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栽培密度对黄瓜不同叶位叶片光合系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栽培密度对四川盆地黄瓜光合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黄瓜"川绿11号"为材料,设置5个栽培密度,测定分析不同密度下黄瓜上、中、下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指标。【结果】栽培密度对黄瓜不同部位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也是不同,黄瓜植株从下至上,叶片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分别是非气孔因素、非气孔和气孔因素共同作用、气孔因素作用所导致;不同叶位叶片可能存在一种光合补偿机制;随着黄瓜密度的下降,单株产量逐渐增加,但每667 m~2产量逐渐下降。【结论】揭示不同栽培密度对黄瓜不同叶位叶片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春季黄瓜设施栽培密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大棚春黄瓜加行高矮秧密植栽培是在大棚春黄瓜常规栽培的基础上,以原栽培行为主栽培行,在主栽行之间再加1行黄瓜,矮化整枝,增加前期密度,提高前期产量。当加行栽培获得一定前期产量,且群体叶面积达到一定数量时,将加行拔除,使大棚黄瓜恢复常规栽培密度,保证主栽行后期处于适宜的栽培密度下正常生长,不影响主栽行黄瓜的后期产量。这样不仅提高了前期产量,而且也增加了总产量,使产值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3.
黄瓜加行高矮秧密植立体栽培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以原栽培行为主栽行,在主栽行之间加行密植,增加前期密度,并对加栽行进行整枝,以提高前期产量。当加行栽培获得一定的产量,且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达到一定数值后,将加行拔除,恢复常规密度,保证主栽行后期密度适宜,不影响主栽行黄瓜的后期产量。实践表明,这种栽培方式可以使黄瓜的前期产量提高80%,总产量增加30%,总产值增加40%,土地利用率提高40%。  相似文献   

4.
黄瓜加行高矮秧密植立体栽培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以原栽培行为主栽行,在主栽行之间加行密植,增加前期密度,并对加栽行进行整枝,以提高前期产量.当加行栽培获得一定的产量,且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达到一定数值后,将加行拔除,恢复常规密度,保证主栽行后期密度适宜,不影响主栽行黄瓜的后期产量.实践表明,这种栽培方式可以使黄瓜的前期产量提高80%,总产量增加30%,总产值增加40%,土地利用率提高40%.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设施栽培黄瓜适宜的种植密度,比较了一棚四畦和一棚五畦两种种植密度对大棚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以及黄瓜产量和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棚四畦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秋季后期大棚空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从而降低了植株病害的发生;一棚四畦由于种植密度小,促进了植株茎粗和叶面积的增长,单株产量也有所提高。因此,黄瓜在八型棚(棚宽8 m)内栽培,可以采取一棚四畦的种植密度(即每棚种植900株)。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地方采取"加行密植,矮化整枝"的方法,使温室黄瓜的产量大大提高.这种栽培方法是在原栽培行(主栽行)之间再加种1行,增大栽培密度并矮化整枝,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前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黄瓜加行高矮秧密植立体栽培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以原栽培行为主栽行,在主栽行之间加行密植,增加前期密度,并对加栽行进行整枝,以提高前期产量。当加行栽培获得一定的产量,且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达到一定数值后,将加行拔除,恢复常规密度,保证主栽行后期密度适宜,  相似文献   

8.
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对大棚黄瓜根系活力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别以大棚黄瓜连作4,25年的土壤为处理,以露地菜田非连作土壤为对照进行盆栽黄瓜试验,研究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对黄瓜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25年土壤栽培的黄瓜与连作4年土壤栽培的黄瓜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及产量均有显著差异,连作4年土壤栽培的黄瓜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及产量均高于连作25年土壤栽培的黄瓜,而连作25年14年土壤栽培的黄瓜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日光温室黄瓜加行高矮密植栽培,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在原栽培行(主栽行)之间加行密植,矮化整枝,通过增加前期密度来提高前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热带海岛地区黄瓜多茬次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热带海岛地区极端气候条件下,研究并建立了椰糠基质栽培系统。在此栽培系统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建立了包括品种选择、营养液配制、栽培密度、植株调整、促花保果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在内的一系列黄瓜多茬次高产栽培技术,黄瓜一年可生产3~4茬,每667m2产量可达2885kg,年均产量达到11000kg。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棉区高密度垄作对棉花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垄作栽培与合理密植作为单项技术措施用于棉花生产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两者配合运用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明确种植方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使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棉花增产增效。【方法】2010—2011年以K63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山东临清市研究了种植方式(平作和垄作)和密度(3、6和9株/m2)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变化动态、蕾铃脱落、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平作情况下以中密度(6株/m2)的产量最高;垄作条件下以高密度(9株/m2)的产量最高,中、低密度(3—6株/m2)的产量较低,高密度垄作较传统的中等密度平作平均增产皮棉13.6%。与平作比较,垄作可增加铃数,提高早熟性,铃重随密度升高有降低趋势;垄作栽培提高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盛铃期和始絮期高密度垄作较中密度平作的叶面积指数分别高24.2%和22.1%,烂铃率和脱落率显著降低。【结论】种植方式和密度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从而影响经济产量。高密度垄作是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增产的重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有机高粱不同种植方式及密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裂区试验进行不同种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茅台酒专用有机高粱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种植方式中,单株(1株/穴)的增产效果优于2株/穴和3株/穴;在相同的种植方式下,随密度的增加,高粱产量呈上升趋势,当密度大于9000株/677m2后,呈下降趋势。以单株移栽,每677m2密度9000株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分析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4.
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鲁单981为试材,设种植密度5万株/hm2、6万株/hm2、7万株/hm2、8万株/hm2和9万株/hm2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鲁单981产量有显著影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群体产量潜力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收获指数降低。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9万~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马铃薯宣薯2号在贵州中部地区的最佳种植方式、种植密度,设置该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宣薯2号产量和效益有极显著影响,行距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密度与产量及商品薯产量成正相关,密度种植3 500~5 000穴/667 m2均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商豆14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研究种植密度对商豆14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株高、节间长度与密度呈正相关,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与密度呈现负相关。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密度呈现负相关,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呈现正相关;脂肪含量与密度呈现正相关,蛋白质含量、脂肪+蛋白质总含量与密度呈现负相关。[结论]商豆14的最佳密度为25.5万~28.5万株/hm~2,其产量为4 680.12~4 746.79 kg/hm~2,脂肪+蛋白质总含量为60.07%~61.19%。  相似文献   

17.
试验设置栽植密度、种子大小和施肥各3个水平,采用正交设计,探讨栽植密度、种子大小和施肥量对大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大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是栽植密度。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呈现抛物线增加,增产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施肥处理对大蒜产量和品质也有一定影响。栽植密度与施肥处理之间并不存在互作反应。种子的大小对产量和品质无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通过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差异研究,基本明确了种植密度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关系,以及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构成要素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密度条件下,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产量贡献最大。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穗粒数和百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产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及其三值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耐密型玉米夏播的最佳密度为4850株/667m2。并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要素影响的研究,基本掌握了种植密度与产量要素的变化关系及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变化。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统计雌穗的花粒数量和吐丝进度;常规石蜡制片观察雌穗的发育和结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雌穗小花的分化相应推迟;在吐丝初期和吐丝中期,吐丝数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吐丝后期差异不显著;小花总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饱满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未受精小花数和总退化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与种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种植密度对雌穗小花分化、吐丝进程、花粒数量、穗轴结构和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