发展类型乡村因地制宜,精准脱贫;(4)都市近郊乡村贫困发生率虽然远低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但必须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补齐短板,发挥产业优势和都市带动作用,实现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3.
2005年以来,我国乡村进入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型阶段,为明确重庆市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类型、刻画乡村转型空间格局,通过建立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法、系统聚类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乡村聚类为6个乡村转型综合类型区.结果显示,2004-2015年重庆市总体乡村发展差异明显,两极化较严重,但统筹城乡等措施已初见成效,乡村自身发展动力得到明显增长;类型区呈现出一定空间分异规律:乡村发展水平由都市区至"两翼"地区逐步降低,都市区外围区县发展迅速;转型类型由距都市区向外呈圈层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以城带乡-城乡协调-以城带乡转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分析其发展特征和转型路径,提出乡村发展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能直接或间接表征耕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生活功能的指标因子,构建了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时空分析,利用耦合模型对耕地系统功能进行了协调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17年间河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呈波动状态,总体呈小幅度上升趋势,空间演化上表现为"北高南低"向"北低南高"逐渐变化的发展态势;(2)从表征耕地功能的3个维度看,2000~2016年间生产功能总体呈小幅度下降、生态功能急速下降、生活功能处于上升趋势,总体来看,生态功能加大的幅度远低于生产、生活功能增加的幅度;(3)2000~2016年间河南省耕地系统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发展趋势较为相似,说明今后应注意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提升耕地利用效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能直接或间接表征耕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生活功能的指标因子,构建了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时空分析,利用耦合模型对耕地系统功能进行了协调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17年间河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呈波动状态,总体呈小幅度上升趋势,空间演化上表现为"北高南低"向"北低南高"逐渐变化的发展态势;(2)从表征耕地功能的3个维度看,2000~2016年间生产功能总体呈小幅度下降、生态功能急速下降、生活功能处于上升趋势,总体来看,生态功能加大的幅度远低于生产、生活功能增加的幅度;(3)2000~2016年间河南省耕地系统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发展趋势较为相似,说明今后应注意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提升耕地利用效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中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轨迹相似,分别经历了由拮抗向协调以及中度失调向中度协调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以"核心-周边"形态由西南向东北层层递增的格局;乡村三生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最高、生产-生态最低.因此,山东省乡村空间优化应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用地空间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 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乡村"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和格局重构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以重庆市綦江区高庙村和团结村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生空间"转移矩阵、重心迁移、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18年"三生空间"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重构.结果表明:(1)从面积变化上来看,生产空间面积持续减少,生活空间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空间面积波动较大,主要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2)从重心迁移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整体由西向东迁移,生活空间由东北向西南迁移,生活空间迁移距离较远.(3)研究区"三生空间"总体处于"磨合—基本协调"的水平.(4)生产空间重构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优化产业结构;生活空间重构着重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传统单一的生活空间向"生活—生产"复合空间转变;生态空间重构以划定山水林田湖草边界为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障碍,同时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难题.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基于重庆市1 919个市级贫困村数据,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算、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重庆市贫困村数量规模、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关联格局、空间密度、垂直分布等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重庆市贫困村比率为22.89%,贫困村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02%,贫困村数量占比、面积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国家级贫困区县、市级贫困区县、非贫困区县,贫困村多向库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聚;(2)重庆市贫困村整体呈均匀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局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布热点区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具体表现为一个核心热点区,多个条、环带状热点区;(3)贫困村高程分布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状"结构,低高程带、高高程带贫困村分布相对较少,中高程带贫困村分布较多.分布在500m以上山地地区的贫困村达78.8%,重庆市贫困村空间分布的垂直差异性具有典型的山地型贫困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熵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进  刘秀华  丁恩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39-6541
信息熵是对系统的不确定性(无序性)的一种量度,其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演变规律,也可以反映区域土地的分布。根据信息熵原理研究了重庆市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分布,并与重庆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96~2005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199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最低,为1.306 5,2005年达到最大值1.450 8,正处于"凸"型非线性增加态势;从空间变化看,信息熵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信息熵大,经济发展较好。荣昌县土地利用信息熵比重庆市水平低,且二者变化趋势差别很大,重庆市信息熵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协调发展的河北省土地整治分区及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河北省不同县域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明确土地整治侧重点,采用熵权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河北省各个区县进行人工-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划分土地整治类型。结果表明:1)以人工空间和生态空间2个子系统构建的生活空间、生计空间、生产空间、自然空间4组指标综合评价各县域的空间协调发展水平,为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新思路;2)河北省有20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生态滞后型,2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生态同步型,15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滞后型,87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生态滞后型,3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生态同步型,41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滞后型;3)河北省土地整治类型包括生态空间优先整治型、人工空间优先整治型、生态空间重点整治型和人工空间重点整治型。  相似文献   

13.
构建合理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对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中心地体系、交通网络布局结构等方面对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主城乡村旅游中心地位、构建"巴渝乡村旅游成长三角"、培育乡村旅游发展轴线、打造3大特色乡村旅游区和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等5条整合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使用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2014—2018年县域农村贫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刻画农村贫困化空间关联格局,构建影响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县域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化热点区域整体空间格局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巫溪、城口、酉阳和彭水等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的相关区县,而主城区和渝西地区的区县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研究时段内各区县农村贫困发生率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区县间的差距在缩小;②重庆市2014-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县域农村贫困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③通过GW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中,海拔高度、人均耕地资源面积、 25°以上耕地面积比重和区位水平、未通客运班车村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文盲人口比、因残致贫人口比重等8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对县域农村贫困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上表现出的影响力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重庆市土地流转情况实地调研,介绍重庆市土地流转现状,提出重庆市土地流转的"地票"制度和创办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新尝试,并对所调研的村镇进行统计性描述,研究土地流转的相关定价问题。通过对重庆市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研究分析,提出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绿豆生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方法]概述重庆市绿豆生产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重庆地区发展绿豆生产的优势,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结果]当前,重庆地区在绿豆生产上存在重视不足,品种退化,栽培技术落后,科研水平较低等问题,但该地区具有种植绿豆的各方面优势,通过适当调整和规划,该区进行绿豆生产具有广阔前景。[结论]该研究为重庆地区发展绿豆生产及推动该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信息熵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重庆市2004-2013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发现:(1)2004-2013年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平稳-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空间上信息熵值由主城片区向两翼递减,各片区的发展方向不同是导致其空间分异主要原因.(2)2004-2013年重庆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微弱的递减趋势,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其主要原因,各片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鲜明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局限等问题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各片区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刀切",需区别对待技术进步、土地配置效率以及集约利用等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重庆直辖以来,数千万的农民工为重庆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工的贡献对重庆直辖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重庆统筹城乡社会进步,有利于重庆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