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使用B.t(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与DCPV(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复配,在高脂马尾松幼林进行林间试验,对其速效性及持效性进行观测,以评价微生物制剂复配DCPV对林间松毛虫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CPV林间使用时,加入B.t复配,其速效性表现良好,但持毒期短;DCPV与白僵菌复配,在短期内白僵菌未起到明显毒杀作用,但活虫感染率较高,至用药后1年,白僵菌起到了良好的寄生及致死作用;施药后2年,药剂对松毛虫的持续控制,由DCPV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Bt 2× 10 7、 4× 10 7、 6× 10 7、 8× 10 7、 1× 10 8孢子 /mL5种浓度对 4龄文山松毛虫的室内生测 ,筛选出松毛虫死亡率达 70 %的最佳浓度为 2 0× 10 7孢子 /mL ;以此浓度的Bt与DCPV复配试验 ,选择残存虫DCPV感染率 5 0 %的DCPV最低浓度为 6 0× 10 5PIB/mL。林间应用最适的Bt +DCPV复配浓度是 6 0× 10 7孢子 /mL +4 0× 10 5PIB/mL ,其防治效果为 82 0 8%。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影响DCPV(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使用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概述,对DCPV科学高效利用提出了建议,以便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越冬的马尾松毛虫幼虫上树取食期(4月),喷施含孢量110亿/克,活孢率82.9%,施菌量为37.5kg/hm2的白僵菌粉剂后,感染白僵菌的马尾松毛虫,每平方米11.3头,蛹期死亡率42.0%,第二年蛹期死亡率26.1%。在马尾松毛虫下树越冬期(11月),喷施含孢量48亿/克,活孢率76%,施菌量为30kg/hm2的白僵菌粉剂后,越冬期间,马尾松毛虫死亡率32.2%;第二年白僵菌致死率63.3%;第三年白僵菌致死率13.3%。  相似文献   

5.
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CPV)和 15 %保丰等 4种杀虫剂对 2~ 3龄思茅松毛虫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并通过林间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了复合生物杀虫剂最佳组合A3 B1C3 D1,即白僵菌 1 4× 10 6孢子·ml-1+苏云金杆菌 1 6× 10 8孢子·ml-1+DCPV 5× 10 6PIB·ml-1+15 %保丰 4 0 0 0倍液。研究表明在复合杀虫剂中保丰、苏云金杆菌对防治效果有显著影响。林间大面积防治试验表明 ,复合杀虫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单一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在临沧地区危害较为严重 ,1992~ 2 0 0 1年发生面积为 10 0 4 19 5hm2 。自 1995年开始引进和应用CPV和NPV病毒防治松毛虫 115 13 3hm2 ,防治率达 6 9 82 %。其中在 4月份防治效果较好 ,防治率达72 85 % ;8月份较差 ,防治率为 6 7 2 7%。应用该病毒防治松毛虫 ,能有效地控制松毛虫危害 ,达到持续控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林间防治试验发现,DCPV不同施药方式对马尾松毛虫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其中DCPV超低容量油剂与DCPV烟雾剂的防治综合表现略优于常规喷雾,DCPV-Bt-Bb复配施药方式则表现出了较好的速效性,与化学农药相比,在防效、处理区供试虫死亡率、残存虫带毒率等方面DCPV不同施药方式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日本赤松毛虫病毒在马尾松毛虫上的感染株为毒源喷施松针(浓度为1×10~7PIB/毫升),饲喂山东赤松毛虫5—6龄幼虫。接种12—14天幼虫中肠Ⅰ、Ⅱ类病变率达85.10%,第15天采收病毒较适宜。本次试验喷毒量与收获量之比为1:98.9。这表明以林间老熟幼虫为宿主,采用此法繁殖病毒,可在短期内获大量病毒,适合生产单位自行繁殖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马尾松毛虫发生地采集的马尾松毛虫为试验材料,选用CPV、Bt 2种微生物复配后对其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Bt对越冬代松毛虫前12d死亡率的影响显著,死亡率与Bt浓度呈正比,Bt浓度为6×10^7个芽孢/mL时,死亡率可达70.36%;Bt使用浓度为5×10^6芽孢/mL时,第一代松毛虫(群体饲养)处理6d平均死亡率可达70.41%,Bt使用浓度为1×10^7芽孢/mL时,平均死亡率可达75.09%;CPV对越冬代松毛虫处理12d后残留种群带毒率影响显著,带毒率与CPV浓度呈正比,当CPV浓度为2×10^5个多角体/mL时,其带毒率可达53.68%;复配药荆按其对第一代松毛虫(单虫饲养)的药效(前6d死亡率)可分为5类,其平均药效(死亡率)最高达100%,最低的仅为43.12%;CPV-Bt复配药刺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越冬代和第一代,若只需达到70%杀虫率和50%残留种群带毒率水平,越冬代宜选用2×10^5个多角体/mL+6×10^7个芽孢/mL,第一代宜选用5×10^4个多角体/mL+1×10^7个芽孢/mL。  相似文献   

10.
在樟子松沙地育苗中施用除草剂 ,结果表明 ,在出苗 6~ 8周后 ,用除草醚 ( 1 1 g/m2 )、拿捕净 ( 0 0 5ml/m2 ) +果尔 ( 0 0 5ml/m2 )、除草醚 ( 0 5 5 g/m2 )+果尔 ( 0 0 5ml/m2 )分别进行土壤喷施处理 ,除草率达到 96 8%、 98%、 99%。一定剂量的除草剂混用可增加有效期和除草率。施用除草剂对苗木不同时期生长无影响 ,且较为经济 ,每年每公顷可节约除草费用 1 2 0 0余元。  相似文献   

11.
DCPV围栏增殖技术和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毒感染液的制备,围栏集虫感染增殖病毒,适时采收,整虫提取CPV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松毛虫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围栏增殖方法,并就这种方法涉及到病毒增殖效果的集虫虫质、增殖时机、接种浓度、感病虫的鉴别和病毒产量的预测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采用此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大量增殖病毒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具有增殖量大、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点,达到病虫回收率超过80%,单虫病毒多角体产量大于2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用对鳞翅目比较敏感的4种苏云金杆菌菌液浸渍马尾松针叶,喂食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5天后感染浓度与死亡机率值回归方程为Y1=1.0635+0.4515x,Y2=-1.4470+0.8130x,Y3=0.2059+0.615x,Y4=3.0026+0.1179x;半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5.2368x108、8.5171x107、6.2374x107和8.7648x1015cell/ml。以3x108cell/ml浓度感染4龄幼虫,其致死中时间LT50值分别为5.7473、3.5572、4.8177、16.0862天。结果表明:Bt(2)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毒力次于Bt(3),但致死中时间最短,可供生产上应用于林间防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室内个体、群体毒力测定表明:病毒包含体为2×10~5—2×10~8CPB/ml,校正死亡率均达82%以上,其浓度间致毒死亡率差异不显著。林间防治试验表明:林间致毒浓度为2×10~6CPB/ml时,校正死亡率70.7%,低于病毒加20%速灭杀丁(1∶2.5万倍液)死亡率88.5%的17.8%。温度平均低于18.4℃,幼虫总死亡率(73.5%—77.2%),温度平均在19—29℃之间的死亡率(82.7%—89.9%),病毒致死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苏云金杆菌的新剂型———油悬浮剂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该剂每hm2 3 0 0 0mL、45 0 0mL、60 0 0mL 3种施药量 ,其防治效果在 1 %显著水平下与 40 0 0倍敌杀死比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A strain of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CPV) was separated from the infected larva during the research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Dendrolimus superans. The morphology, bioassay, histopathology and field-test for this CPV were studied. The size of CPV is 0.16 μm×1.57 μm and the virion is 16.0 nm×58.1 nm. The LC50 to the 3rd and 5th instar larva ofDendrolimus superans were 2.81×104 PIB/mL and 7.17×104 PIB/mL respectively. The polyhedrosis were formed after midgut of larva were infected for 72 h. A large amount of polyhedrosis was formed after 144 h. The mortality was more than 82% and average mortality was 84.62% when using 1.17×108 PIB/mL virus suspension to control the pest in field test.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s Found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sponsible Editor: Chai Ruihai)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苏云金杆菌(B t)粉剂防治二代落叶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以每667 m2用药量1 000 g和1 500 g两个处理防治效果最佳,分别达到了92.3%和94.3%。考虑到生产成本,建议采用每667 m2用药量1 000 g,并用250目以上双飞粉或滑石粉稀释3倍喷粉。  相似文献   

17.
为寻找马尾松松毛虫的生物防治1种有效方法,笔者对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进行了4种浓度、4种用药后时间的方法进行对比差异实验。结果表明: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3 000 g/hm2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防效达90.33%,药后15 d防效达96.00%。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防治马尾松毛虫杀虫速度快、效果好,是马尾松毛虫1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轻型飞机喷洒Bt油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运用轻型飞机喷洒Bt油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施药后第3天马尾松毛虫死亡率为73.79%,第25天死亡率达95.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