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本地区植被主要处于5个演替阶段,即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木林、灌丛、稀灌草丛。调查共记录到维管植物295种,隶属于96科226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种,隶属于13科14属;裸子植物1种,隶属1科1属;单子叶植物36种,隶属于15科31属;双子叶植物239种,隶属于67科180属。物种分布较多的科有大戟科、桑科、禾亚科、菊科、蝶形花科和苏木科。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顺序为: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木林灌丛稀灌草丛;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顺序为:次生乔木林灌木林乔灌过渡林灌丛稀灌草丛;草本植物种数以次生乔木林最多,其Shannon-Wiener指数为:稀灌草丛灌木林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总体上表现为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RDA排序结果显示坡度、土壤全钾及全氮对调查区域物种多样性分布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演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深入认识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恢复和驱动机制。【方法】以太岳山地区皆伐后形成的30、80和150年生次生辽东栎林为对象,于2015年6月每个林型设置为20 m×20 m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20个,合计60个,用直径10 cm土钻采集0~10 cm表层土样,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皆伐后自然恢复过程中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果】在辽东栎林自然恢复过程中,随演替阶段进行,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而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没有明显变化。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80年生中龄林显著低于30年生幼龄林,而在150年生老龄林和80年生中龄林间却无显著差异。基于weighted Uni Frac距离的主坐标分析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的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基于OTU水平的Bray-Curtis相似性进一步证明,幼龄林与老龄林的平均细菌群落相似性为37. 9%,中龄林与老龄林的相似性增加到47. 2%,表明皆伐后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逐渐向老龄林恢复的趋势。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呈递减趋势,幼龄林的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显著高于老龄林,而中龄林和老龄林的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并不显著。Chao1指数和种系型多度则表现为幼龄林和中龄林间差异不显著,老龄林则显著降低。方差分解表明,皆伐后不同演替阶段的细菌群落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碳、土壤总氮和有效氮含量等土壤因子显著相关,其中土壤碳和氮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量分别为20. 2%和26. 3%,未解释的部分为43. 4%。【结论】皆伐后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幼龄林和老龄林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最大,中龄林细菌群落结构与老龄林相似。土壤细菌多样性随着演替的进行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幼龄林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老龄林,中林龄多样性则更加接近老龄林水平。这说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次生演替过程中具有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α和β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热带地区海南中部山区草地、灌丛、次生林和原始林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s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间的物种多样性大小差异;而Alatalo均匀度指数能较好反映物种分布变化。从草地到原始林阶段,群落α物种多样性呈连续增大趋势。Jac-card和Srenson相异性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间的物种更替,且呈单峰曲线变化,在灌丛与次生林过渡阶段最大。  相似文献   

4.
茂兰喀斯特植被主要演替群落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3种演替换群落喀斯特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以及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演替群落在整个剖面上(0~20 cn)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表现均为喀斯特乔木林(81.950 8 g/kg、11.631 1 kg/m2)>次生林(52.171 2 g/kg、10.744 7 kg/m2)>灌木林(38.380 4 g/kg、7.411 8 kg/m2);②3种不同演替群落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cm有机碳含量为喀斯特乔木林107.259 4g/kg、次生林63.203 1 g/kg和灌木林51.226 7 g/kg,分别是其整个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均值的1.31、1.21和1.33倍;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以0~10 cm为最大,分别占整个土壤音面有机碳密度的55.11%、54.44%和63.50%,介于6.41~4.71 kg/m2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表聚性;③3种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速效K和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不同演替群落影响其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不同;各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回归方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以正确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喀斯特森林土壤呼吸对探索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意义。对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次生林土壤呼吸速率的非生长季动态变化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和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呼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次生林和原生乔木林土壤呼吸速率非生长季动态变化与土壤温度、林内温度变化总体一致;两演替群落土壤温度能解释95.1%~96.8%,91.3%~92.8%的土壤呼吸变化。去除、添加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呼吸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使土壤呼吸降低了21.29%~54.03%和增加了13.79%~98.41%。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呼吸的Q10值次生林为4.62~4.71、原生林为4.01~4.3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引起土壤呼吸的Q10值不同,从大到小均表现为去除、对照、添加。两演替群落比较,土壤呼吸因小生境、森林植被不同而存在差异,次生林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原生乔木林,次生林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程度略高于原生乔木林,次生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演替中林木对生境利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喀斯特区小生境及其地表着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喀斯特区小生境分布面积及不同小生境植物的分布现状。不同生境面积比例关系是石面>土面>石沟>石缝>石槽>石洞。在森林群落的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林木株数密度的变化是从草本群落阶段到灌丛灌木阶段逐渐上升,灌乔过渡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和灌木林阶段基本一致,演替到乔林阶段林木株数密度最大,到顶级群落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又出现下降。在森林群落恢复的早期,林木主要占据石缝和土面的小生境,随着演替的进行,对于石面这种严酷的小生境植物也能充分利用。植被在自然恢复演替的早期,喀斯特区小生境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随着演替的进行,生境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在森林群落演替的后期,林中小气候的变化成为植物演替的主要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7.
穆棱林区天然次生林演替特点及天然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调查的16种群落类型中抽出具有代表性的白桦椴树林为代表,分析了次生近期演替动向。结果表明,在次生林内引进针叶树可使次生林加速向原生群落演替,尽快恢复地带性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喀斯特断陷盆地小流域中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即桉树(Eucalyptus maideni)林、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及天然次生灌丛、高盖度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灌丛和低盖度车桑子灌丛为研究对象,探究断陷盆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监测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小流域降雨量与各林地土壤水分,采用变异系数与克里金插值分析方法,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以及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衰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雨季和旱季土壤体积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相同,且雨季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旱季(P0.05),均为中等变异(Cv:12.88%28.66%)。(2)同一乔木林雨季和旱季的土壤活跃层与次活跃层垂直分布不同,但同一灌丛雨季和旱季分布相同。(3)6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在降雨量较充足的8—9月达到最大值,其变化范围介于26.25%44.08%之间,在降雨量明显不足的3—4月达到最小值,土壤体积含水量介于9.48%17.47%之间。(4)3种乔木林0 30 cm土层、3种灌丛0 10 cm土层充分降雨后约10 d土壤水分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低盖度和高盖度车桑子灌丛10 30 cm土层土壤水分降雨后15 d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并且接近植物萎蔫系数。[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雨季、旱季和月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均表现为桉树林天然次生灌丛冲天柏林马尾松林高盖度车桑子灌丛低盖度车桑子灌丛。喀斯特断陷盆地季节性干旱和临时性干旱问题严峻,乔木林和灌丛经充足降雨,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在连续放晴天气下林地土壤水分可供植物10 15 d的消耗。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分析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土壤表层理化性质与优势树木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探索不同林分的生长规律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林场的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样地(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老龄林)为对象,采用对比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表层土壤理化性质、优势木生长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随着针阔混交林演替的进行,林分中优势木的平均胸径呈增加趋势,优势木的平均树高变化不大,红松优势木数量逐渐增加,而胡桃楸优势木数量逐渐减少,春榆、大果榆等优势木随演替进行逐渐退出主林层;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密度变化不显著,老龄林土壤密度最小;随着演替进行,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变化并不明显;在4个演替阶段中,老龄林土壤毛管持水量与最大持水量均最大,比中龄林分别增加12.98%和27.94%;在表层土壤化学性质方面,0~20 cm土层pH值表现为成熟林最大,近熟林最小,老龄林介于成熟林和中龄林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近熟林最高,成熟林最低;土壤中全氮、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老龄林最高,土壤中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近熟林最高;不同演替阶段优势木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均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正相关;不同演替阶段下优势木的平均树高与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和pH值负相关,与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显著正相关;优势木的平均胸径与土壤密度和全磷含量正相关,与最大持水量和水解氮含量负相关;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密度、全磷和水解氮含量对优势木的径生长过程有较大的影响。【结论】毛管孔隙度、速效钾和全磷含量是影响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经过不同演替阶段,表层土壤理化性质质量的综合得分表现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老龄林;随着演替进行,针阔混交林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基本呈现质量提高趋势,到老龄林时期达到最佳。本研究得到的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林木生长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实现该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马尾松是我国南方山地的主要针叶用材和采脂树种。本文研究产脂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遗传变异及与其他经济性状的关系,为培育高产优质的马尾松无性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34年生不同产地马尾松的无性系试验林来估计生长、产脂力和松脂组分在产地间和产地内无性系间遗传变异的相对大小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共检出26种松脂组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产脂力和松脂组分在产地间和产地内无性系间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产地内无性系间的变异是其变异的主要来源,占总变异的30.93%~80.89%。生长性状中除冠幅外其他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产地间,占总变异的40.13%~52.89%。胸径(DBH)与产脂力呈显著正相关(r_G=0.67)。松脂组分中,发现有6种组分与产脂力呈中度相关。松脂组分间,较强的遗传相关主要存在于同一萜类内,尤其是倍半萜类内。聚类结果显示单萜与二萜距离更近,与倍半萜相对较远。最后,兼顾产脂力、生长和松脂品质,选出11个高蒎烯和9个高枞酸型树脂酸含量的优良无性系。【结论】产脂力和松脂组分变异主要来自产地内的无性系间,因此在松脂性状改良过程中更应注重产地内优树的选择。胸径和6种松脂组分可用于间接选择产脂力。松脂化学组分间,较强的遗传相关主要存在于同一类萜类组分间。选出11个高蒎烯和9个高枞酸型树脂酸含量且生长好、松脂产量高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增温对比试验观测天然次生林演替序列森林内不同层次植物根系呼吸速率生长季的变化,揭示森林演替和模拟增温及其交互作用对根系呼吸速率的影响,为森林更新过程中土壤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关帝山4种天然次生林(杨桦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和白杄林)为对象,采用野外定点对比试验,以林下地面搭建温室模拟林地增温和用去根试验结合差减法区分根系呼吸组分。于2016—2019年利用Li-6400便携式分析仪观测根系呼吸速率。【结果】增温提高了4种林型细根生物量和根系总呼吸(土壤自养呼吸)的生长季碳通量;增温显著提高了灌木层和草本层根系呼吸速率,提高幅度分别为8.37%~15.26%和10.88%~14.00%,降低了根系呼吸速率的温度敏感性(Q10)。但增温没有改变根系呼吸的生长季单极值变化特征。各林分细根生物量和根系呼吸速率均随演替进程而降低,而根系呼吸速率Q10的值则升高。【结论】灌木和草本层根系呼吸速率对增温和演替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程度显著,而乔木层根系呼吸速率对增温和增温与演替的交互作用响应程度不显著。随林地温度...  相似文献   

12.
濒危树种闽桦天然林优势种群种间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分析福建省罗卜岩自然保护区濒危树种闽桦天然林的群落组成、结构和优势种群的种间相关性,揭示闽桦群落不同层次主要物种的种间关系,探讨其濒危机制,为闽桦群落的保护、生境创造和种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样地调查,采用方差比率、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方法研究闽桦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的种间相关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划分不同层次的植物生态种组。【结果】闽桦群落共出现89科133属207种植物,其中乔木层25科40属64种、灌木层39科63属112种、草本层25科30属31种。乔木层中闽桦为第一优势种(重要值为23.55),其次为闽楠(重要值7.40)和台湾冬青(重要值为4.32);灌木层中草珊瑚为第一优势种(重要值为10.23),其次为细枝柃(重要值7.35)、单耳柃(重要值5.31)和闽粤栲(重要值5.09);草本层的优势种为狗脊蕨、瘤足蕨和肾蕨,重要值分别为17.24、14.80和10.51,其次为福建莲座蕨(重要值6.82)、深绿卷柏(重要值6.67)和凤丫蕨(重要值5.13)。乔木层和灌木层整体均呈显著正关联,草本层呈不显著正关联,说明闽桦群落具有较高稳定性,群落整体向顶级演替。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群落中显著正相关的种对数大于显著负相关的种对数,绝大多数种对呈不显著相关或无相关性,说明多数物种呈独立分布格局;乔木层优势树种闽桦和闽楠与其他树种的相关性均不强,闽桦因更新不良在演替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而闽楠因更新良好有随演替进行成为第一优势树种的趋势。根据种间相关关系和PCA排序划分不同层次的植物生态种组,乔木层和灌木层均可划分为4个生态组,乔木层中闽楠为单独1组,说明其具有较强独立性,而草本层可划分为3个生态组;组内物种对生境有趋同适应性,组间物种多有不同生态要求。【结论】闽桦群落总体具有较高稳定性,大多种对呈不显著相关或无相关性,多数物种呈独立分布;作为乔木层优势树种的闽桦更新不良,在演替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应加强育苗、栽培和林分培育技术研究,通过培育人工林扩大其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河岸林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工拣种结合种子萌发法研究了庞泉沟自然保护区9种河岸林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 9种群落的土壤种子库密度间于684±108 - 2 696±266粒·m-2,69.27% - 88.65%的种子留存于0 - 5 cm的层次,沙棘灌丛的种子库密度最大,乌柳灌丛最小;离河岸10 m和20 m处的种子库密度大于岸边、离河岸30 m和40 m处;种子库包含的40种植物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灌木和草本种多为耐干扰种,存在典型的湿地植物,但种子储量以先锋种白桦最丰;辽东栎无完整种子,白桦、华北落叶松、云杉和油松的种子活力保持期为1 - 2年,多数草本的种子活力保持期超过2年;按照群落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将群落划分为林分开始期、林分排除期、下层再现期和老熟期4个演替阶段。演替后期群落的种子库密度、丰度以及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都小于前期群落。土壤种子库是森林自然更新及种群恢复的重要基础,本文对于研究地区河岸林的保护和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检验喀纳斯泰加林群落火成演替中草本层与林冠层物种的连锁关系,并探索其形成机制。【方法】以新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未受人为干扰的可识别的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为对象,基于369个森林样地及其历史火干扰时间和火烈度调查,以环境、火干扰和林分因子为解释变量,草本层和林冠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为响应变量,分别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并对草本层和林冠层的CCA排序第一轴得分值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烈度火干扰后草本层与林冠层物种的连锁关系和随演替阶段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1)火成演替群落的草本层与林冠层CCA排序第一轴得分值之间的相关性,在弱烈度和中烈度火干扰后达到显著水平(P=0.0170.05,P=0.0430.05),在强烈度火干扰后未达到显著水平(P=0.093 0.05); 2)在强烈度火干扰后,火成演替群落的草本层与林冠层CCA排序第一轴得分值之间的相关性在演替前期达到显著水平(P=0.0440.05),在演替中期和后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80.01,P=0.0060.01);中烈度火干扰后,相应得分值的相关性在演替前期达到显著水平(P=0.0430.05),在演替中期和后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60.01,P=0.0040.01);弱烈度火干扰后,相应得分值的相关性在不同演替阶段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60.01,P=0.0050.01,P=0.0020.01); 3)草本层和林冠层具有一致性响应且达到显著水平的因子,在强烈度火干扰后的演替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有1、2和4个,在中烈度和弱烈度则均为3、4和5个。【结论】火干扰后,泰加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草本层与林冠层物种之间存在连锁关系,其原因可能是草本层和林冠层物种多样性格局对相同环境梯度的响应具有一致性。该连锁关系随火烈度增强而从强到弱,且随演替向前发展变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5.
基于125个样地调查数据对浦江县公益林物种组成进行分析,继而研究公益林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浦江县公益林共有物种266种,其中乔木层104种,马尾松的重要值最大;灌木层132种(其中48种为乔木幼苗),格药柃的重要值最大;草本层78种,里白的重要值最大。(2)浦江县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在数值上表现为阔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毛竹群落杉木林群落松林群落灌木林群落。(3)坡度和海拔因子对浦江县公益林物种多样性分布影响较为显著,随着坡度的增大,群落间的相似性呈先减弱后增强再减弱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群落间的相似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老岭自然保护区地处东北、华北两个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其森林植被区系组成,具有多样性和过渡性特征。它为研究温带中低山区原生植被破坏后,次生植被的演替规律和次生杂木林群落,建群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分布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次生林的生长、改造和利用途径;对保护自然环境和物种的多样性;对秦皇岛市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古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研究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古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一般遵循下列演替规律: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稀树灌草丛灌草丛次生裸地;群落生活型以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为主,叶级以小型叶和中型叶占绝对优势,表明保护区植被属于次生群落类型;该保护区3种次生季风林及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灌草,而其他植被类型则均表现为灌乔草;各群落均匀度指数则较无规律,且多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保护区各植被组成种类的均匀性不高;物种间的重要值差值较大,优势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庆金佛山3种喀斯特森林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动态、空间分布格局及幼苗萌发情况,揭示喀斯特森林的更新潜力与发展方向,为喀斯特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每种林型中随机设置9个种子雨收集器,从种子下落初始到结束,每15天收集1次,共收集8次。同时在每种林型中随机挖取6个土壤种子库样方,分枯落物层、0~2 cm土层和2~5 cm土层取样,对种子雨、种子库所收种子进行分类鉴别,并分别统计完整、虫蛀、残缺和霉腐4类种子的数量,应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对所有完整种子进行活性鉴定。采用样方法调查幼苗种类和数量。【结果】3种林型种子雨的下落时间和高峰期时间基本一致;常绿阔叶林种子雨强度最大(1 453颗·m-2),其次为落叶阔叶林(486.11颗·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52.22颗·m-2)最低,林型间种子雨强度差异显著(P<0.05); 3种林型种子雨中活性种子占比(活性种子数量占完整种子数量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6年生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种源试验林为材料,利用SAS软件相关模型,估算各林龄生长性状的种源方差分量、种源重复力、变异系数,了解生长性状遗传参数随林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胸径的极差最大,6年生时胸径极差已达到13.5 cm,生长性状极差和标准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树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单株材积的变异系数最大;历年树高和D3种源间差异极显著(P0.001),D5种源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性状种源间差异显著(P0.05);种源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41~0.66,遗传力随林龄的变化平稳,单株材积的遗传及表型变异系数明显大于树高和胸径。火力楠种源生长性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变化显著,不同阶段所受的遗传控制基本相同。通过对火力楠生长性状遗传参数随林龄变化趋势的分析,为火力楠下一步的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7年8月-2007年10月,在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2个基质类型(石生群落和土壤群落)上的5个演替阶段(草本群落、灌草群落、灌木群落、次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共10个样地,分别利用相对生长方程法、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和树木年轮宽度值来估算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喀斯特森林群落正向演替极显著增加了群落地上生物量;从石生草本群落的4.76t/hm2到土壤顶级群落的144.66t/hm2。而同一演替阶段石生群落和土壤群落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2)喀斯特森林群落正向演替极显著增加了地下生物量,即从石生草本群落的2.63t/hm2增加到石生顶级乔木群落的58.15t/hm2。3)总生物量随正向演替的进行而显著增加,从石生草本群落的7.39t/hm2增加到土壤顶级群落的202.15t/hm2。4)石生系列群落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正向演替的进行而呈递增趋势,从草本群落的2.73t&#183;hm^-1&#183;a^-1递增到顶级常绿落叶阔叶林的13.58t&#183;hm^-2&#183;a^-1;土壤系列群落无此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