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大棚西瓜不同种植密度及整蔓留瓜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250株/hm2采用三蔓留两瓜,以主蔓为辅养蔓,2个侧蔓坐瓜,产量达67050kg/hm2,居本试验第1位,座瓜率与商品瓜率达100%,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
20 0 2 - 2 0 0 3年在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露地高畦栽培进行的黄瓜繁种不同密度与不同节位留瓜对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密刺类黄瓜 (津研 2号 )露地繁种的田间种植密度以 75 0 0 0株 / hm2左右为最好 ,其千粒重可达 2 8.8g、种子产量可达 96 5 .33kg/ hm2 ;留瓜节位以第 8、10、12节集中留瓜的效果最好 ,其千粒重达 2 9.2 g,种子产量可达 10 18.18kg/ hm2。  相似文献   

3.
如皋高沙土地区秋季厚皮甜瓜高产栽培最佳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定植2.85万株/hm2,采用单蔓整枝,在12~15节留1个瓜,产量达27.93t/hm2,含糖量高,边心差小,为该试验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设施栽培小西瓜不同种植密度和整枝留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以种植密度为9 000株/hm2、双蔓留2个瓜处理的平均产量最高,达到44 843.45 kg/hm2,且综合生长性状较理想,可在当地大棚西瓜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1产量结构及季节安排 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栽3000~4500株/hm2(其中授粉品种750株),每株留蔓12~15枝,授粉坐瓜6~7个,定瓜4~5个,单瓜重5kg以上,平均单株产量20~25kg,产量75000kg/hm2左右.无籽西瓜一般作晚熟栽培,4月底以前育苗,5月底前移栽,6月底前授粉坐瓜,7~8月上市.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施栽培小西瓜不同种植密度和整枝留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以种植密度为9000株/hm2、双蔓留2个瓜处理的平均产量最高,达到44843.45kg/hm2,且综合生长性状较理想,可在当地大棚西瓜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大棚小型无籽西瓜的合理栽培密度和整枝留果方式,为提高大棚小型无籽西瓜栽培综合效益、实现节本增效和加快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和留果方式试验,设置5个株距(对照40 cm及45、50、60和70 cm,折合23340、20670、18675、15330和13395株/ha 5个种植密度),吊单蔓留单瓜对应前3种栽培密度,吊双蔓留双瓜和吊三蔓留2~3瓜分别对应株距60和70 cm,试验测定、计算不同处理对西瓜坐果率、单果重、产量、果实商品率、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种苗成本的影响.[结果]采取吊双蔓留双瓜(株距60 cm)和吊三蔓留2~3瓜(株距70 cm)的整枝留果方式能获得较好的年均产量(45505.5和46146.0 kg/ha)和产值(271600.95和270293.70元/ha),分别节约种苗成本34.3%和42.6%,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4.6%和16.2%.[结论]大棚种植小型无籽西瓜株距60~70 cm(13395~15330株/ha),单株双蔓或三蔓整枝,留2~3果,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效效果,可作为大棚栽培小型无籽西瓜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整枝方式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旱砂田种植籽瓜效益较好,但目前砂田籽瓜传统种植方法存在很大的缺点.就是任其籽瓜主副蔓自然生长,不进行人工整蔓,形成籽瓜个体多蔓丛生、群体枝蔓纵横交错、杂乱无章、花期延长、坐瓜不齐、瓜个大小不一、收获时成熟度不一的状况,鲜瓜产量仅为3.75万kg/hm2左右,生瓜率高达18%以上,产籽率不足3%.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对旱砂田籽瓜进行了整蔓丰产栽培,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揭阳翠绿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整蔓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分析其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整蔓对主蔓、侧蔓、单株的生长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增加单瓜重,降低畸形瓜率,改善黄瓜品质;整蔓后,主蔓生长粗壮,叶片数、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结瓜数均增加,产量上升,而侧蔓与单株的叶片数、叶面积、结瓜数均减少,产量下降;综合来看,以留主蔓整蔓方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小果型西瓜不同整枝方式与密度的综合效应,在日光温室内进行了6种不同整枝和栽培密度的对比试验,对不同处理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整枝方式与密度对单瓜重、产量、效益有一定影响,对果实品质影响不明显.以吊单蔓留单瓜+爬地半蔓、栽培密度为28590株/hm2处理的净收入最高,达到641869.2元/hm2,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效效果,可作为日光温室小果型西瓜适宜的整枝方式和密度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地区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具有省水、省地、省力、省肥、增产、增效的特点。吐鲁番地区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单作棉膜下滴灌地比常规棉田节本增效3 112.5元/hm2,节水率达43%;瓜套棉膜下滴灌较常规瓜套棉增效5 695.5元/hm2,节水率达43.5%,且还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具有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高产优质抗病籽瓜品种新籽瓜1号引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93年从新疆农六师农科所引进鉴定出的高产优质抗病籽瓜品种新籽瓜 1号于 1993- 1998年在民勤县进行品鉴试验和生产示范推广。结果表明 ,该品种属中早熟品种 ,生育期 110 d,单瓜重 2 kg,瓜瓤淡黄 ,含糖量为 5 % ,出籽率为 2 .8%~ 3.0 % ,单瓜平均籽粒数为 15 8个 ,单瓜平均籽粒重 4 9g,千粒重 319g,干黑瓜籽平均产量为 2 110 .5 kg/ hm2 ,一级商品率达 98%。该品种耐旱、耐瘠 ,抗炭疽病和蔓枯病 ,耐枯萎病 ,适合在甘肃省籽瓜产区及内蒙古、新疆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几年不断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总结,在利用日光温室成功进行早春茬西瓜栽培,而且技术逐渐成熟、应用面积较大、经济效益好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周年生产,2003年我们通过探索,试验成功了反季节西瓜嫁接吊蔓栽培技术.2004-2005年在嘉峪关市城郊累计示范1 hm2,单瓜重一般在2 kg以上,最大的达4 kg,产值在9万元/hm2以上.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匐地式双蔓整枝法 又称孙蔓结瓜整枝法。在幼苗有4片真叶时摘心,促子蔓生长;当主蔓长至15厘米左右长时,选留健壮整齐的子蔓2条,其余蔓摘除;当2条子蔓有20~25片叶时摘心,促孙蔓发生和生长。低温季节于孙蔓第10节左右留瓜,高温季节则留孙蔓第6节后发生的瓜。预定结瓜蔓以下发生的侧蔓全部抹除,并留2叶摘心,凡子蔓前3节发生的侧蔓也全部摘除。对其他不结瓜、长势旺盛的孙蔓留1叶摘心,长势较差的则任其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一、坐瓜节位选择一般早熟品种在主蔓第12~15节留瓜,也就是在第2雌花;中晚熟品种在主蔓第20~25节位留瓜,即第2或第3雌花。对肥料不足,植株生长势较差的,应适当推迟留瓜节位;对肥料充足,植株生长势较强的,留瓜节位则可提前。  相似文献   

16.
一、坐瓜节位选择一般早熟品种在主蔓第12~15节留瓜,也就是在第2雌花;中晚熟品种在主蔓第20~25节位留瓜,即第2或第3雌花。对肥料不足,植株生长势较差的,应适当推迟留瓜节位;对肥料充足,植株生长势较强的,留瓜节位则可提前。  相似文献   

17.
<正>留瓜一般第四片真叶以下长出的侧蔓全部去掉,从第五至第十片真叶叶腋长出的子蔓(侧蔓)上留瓜,一个侧蔓留一个瓜,幼瓜后面留下一叶片后将其他叶片与子蔓生长点一起去掉。留瓜子蔓(侧蔓)的位置,要根据植株根量(长势强弱)来确定坐果节位的高低和坐果数量。如果定植后瓜秧根量少、长势弱,坐果节位需要高一些,待长势旺盛一些后再留子蔓和瓜,或少留瓜。整理子蔓时,长势弱的,坐瓜节位以下的子蔓(侧蔓),可以适当晚去掉或留一子蔓,以防止根的老化。瓜秧掐掉生长点的高度为:一般主蔓长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罗汉果组培苗2茬栽培关键技术。[方法]以"青冠"组培苗为材料,第1茬为杯苗栽培,第2茬为宿根留蔓栽培,采用棚面宿根留蔓和棚下宿根留蔓2种留蔓方式。测定小区产量,调查病虫害及物候期,计算投入产出。[结果]第2茬采用棚面宿根留蔓栽培的萌芽期比棚下宿根留蔓栽培的推迟7 d,但前者现蕾期和开花期分别提早5和3 d。第2茬栽培的现蕾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比第1茬栽培提前了65、62和40 d。与第1茬栽培相比,第2茬栽培大、中果实比率有较大提高,小果率降低,结果株率为100%,果实等级和产量显著提高。[结论]棚面宿根留蔓栽培和棚下宿根留蔓第2茬栽培净收益分别为126 139.5和117 994.5元/hm2,分别比第1茬栽培净收益增加了175.1%和150.9%。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21,(6)
正西瓜萌芽力强,易长出许多枝蔓,如不行科学及时的整枝、压蔓管控,会消耗大量养分,引起落花、化瓜、瓜变小、瓜畸形、产量下降和品质劣化等。适时科学的整枝、压蔓和精准留瓜,可大幅提高坐瓜率、产量、品质、瓜的整齐度和个体重等,能增产15%以上,经济效益显著。1.露地西瓜整枝留瓜和压蔓技术(1)整枝露地西瓜整枝轻重要根据品种、长势、土壤肥力、栽植密度、坐果率和肥水管理等灵活确定,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在不同灌水量下打瓜生长及产量的变化规律,试验设定了5个灌水量梯度,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膜下滴灌打瓜的生长指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阶段,600 m3/hm2灌水量下打瓜植株基部茎粗、主蔓叶片数、主蔓节数、单株坐瓜数、果实体积均最大,300 m3/hm2灌水量最小。600 m3/hm2处理下打瓜植株成果率最低,耗水多。低灌水量下果实提前进入成熟期,高灌水量下果实膨大时间较长。600m3/hm2处理下果实日均增长量出现最大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其中525m3/hm2灌水量下打瓜产量最高,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经分析,选择525m3/hm2灌水量对打瓜进行灌溉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