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北地区谷子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晋北地区种植的早熟谷子品种,选取晋北地区种植的具有代表性的9个谷子品种进行对比试验,记载其生长发育情况,比较其产量因素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大同32号、大同34、晋谷39均较对照大同29增产,增产率分别为15.01%、5.08%、0.47%。因此,大同32号和大同34号适宜在晋北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黑缄金龟子又叫东方金龟子、路猴.曾在我省晋北地区大面积发生.主要为害豆类、向日葵、甜菜、新栽幼林地及部分牧草。  相似文献   

3.
就晋北地区种植的板蓝根进行了大面积化学除草示范,并利用时间差在农田中大胆使用了草甘膦。为阔叶作物田化学除草提供了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半干旱的晋北地区,对24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当年生育期差异不显著,次年05594和05604返青早,不同品种现蕾初花期差异显著;在2a产草量中,有5个品种第2年的增产幅度比对照阿尔岗金高。综合评价认为,05601、新疆大叶、龙牧803增产显著,抗旱抗寒性强,适宜在晋北地区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5.
黄金梨于加03年春季由山东引入代县大面积栽培。代县蚕果站经过2年的观察,发现该品种适应性强(远距调苗,从鲁西到晋北,成活率仍达90%以上),结果早(第2年即见果),丰产性好(成花容易,大面积丰产),果实品质优(套袋后更佳),极具推广价值,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旨在了解人类活动对晋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影响,为研究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晋北地区2008—2013 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在ERDAS、ArcGIS 等软件的技术支持下,解译影像处理数据并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域近5 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3 年期间,晋北地区耕地面积减少62561.10 hm2,林地增加55774.23 hm2,居民工矿建设用地增加22895.49 hm2,草地减少15395.60 hm2,水域面积增加1090.24 h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1803.29 hm2。这与研究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大量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建设、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等人类活动相关。综上,2008—2013 年期间,晋北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山西是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地之一,晋北地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占据山西省的1/3左右。随着市场对产品要求的提高,晋北地区无公害黑土豆开始崭露头角,赢得市场关注。晋北地区黑土豆培育过程复杂,要经过诱变、株系选育等步骤的培育。本文重点分析晋北地区发展无公害马铃薯所具有的优势。尤其是气候、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此外,还深入剖析无公害黑土豆的的种植技术,包括如何选种、施肥以及收获等。  相似文献   

8.
粘虫     
粘虫为山西晋北春麦昆虫生态麦田昆虫的优势种,常造成严重为害。冬麦区主要为害麦田套种玉米,严重时植株被吃光,以致毁种。幼虫食性很杂,可取食100余种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其中主要为害麦类、玉米、水稻、谷子、高粱、  相似文献   

9.
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晋北荞麦田杂草进行调查,以明确其杂草发生情况,为荞麦田杂草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晋北荞麦田杂草有17种,隶属于10科17属,其中,禾本科杂草占23.53%,藜科占17.65%,菊科占17.65%,苋科、蒺藜科、茄科、牻牛儿苗科、旋花科、车前科和木贼科均占5.88%;野稷、藜、反枝苋等是晋北荞麦田杂草群落的优势种,相对多度分别达到15.06%、13.37%、13.23%。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选择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糜黍优良新品种,2019年对5个糜子品种进行引种比较试验,经过试验示范了解参试的5个糜子品种在晋北地区生长生育特征特性的综合表现,以期筛选出适宜在晋北地区栽培的优良糜子品种,为当地糜黍生产提供有科学价值的参考。试验结果表明:"陇糜15号"、"宁糜10号"产量较高,生育期适中,抗性强,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晋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9个甜荞麦品种为材料,旨在筛选出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甜荞麦品种,并配套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荞麦生产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试验结果表明,赤峰1号、信农1号、丰甜1号、宁荞1号、定甜2号产量居前五位,适宜在晋北地区种植;晋北地区无霜期较短,威宁白花生育期较长,在落早霜(2011年9月16日)时籽粒成熟度还不到70%,造成产量减少,不适宜在晋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晋北地区旱作苦荞麦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3,(4):321-323
以9个苦荞麦品种为材料,旨在筛选出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苦荞麦品种,并配套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荞麦生产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试验结果表明,黔苦3号、晋荞麦2号、黔苦5号产量居前3位,且生育期均为97 d,是适宜在晋北地区种植的中熟品种;川荞1号和西荞1号产量次之,生育期均为84 d,是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早熟品种;晋北地区无霜期较短,西荞2号和六苦2081生育期较长,在落早霜(2011年9月16日)时其籽粒成熟度还不到70%,造成产量减少,不适宜在晋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晋北地区地处塞外高原,气候冷凉,生产马铃薯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受无霜期短(110-130d)的限制,一年收获两茬作物难以保证。近年来,随着城市菜篮子工程的不断发展,高产、高效蔬菜生产模式成为城郊型农民致富追求的目标,在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一套地膜马铃薯复播大白菜的新技术,一茬变二茬在晋北得以实现,每667m^2收入达3500元以上,深受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现有历史资料的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晋北6个典型历史时期森林生态系统的系统状况、发展诱因、系统后果及系统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除建国后晋北森林稍有恢复外,历史上晋北的森林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退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人类活动是导致晋北森林退化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对晋北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由易到难、由近至远,破坏的大体顺序是由平川盆地至低山区,由低山区至高山区,直至山区森林被摧毁殆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现有历史资料的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晋北6个典型历史时期森林生态系统的系统状况、发展诱因、系统后果及系统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除建国后晋北森林稍有恢复外,历史上晋北的森林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退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人类活动是导致晋北森林退化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对晋北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由易到难、由近至远,破坏的大体顺序是由平川盆地至低山区,由低山区至高山区,直至山区森林被摧毁殆尽。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杂粮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谷子作为一种抗旱、耐瘠、适应性强的杂粮作物,在晋北早熟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该区降雨量少,气候干燥,谷子主要种植在旱坡地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晋北早熟区谷子旱地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性的病害,该病主要分布在气候较冷凉的地区,晋北地区近年来随着种植玉米面积的推广以及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玉米大斑病的为害逐年加重,给当地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所(场)工作人员通过几年的研究摸索,提出了大斑病的具体防治措施,经多年大面积试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豌豆在山西晋北高寒地区生长的实际情况,对生长环境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现豌豆在山西晋北高寒地区生长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奶牛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奶牛是布氏杆菌病最易感动物,近年来随着奶牛业的迅猛发展,人畜感染布氏杆菌的阳性病例明显增加,严重威胁着我国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并危害人类健康。晋北地区是山西省奶牛养殖密集区域,研究开展了晋北地区奶牛布氏杆菌病发病情况调查,确诊阳性率达到13.79%,远高于全国布氏杆菌感染阳性率(3.57%)。因此,加强对晋北区域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山西农业科学》2017,(3):424-42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方式对晋北地区春玉米干物质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方式与农民常规施肥方式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经济效益相对提高;一次性施肥增加了晋北地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对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并无影响;一次性施肥促进了氮、磷养分的吸收和利用速率。综合分析认为,晋单85号春玉米品种在晋北地区适宜一次性施肥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