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华丰板栗为试材,研究柔性气调贮藏中不同浓度的CO2对板栗果实呼吸强度、淀粉酶活性、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淀粉含量、栗实腐烂率和失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温度0.5~±1℃,O2浓度为2%~3%条件下,库中CO2浓度1%~2%、3%~4%和5%~6%时均可有效降低板栗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淀粉的转化,显著降低板栗果实的腐烂率和失重率,延长果实贮藏期,其中柔性气调库中CO2浓度3%~4%时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2.
板栗采后低O2处理对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大红袍’板栗为试材,研究了0℃下0~5%的低O2处理对其品质及耐藏性的影响。低O2处理时间过长(20 d以上)且O2 浓度过低(2%以下),会使板栗产生异味,并促使板栗在贮藏期间的腐烂。低O2处理提高了板栗内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使乙醇大量积累,处理后经过120d冷藏,乙醇含量和ADH的活性逐渐恢复到对照的水平。低O2 处理还影响板栗的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3%~5%低O2处理可使淀粉的水解速率下降,但O2小于2%则会加速淀粉消耗。综合各项指标,低O2 (3%)处理20 d再进行冷藏,在防止异味、保持品质的同时,还提高了板栗的耐藏性。  相似文献   

3.
CO2浓度对两种担子菌菌丝体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串并联通气栽培法 ,研究了CO2 浓度对两种担子菌 (灵芝和灰树花 )菌丝体萌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于大气CO2 浓度水平下的气体环境对菌丝的萌发生长不利 ,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相对较高的CO2 含量对菌丝体萌发有刺激作用 ,能够促进菌丝体健壮生长 ,缩短萌动期。  相似文献   

4.
雾培法根际CO2对马铃薯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汽雾栽培方式对马铃薯根际连续 35d的CO2 处理表明 :温室大气处理 (CO2 380~ 92 0 μL·L-1 O2 2 1% )和室外大气处理 (CO2 380 μL·L-1 O2 2 1% )马铃薯植株的形态特征非常接近 ,其株高、叶面积、根系质量、匍匐茎数量、块茎产量以及生物量均比根际高CO2 处理 (CO2 36 0 0 μL·L-1 O2 2 1% )明显提高 ,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 浓度增加 ,光呼吸速率与CO2 补偿点降低 ,叶片光系统Ⅱ功能改善 ,光合速率提高 ,植株生长发育旺盛 ,块茎产量增加 ,说明合适的根际CO2 浓度 (CO2 380~ 92 0 μL·L-1 O22 1% )可能是汽雾栽培马铃薯植株生长旺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PE膜包装冷藏2个月的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4.4、20℃条件下2%、10%CO2处理对果实生理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浓度CO2处理,随着货架温度的升高,富士苹果对CO2伤害越不敏感;果实在4.4℃条件下比20℃下更易出现衰老症状,品质下降。20℃条件下结合10%CO2处理对果实在抵抗逆境胁迫方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延缓了果实的快速衰老,果肉硬度大,Vc含量高,MDA积累少。经解剖分析、品尝对比后认为,货架期无明显CO2伤害。  相似文献   

6.
李娟  周健民 《园艺学报》2006,33(4):730-733
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Mill.)‘合作906’为材料进行溶液培养试验,设2个因子:CO2和营养液浓度;CO2浓度设正常(360μL/L)和倍增(720μL/L)2个水平;营养液浓度设基本营养液(日本山崎番茄营养液),微量元素采用阿农营养液配方的1/2、1/4、1/8、1/164个水平,完全试验方案8个处理,3次重复。pH为6·0±0·2,3d更换1次营养液。移植到1·2L盆(2株/盒)中,植株在CO2生长箱(VS-3DMC)中培养,全天施放CO2,白天25℃,晚上15℃,光照为14h/d,光照强度11000lx,相对湿度60%。46d时收获,根、茎、叶经蒸馏水冲洗吸干水分后,放入纸袋105℃杀青,75…  相似文献   

7.
箱式气调对杨梅保鲜效果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气调箱结合保鲜剂的方法对杨梅进行保鲜试验。结果表明:该保鲜技术可将杨梅保鲜期延长至21 d以上;15%浓度CO2的人工气调(CA)环境下,冷藏21 d,杨梅好果率在97%以上,果实外形、色泽保持较好,异味少;而自发气调(MA)条件下,杨梅风味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8.
以温室嫁接黄瓜为试材,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互作条件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旨在为温室嫁接黄瓜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相对100%光照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光化学猝灭(qP)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相对15%光照和32%光照处理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说明适当遮阴可以有效缓解温室黄瓜光合"午休"现象;相对100%光照+高浓度CO2处理组合的净光合速率(Pn)值最大,可以有效提高黄瓜叶片的光合效率,为光强和CO2浓度的较优组合;相对32%光照下施加中浓度CO2的处理组合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qP、NPQ日变化值均最大,净光合速率(Pn)值也较大,为光强和CO2浓度的较优组合,说明冬季弱光条件下,适当增施CO2可以提高黄瓜叶片的光合效率,减少光照不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拮抗酵母菌(Rhodotorulaglutinis)在20~25℃的室温下生长较快,即使20%CO2亦不能抑制其生长,但菌落直径扩展速度与CO2浓度(0~20%)呈显著负相关(r=-0.8999~-0.9383)。R.glutinis在低温(1℃)条件下,对CO2较敏感,15%CO2浓度可以抑制该拮抗菌在低温下生长,但将其移到常温下培养2d后即可生长。另外,5%或15%CO2单独使用不能抑制Alternariaalternata(1×104个孢子/mL,15μL)在红灯樱桃果实上萌发,但可极显著地抑制其病斑在樱桃果实上的扩展速度。R.glutinis悬浮液(108cfu/mL)与5%或15%CO2结合使用则可完全抑制A.alternata在樱桃果实上生长。  相似文献   

10.
以“普鲁登斯”牛角椒为试材,研究了O2浓度、CO2浓度和不同的前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椒适宜采用贮藏前半期(0~21 d)6% O2+5% CO2,后丰期(21~42 d)4% O2+-2%CO2气体浓度的双变气调法,结合热处理或魔芋葡甘聚糖复合涂膜处理保鲜效果更佳,使用这种贮藏方式保鲜青椒,42 d后青椒失重8.48%,腐烂指数18.5%,保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滑子菇味道鲜关,营养丰富,附着在滑子菇菌伞表面的核酸,对保持人体的精力和脑力大有益处,并且还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本研究以水稻纹枯病菌、荔枝炭疽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枯萎病菌等植物病原真菌为实验菌,通过真菌的对峙实验和对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滑子菇提取物对真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为其在食品保鲜、病原真菌防治、饲料防霉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荸荠秆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湖北地区荸荠秆枯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其对不同理化环境和营养条件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菌( 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菌丝最适宜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生长,最适宜在绿豆汁培养基(MBA)上产孢.p...  相似文献   

13.
迷迭香精油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迷迭香精油对甜瓜蔓枯病菌、西瓜炭疽病菌、甜瓜灰霉病菌、甜瓜枯萎病菌、梨树腐烂病菌、柑橘黑腐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蚕豆轮纹病菌和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迷迭香精油对8种病原真菌都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其EC50分别为843.9914、1 084.2372、483.9457、1 735.5866、1 011.7869、901.2150、356.8803、1 197.3657 μL/L;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浓度为100 mL/L时,抑菌圈直径为1.00 cm,最低抑菌浓度为1 000 μL/L.  相似文献   

14.
不同温度和CO_2体积分数对丰水梨采后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丰水梨采后适宜的贮藏温度和CO2体积分数,从果实硬度、膜透性、乙醇质量分数、总酚质量分数、PG活性、PPO活性及果心褐变等方面研究了不同温度和CO2体积分数对丰水梨果实的防褐保鲜效果。结果表明,-1.5℃明显降低果实腐烂率,维持较高的果实硬度,但果实发生不同程度冷害;5℃适合短期贮藏(<60d)。与CK相比,3%O2+1%CO2可较好保持果实硬度和风味,明显抑制PPO活性、乙醇产生和果心褐变,延缓酚类物质降解,较好保持细胞膜完整性;2%CO2防褐保鲜效果次之;3%~5%CO2防褐保鲜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以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ium)、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株,采用菌丝生长法对28种药用植物提取液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达100%,乌梅(Armeniaca mume)、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和木香(Aucklandia lappa)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在70%以上。采用孢子萌发法对抑菌效果较好的5种药用植物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药用植物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CO_2浓度对西瓜枯萎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DA培养基,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对西瓜枯萎病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CO2浓度范围内,随着CO2浓度的增加,4种菌株的菌丝日生长量和孢子萌发率均有相应的变化,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与对照相比,Sh和H01、H02分别在1600、2000mg/L时菌丝生长受到显著抑制;H03对CO2不敏感,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菌丝抑制无显著变化;4种菌株菌丝日生长量分别减少:H01,0.02~0.10cm;H02,0.02~0.12cm;H03,0.01~0.08cm;Sh,0.01~0.25cm。Sh、H01、H02、H03孢子萌发率分别在1400、1600、1800、2000mg/L时开始受到显著抑制;孢子萌发率分别降低:H01,4.3%~9.8%;H02,2.7%~5.6%;H03,2.0%~3.7%;Sh,2.2%~11.9%。  相似文献   

17.
辣椒采后病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广州、增城采收辣椒,在常温(25 ℃)贮藏条件下观察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采收时无病害症状的辣椒组织中病菌的潜伏侵染率。结果表明:辣椒采后在25 ℃下贮藏,发生的病害有果腐病(Fusarium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且5 d后开始表现病害症状。其中果腐病、炭疽病、软腐病是辣椒采后的主要病害。辣椒采后病害主要从果柄部位开始发生,向果蒂和果身部位扩展,最后引起整个辣椒果实腐烂。辣椒果柄、果蒂是带有潜伏侵染菌较多的部位,从果柄、果蒂组织中分离出的病菌有炭疽病、链格孢菌、镰刀菌、灰葡萄孢菌和欧氏杆菌,从果身组织中只分离出炭疽菌、链格孢菌和欧氏杆菌。伤口是辣椒采后病害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通道,伤口接种的处理发病率高,无伤口接种的处理不发病。剪除果柄可明显减轻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提高辣椒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狼毒大戟根提取物抑菌活性及其提取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连续回流提取法从狼毒大戟根中提取得到抑菌活性物质,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离体抑菌试验确定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狼毒大戟根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菜豆炭疽病菌、甜瓜枯萎病菌等9种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以90%乙醇作为溶剂,料液比1︰20,在提取温度为65℃和提取溶剂pH为10.0条件下提取90min,提取次数为2次。  相似文献   

19.
杧果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杧果果实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华南6省区的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杧果果实普遍存在真菌的潜伏侵染现象,但不同省区的带菌率存在显著差异,果柄和果实蒂部的带菌率极显著高于果实中部和端部的带菌率。共鉴定11种潜伏侵染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杧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utton.)、多米尼加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杧果大茎点霉(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P.Sharm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曲霉(Aspergillus sp.)、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rium spp.)。其中,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可可球二孢菌(B.theobromae)为主要潜伏侵染真菌,杧果大茎点霉(M.mangiferae)为首次报道的杧果潜伏侵染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