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凯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421-424
在养殖群体中选取规格为202.3±5.1g(♀)和251.7±5.9g(♂)的尼罗罗非鱼作为实验样本,研究饥饿对其肌肉生化成分和性腺发育的影响。实验期间雌雄鱼体质量均于饥饿14d后显著下降(P<0.05),停食结束后分别下降19.72%和15.93%;饥饿早期性腺质量持续上升,21-28d期间出现拐点,至28d卵巢和精巢质量分别增加95.93%和120.31%。饥饿过程中肌肉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以及能量密度均呈下降趋势,雌雄鱼粗脂肪含量分别于7d和14d显著下降(P<0.05),粗蛋白含量的显著变化均出现于14d。结果表明饥饿对尼罗罗非鱼肌肉生化成分及性腺发育具有显著影响,饥饿早期其动用储备能量供性腺发育,随着饥饿的延续,性腺发育趋缓直至停滞。此外,由于雄鱼前期能量贮存水平高于雌鱼,加之卵巢发育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因此各阶段雌鱼主要指标的下降均早于雄鱼,且降幅也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摘要:对体重(15.6±0.84)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恢复生长实验。研究饥饿和再投喂后对其血液生理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饥饿使血糖和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随饥饿时间的延长,SOD活性显著下降后逐渐升高,短期饥饿对ACP活性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延长饥饿时间则先升高后显著下降(P<0.01);恢复投喂后,短期饥饿组血糖浓度、SOD和ACP活性均显著上升,中期饥饿组血糖、血红蛋白含量和ACP活性逐渐上升,SOD活性和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长期饥饿组血糖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CP活性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短期饥饿后再投喂可提高异育银鲫代谢水平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3.
饥饿对不同体重组团头鲂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水温20±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不同体重团头鲂(141.3±4.23g,96.5±2.88g和76.8±3.17g)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体重均在饥饿14d后出现显著下降(p<0.05),至28d时平均降幅为18.78%。饥饿过程中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逐步上升,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持续下降,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出现显著下降(p<0.05)。血清中血糖浓度相比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对饥饿更为敏感,饥饿7d后即出现显著下降(p<0.05),总胆固醇浓度在饥饿14d后差异尚不显著(p>0.05),21-28d期间才显著下降(p<0.05),甘油三酯浓度则在饥饿期间持续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说明饥饿对团头鲂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显著(p<0.05),体重差异对上述主要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红鳍东方鲀幼鱼相互残食的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有效预防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ges)鱼互相残食现象,提高育苗成活率。本研究以红鳍东方鲀为实验对象,于2011年4-7月期间,选取全长9.8~24.9 mm的红鳍东方鲀进行试验观察。研究了密度、浑浊度、饥饿、投喂状态、规格对每种鱼苗相互残食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全长9.8~24.9 mm的红鳍东方鲀幼鱼相互残食现象很激烈,死亡主要是由头先型相互残食引起的。投喂状态、个体大小差异、放养密度、饥饿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相互残食行为影响极显著,投喂不充分是导致红鳍东方鲀幼鱼发生相互残食的主要原因,当密度为4尾/L时,投喂不充分,相互残食死亡率最高为58%。  相似文献   

5.
集群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大约有一半的鱼类一生中有部分或全部生活在鱼群中,为研究群体大小对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幼鱼集群行为的影响,选取了鳙幼鱼,利用Lolitrack软件比较不同尾数实验鱼群体的自发游泳速度以及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发现:鳙幼鱼的自发游泳速度多分布在0~6 cm/s,1、2、4、8不同尾数实验鱼群体的平均速度无显著差异。各实验组的同步性都较高,且随着群体规模的上升有显著下降趋势,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焦点鱼与群体中其它实验鱼的最近邻距离(NND)和平均邻距离大多分布在2~8 cm和4~14 cm,2尾鱼的NND显著大于4尾和8尾(P<0.05)。群体大小为2尾和4尾实验组的排列极性为83%、88%,显著高于8尾实验组68%(P<0.05)。研究结果表明,鳙幼鱼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征,群体的大小对鳙幼鱼自发游泳速度的影响较小,但对同步性、NND以及排列极性(即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本次研究探讨了群体大小对鳙鱼集群参数的影响,对经济鱼类的生态养殖和渔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0-2019年黑龙江审定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2010-2019年10年间玉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分析不同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进一步了解黑龙江省审定玉米品种及选育优良玉米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整理玉米品种信息并分析:审定的普通玉米品种容重和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上升趋势,粗脂肪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千粒重、粗淀粉含量变化趋势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容重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与粗淀粉含量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粗蛋白含量与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向相关关系,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其他两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宜机收玉米年均容重、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高于10年间的年均值。  相似文献   

7.
饥饿和再投喂对水貂肝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饥饿后再投喂对水貂肝脏脂肪沉积恢复情况的影响。本试验对水貂进行5天的短期饥饿,然后再投喂0、7、14、21、28天,比较水貂饥饿后再投喂不同时间、体重和体况、肝脏脂肪沉积的恢复情况。选用30只两年生健康雌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分为对照组和5个试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添加3%的鸡油。结果表明:饥饿导致水貂肝指数显著升高(P<0.05),肝细胞中出现大量脂肪空泡,随着再投喂时间的延长,肝脏性能逐渐恢复,肝指数和肝脏脂肪含量分别在21天和28天时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且肝脏HE染色也可观察到,再投喂28天时,水貂的肝细胞已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说明水貂饥饿5天时肝脏脂肪迅速沉积,再投喂28天后肝内脂肪沉积可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陈超  陈京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108-112
为了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ms L.)在饲料中添加牛磺酸、晶体氨基酸对其生长、消化酶和饲料效率的影响。以初始平均体重为(16.47±0.01) g的大菱鲆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0周的摄食生长实验,共制作4种饲料,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成对照饲料;用花生粕、玉米蛋白粉、豆粕、小麦蛋白粉替代30%的鱼粉配制成植物蛋白源替代饲料,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1.0%的牛磺酸和1.9%的复合晶体氨基酸配制成添加牛磺酸和晶体氨基酸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用复合植物蛋白源取代饲料中30%的鱼粉会显著降低大菱鲆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肥满度指数和肠胰蛋白酶活力(P<0.05);与不添加牛磺酸和晶体氨基酸的植物蛋白源替代组相比较,添加1.0%的牛磺酸显著提高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消化酶活力(P<0.05),添加1.9%的复合晶体氨基酸显著提高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肠胰蛋白酶活力(P<0.05)。在植物蛋白源替代部分鱼粉的饲料中添加1.0%的牛磺酸和1.9%的晶体氨基酸能促进大菱鲆的摄食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甘蔗渣的饲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甘蔗渣作为牲畜粗饲料的营养价值评价,本研究以光叶紫花苕、灯盏花秆、蚕豆秆、熟化洋蓟花苞等农副产物作对照,对其常规营养成分及其饲料相对值(RFV)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I)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蔗渣的粗蛋白(CP)含量显著低于熟化洋蓟花苞、光叶紫花苕、灯盏花秆(P<0.01),也低于蚕豆秆(P>0.05);甘蔗渣的粗脂肪(EE)含量明显低于光叶紫花苕、灯盏花秆(P<0.05),而甘蔗渣的钙、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在测定五类粗饲料中,光叶紫花苕、灯盏花秆和熟化洋蓟花苞的RFV分别为102.90、88.62和94.75,明显低于优质青贮玉米(139.48)(P<0.05),显著高于甘蔗渣(76.09)和蚕豆秆(55.86)(P<0.01),甘蔗渣(76.09)跟稻草糠(73.45)差异不显著(P>0.05)。与之相对应,光叶紫花苕、灯盏花秆、熟化洋蓟花苞的干物质随意采食量(DMI)、产奶净能(NEL)显著高于甘蔗渣和蚕豆秆的对应值(P<0.05)。RFV排序依次为:光叶紫花苕>熟化洋蓟花苞>灯盏花秆>甘蔗渣>蚕豆秆;而粗蛋白含量高的灯盏花秆GI优于光叶紫花苕(P>0.05)和灯盏花秆(P<0.05),甘蔗渣和蚕豆秆二者极低(P<0.01),表明甘蔗渣饲用价值低下,作为粗饲料利用必须与其他饲料进行混合发酵或膨化后制作颗粒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不同品种灌浆特性及养分含量动态变化,比较了先玉335、郑单958和沈玉26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籽粒灌浆及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对百粒重、灌浆速率、出籽率、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粗淀粉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授粉后天数的延长,百粒重表现为前期增长较快,后期增长相对较慢;灌浆速率在不同时期有起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灌浆速率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3个品种均有两个灌浆速率高峰期,第1个灌浆速率高峰要高于第2个,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是影响灌浆速率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灌浆速率越快;出籽率先快速增长,然后增长变缓,38d左右,基本趋于一致;粗蛋白含量初期最高,然后快速下降期,在授粉后26d左右逐渐趋于稳定;粗淀粉含量的变化可分为快速增长、快速降低和相对稳定阶段三个阶段;粗脂肪含量一开始快速下降,授粉后22d左右,逐渐趋于稳定。在灌浆过程中,百粒重与出籽率、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出籽率与粗蛋白含量及粗脂肪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粗淀粉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极显著相关,而与粗淀粉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粗淀粉与粗脂肪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猪粪沼液施用量对水稻农艺性状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就地消纳猪场养殖废弃物沼液,降低环境污染,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沼液施用量对水稻的农艺性状和青贮品质的影响。设计了常规化肥(CF)、空白对照组(CK)和17个N2~N48不同沼液氮水平施肥组,共19个组。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分蘖数有显著增大,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8施肥组生物量最高。青贮稻的质地、色泽和气味总体评分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沼液施用量超过N240%替代氮肥时,青贮稻的pH有显著升高(P<0.05)。与CF和CK相比,沼液N2~N8施肥组中性洗涤纤维略有降低(P>0.05),但沼液N14、N16、N20、N28、N32、N36、N40和N48施肥组NDF有显著的升高(P<0.05)。不同沼液施肥组靑贮稻的可溶性糖、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和粗纤维与CF相比均无显著变化。与CF相比,沼液N2~N24(除N14)处理组青贮稻的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沼液氮肥(N280%~N480%)超量施用时,粗灰分含量明显降低(P<0.05)。猪粪沼液肥替代化肥有助于提高水稻的生物量,改善青贮饲用品质,但不宜超量施用。  相似文献   

12.
高慧颖  姜帆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1):106-110
研究龙眼干制前后缓解疲劳作用的差异。把ICR雄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鲜龙眼组、龙眼干组。按0.2 mL/10 g的剂量连续灌胃21天,称量第1、7、14、21天灌胃1 h后小鼠的质量,测定第21天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负重游泳后肝糖原、血尿素氮、血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龙眼干极显著延长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P<0.01),提高肝糖原(P<0.01)、血乳酸脱氢酶(P<0.05)的含量,显著降低血尿素氮含量(P<0.05);鲜龙眼能显著延长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P<0.05)、降低血尿素氮含量(P<0.05),极显著增加血乳酸脱氢酶含量(P<0.01)。龙眼干制前后均具有缓解疲劳的效果,龙眼干比鲜龙眼提供更多的糖原合成底物可能是缓解疲劳效果更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不同遗传背景群体与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优化养殖组合并引导消费,实验选择2个鲈鱼苗种群体为材料,搭配2种模式,设定4个组,经8个月养殖后,按国标法检测各组样本肌肉营养成分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组肌肉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B组ΣTAA、ΣEAA、ƩNEAA、ΣHEAA、ΣDAA、ΣEAA/ΣNEAA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B、C、D组各样本ΣEAA/ΣTAA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ΣEAA/ΣTAA值显著高于A组(P<0.05);各组之间的ΣDAA/ΣTAA值无显著差异(P>0.05)。A组样本共获得16种脂肪酸含量数据,B和C组分别获得13种脂肪酸含量数据,D组获得12种脂肪酸含量数据;B组SFA、MUFA、EPA+DHA、PUFA、UPA、FA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只有UFA/SFA这一指标显著低于C和D组(P<0.05),但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所测得4种常量元素中K含量最高,且B组的含量(4239.33 mg/k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Na含量次之,且B组的含量(306.87 mg/kg)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槽养殖的YL3产品有一定的蛋白质积累优势;传统池塘养殖TL的产品有一定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优势,并具有较高的钾钠比。  相似文献   

14.
以来自15个不同产地的150份苦参为材料,采用cpSSR分子标记技术探究不同产地苦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8对cpSSR引物共扩增出311个条带,检测出97.4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cpSSR引物扩增出17.28个条带。平均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为5.41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395,Shannon?s信息指数(I)为1.535,多样性指数(h)为0.748,无偏多样性指数(uh)为0.83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86,PIC>0.5说明18对cpSSR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不同产地的苦参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山西武乡土河坪种质(THP)的I为1.600,Ne为4.786,其他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是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的苦参产地。居群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苦参种质内个体间差异大,苦参种质内遗传变异率大于种质间的。聚类分析、主坐标分析(PCoA)和STRUCTURE软件进行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均将不同产地的苦参分为2个类群,并且分类结果有明显的地理相关性。第1类群中的9个苦参种质主要来自山西、河北、陕西和内蒙古等地,第2类群主要来自山东、河南...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开花对丹参多倍体丹酚酸积累的影响,以丹参多倍体为材料,探讨花蕾期、盛花期、衰败期叶片中丹酚酸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随着丹参花期的进行,表现出先升后降,在盛花期达到峰值,而5号丹参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时期均较其他丹参高。从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肉桂酸-4-羟化酶(C4H)和苯丙氨酸裂解酶(PAL)酶活性变化看,不同丹参在花蕾期TAT酶活性比开花后高,尤其是在盛花期时酶活性明显降低;PAL酶活性基本呈逐渐上升趋势;C4H酶活性变化随着花期的进行先降低后升高;但5号丹参比其他丹参的3种酶活性在各时期高,这可能是其丹酚酸含量较其他丹参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阐明云南文山州常用畜禽饲用秸秆的糖、蛋白和脂类养分的含量和综合等级,为该州饲用秸秆的养分评价和配置提供依据。以文山州近年广大畜禽养殖户常用的草果、‘西畴芭蕉芋’、‘文金1号’、‘文紫椒3号’、小米辣、滇重楼、象草和玉米‘文青贮2号’秸秆为材料,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秸秆的可溶性糖、总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用凯氏定氮法和索氏抽提法分别测定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并用隶属函数法评价了秸秆糖、蛋白和脂类养分的综合等级。结果表明:滇重楼秸秆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63.603±0.218 mg/g(DW)和16.637±0.038 mg/g(DW),‘文青贮2号’秸秆的总淀粉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分别约为283.008±2.507 mg/g(DW)和(3.598±0.055)%,‘文紫椒3号’秸秆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约为(11.864±0.202)%;可溶性糖、总淀粉、可溶性蛋白质、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不同秸秆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8种秸秆糖、蛋白和脂类养分的综合等级为:滇重楼>‘文青贮2号’>小米辣>‘文紫椒3号’>西畴芭蕉芋>象草>‘文金1号’>草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国槐(Sophora japonica)对重金属锌的耐受能力,以水培的3月龄国槐幼苗为试验对象,探讨不同浓度(1、50、200、350、500 μmol/L)锌处理对其生长发育、叶绿素荧光参数、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锌胁迫下,国槐幼苗生长量指标呈现明显的“低促高抑”现象,同时,根系对锌胁迫较为敏感;不同浓度锌处理使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显著,F0ΦNPQ随锌浓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Fv/FmΦPSIISPAD值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锌胁迫后7、14、21、28天,丙二醛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同时随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均随锌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当胁迫时间延长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处理21天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研究认为,国槐幼苗能够适应一定浓度的锌胁迫环境,在浓度不高于200 μmol/L的锌环境下有较强适应能力,在高于200 μmol/L的锌胁迫下会受到锌毒害。  相似文献   

18.
旨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酿酒酵母甘油-3-磷酸脱氢酶基因(gpd2),探究其对2,3-丁二醇产量的影响。根据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W5甘油-3-磷酸脱氢酶基因(gpd2)设计供体片段及gRNA片段,将gRNA片段与可表达Cas9蛋白的敲除载体相连,之后将重组质粒及供体DNA片段转化到S. cerevisiae W5细胞中,根据表型筛选及PCR验证获得gpd2基因缺失菌株。结果表明目的基因gpd2敲除成功,基因缺失菌株与原始菌株经发酵实验相比,甘油产量下降22.01%,乙醇产量提高24.65%,2,3-丁二醇产量下降10.60%。gpd2基因的敲除并没有提高2,3-丁二醇的产量,原因可能是逐渐积累的NADH会优先被细胞内大量的乙醇脱氢酶所氧化,作用于乙醇的产生,而不是优先作用于2,3-丁二醇的合成。本实验构建了适用于酿酒酵母的基因敲除系统,该系统对进一步探究酿酒酵母其他代谢产物与2,3-丁二醇合成之间的关系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比较普通乌鳢和金黄色乌鳢肌肉营养成分,为金黄色乌鳢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国际标准检测方法,分别测定普通乌鳢和金黄色乌鳢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并用SPSS16.0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种乌鳢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金黄色乌鳢肌肉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普通乌鳢(P<0.05);2种乌鳢检测出的17种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半胱氨酸(Cys)含量最低,EAA/TAA和EAA/NEAA的比值分别在39.29%~39.66%和77.20%~79.36%之间;2种乌鳢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均含有EPA和DHA,差异不显著,而金黄色乌鳢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普通乌鳢。金黄色乌鳢不仅与普通乌鳢同样具备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具备特有的观赏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