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中医组方理论形成太子参抗病毒1号及3号中药复方复配剂,其余根据文献记载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组合叠加形成太子参抗病毒相应药用植物复配剂。选用连作2年太子参种植地块,通过完全区组小区试验考察不同处理对太子参病毒病防效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病毒1号中药复配剂(以下简称抗病毒1号复配剂)处理的太子参病毒病发生率比对照降低63.37%(P<0.01),病指比对照降低90.61%,防效最高(90.63%,P<0.01),其余4个配方对病毒病防效均超过80%。对病指在5级以上的太子参植株,施用抗病毒1号复配剂1次后可防止病毒病继续扩散,3次后感染病毒病太子参叶片可恢复正常,5次后叶片病斑和感病症状完全消失,植株恢复正常生长。抗病毒1号及3号复配剂处理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7%及159%(P<0.01),其余处理产量分别提高68%、69%、68%(P<0.01)。抗病毒1号和3号复配剂对太子参总多糖及环肽B含量均有较好提升作用,提高总多糖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是抗病毒1号复配剂(提高14%);提高环肽B效果最好的处理是抗病毒3号(提高11%)。综合来看,抗病毒1号复配剂在防控已经发生的病毒病及提升产质量具有显著效果,选取抗病毒1号复配剂进入下一轮试验。根据中医理论与技术方法形成的配方综合表现好于单纯将具有抗病毒活性中药材叠加,尤其利于提高药材品质。本研究为太子参有效防治及治疗病毒病提供了有机级别多效合一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考查中药复方抑菌剂对太子参连作地田间病害的防效及产质量的影响。选用连作2年太子参种植地块,通过完全区组小区试验考察不同处理效果。抑菌剂1号处理太子参病害发生率比对照降低82.2%(P<0.01),病指降低14.7倍,防效为93.0%(P<0.01),产量提高43%(P<0.05),总多糖提高51%。1号抑菌剂与1号抗病毒剂联用对病毒病防效可达99.4%(P<0.01),该组合与化学药剂联用后对病毒病防效可达99.5%(P<0.01);2个处理产量均比对照提高1倍;1号抑菌剂与1号抗病毒剂联用,总多糖含量提高15%,环肽B含量提高12%;单用1号抑菌剂,环肽B提高也为12%。中药复方抑菌剂1号对病毒病防治和产质量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小豆花叶病毒病是限制小豆生长、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病害,严重时可致植株矮小、生长停滞、颗粒无收。为此,分别研究0.136%赤吲乙芸苔WP、0.01%芸苔素内酯AS*、1%香菇多糖水剂AS*、抗病毒剂AS*、50%氯溴异氰尿酸WP、高丽铁AS*、隆谷AS*等7种药剂对小豆花叶病毒病的抑制效果。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次施药,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小豆花叶病毒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效在37.74%~59.63%,导致小豆的增产幅度在4.13%~36.93%;抗病毒剂AS*的防效及增产效果最显著,说明抗病毒剂AS*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小豆花叶病毒病抑制剂,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毕纳1号烟草为供试材料,研究8种诱抗剂对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和气候斑点病的控制作用及对烟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诱抗剂对烟草PVY相对防效达到20.55%~42.57%(威宁黑石点)和20.95%~36.93%(纳雍龙场点),对烟草气候斑点病相对防效达到16.26%~74.72%(威宁黑石点)和24.34%~73.12%(纳雍龙场点);其中综合防效较好的诱杭剂为甲基硫菌灵+碧护+磷酸二氢钾混配和植物酚多精+氨基寡糖素+磷酸氢二钾混配。喷施诱抗剂能够增强烟株长势,提高烟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改善烟叶农艺性状,提高烟株抗病性。  相似文献   

5.
番茄斑萎病毒病(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云南烟草生产上的主要病毒病,本研究旨在筛选有效的药剂防控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和马铃薯Y病毒病,从而减少烟草经济损失。通过小区试验,分别研究了1%香菇多糖水剂、3%超敏蛋白微粒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和2%嘧肽霉素水剂对田间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和马铃薯Y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选的4种病毒抑制剂对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和马铃薯Y病毒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1%香菇多糖、3%超敏蛋白、5%氨基寡糖素和2%嘧肽霉素对烟草TSWV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1.11%~39.90%、54.34%~59.91%、8.69%~38.21%和22.75%~43.32%,4种药剂对烟草PVY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5.08%~71.06%、68.10%~82.24%、37.76%~55.36%和58.07%~68.86%,其中,3%超敏蛋白的防效最好,其烟草TSWV和PVY防治效果分别高于50%和60%,其次是2%嘧肽霉素,对烟草TSWV和PVY防治效果分别高于22%和58%。防治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和马铃薯Y病毒病以3%超敏蛋白微粒剂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2%嘧肽霉素水剂。  相似文献   

6.
在前期试验基础上,以郑单958为研究对象,3叶期手动双面喷施40mg/L DCPTA[2-(3,4-二氯苯氧基)乙基-二乙胺]与20mg/L CCC(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复配剂于幼苗叶片,研究复配剂对玉米幼苗形态建成及叶片生理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复配剂能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幼苗株高及单株叶面积增加。处理后8d,复配剂处理后的幼苗株高高于对照24.94%;处理后4d,单株叶面积比对照增加200.71cm2,且差异显著。2复配剂能促进植株地下部分生长,幼苗根长、平均直径、根体积及根系表面积增加。处理后10d,复配剂处理幼苗根长、根体积、根系表面积分别比对照增加12.02%、11.37%和21.03%,且差异显著。3复配剂处理能促进玉米幼苗干物质积累。在处理后0~4d,处理根冠比高于对照,4d之后低于对照,这说明4~10d,复配剂对地上部分促进作用更加明显。4复配剂处理增加了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叶绿素a+叶绿素b[Chl(a+b)]含量,且对Chlb影响较大。处理后2d,处理的Chlb含量比对照高42.76%,处理后10d,对照则比处理高5.70%。5复配剂处理改善了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叶片脯氨酸含量,降低叶片电导率。本研究为DCPTA与CCC复配剂应用到生产上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新型植物生长复配剂对寒地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试验选择3种化控剂进行试验,其中2种为已用于大田生产的化控剂,分别为玉黄金(YHJ)和吨田宝(DTB),第三种为实验室自行配置的以DCPTA(2-(3,4-二氯苯氧基)-乙基-二乙胺)和CCC(氯化氯代胆碱)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FPJ)。结果表明,复配剂(FPJ)和玉黄金(YHJ)处理后玉米株高及穗位高降低,基部节间长度降低,基部节间直径增加。吨田宝(DTB)处理则增加了株高、穗位高和节间长度。以抽雄后10天为例,经过复配剂(FPJ)处理后的1、3、5节间长度分别比对照降低12.62%、9.49%、6.51%,而节间直径比对照增加了13.70%、12.37%、12.69%。复配剂处理能增加玉米茎叶干物质积累,部分处理差异显著。经复配剂处理后的叶面积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经复配剂处理后叶绿素荧光参数Fo(初始荧光)及qN(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数值下降,Fv/Fm(可变荧光/最大荧光)及qP(光化学淬灭系数)数值增加,这说明复配剂喷施处理不但对降低株高,增加抗倒伏性状有作用,也促进了玉米叶片光合作用,为玉米最终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氨基寡糖素诱导作物抗病毒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总结了氨基寡糖素防治烟草、辣椒及番茄3种作物病毒病的田间实验结果,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氨基寡糖防治烟草病毒病防效高达77.9%,辣椒病毒病防效77.0%,番茄病毒病防效74.45%,喷雾使用,浓度为稀释300~400倍。  相似文献   

9.
探索药用植物环境友好型的连作障碍消减技术是促进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8个引自我国不同道地产区的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态性,以明确供试品种的遗传差异。2017—2019年,以上述鉴定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同来源8个太子参品种为供试材料,应用高效气相色谱(HPLC)、高通量测序(HTS)、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和作物生理学等研究方法,探索其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要产区的环境适应性及其对连作栽培的响应。在此基础上,选用其中有代表性的2个主栽品种进行种内间作栽培,研究种内间作对重茬太子参生长的影响及其根际微生态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不同来源太子参品种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产区的生长表现各异。在头茬条件下,柘参1号、抗病1号和黔太子参1号产量表现最高,江苏句容和宣参1号2个品种产量表现最低。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导致苗期和收获期太子参株高降低、根长和最大根围变小、块根缩短以及地上(地下)部鲜重明显下降,最终使单一块根重减小而减产。就药用品质而言,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引起太子参主要药用成分的总多糖和环肽B含量均显著下降,而总皂苷的含量显著上...  相似文献   

10.
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根肿病是限制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苗期即可发病,目前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和使用化学药剂,但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故提出采用生物防治的策略防控油菜根肿病。笔者采用拌种与苗期灌根的方式研究了芽孢杆菌(Bacillus 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苗期调查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m22拌种处理(T1)和芽孢杆菌Bam22+高岭土拌种处理(T2)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3.4%~20%,防效达44%~52%;T1、T2与药剂对照氰霜唑拌种处理(T3)的株高和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防效提高20%~40%。花期调查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10%~13%,防效介于28%~51%;T1、T2处理较药剂对照(T3)的发病率降低了6.67%~10%,防治效果提高了5%~22%,单株产量增加了23.97%~34.29%。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芽孢杆菌Bam22拌种结合苗期灌根,能够有效降低油菜苗期和花期根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油菜的产量损失率。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开发成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几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以白糯玉米垦粘3号为试验材料,设立菜颗·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首核·苏云金杆菌悬浮剂、0.5%印谏素乳油、0.5%苦参碱水剂、15%阿维·毒死蟀乳油、48%毒死蟀乳油(CK1)和清水对照(CK2)等7个处理,进行了不同药剂及不同时期施药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首核·苏云金杆菌悬浮剂、菜颗·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鉴定出心叶期施药比抽雄期施药防效好,心叶期施药:叶片的防效分别为82.07%,73.14%,果穗防效分别为73.87%,57.23%,较清水对照增产分别为68.56%,48.09%。抽雄期施药: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2.58%,43.93%,果穗防效分别为72.45%,60.41%,较清水对照增产分别为57.91%,39.55%。因此,心叶期是玉米螟的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防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高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戊唑醇、嘧菌酯单剂及其5种配比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增效剂的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分别为1.5777、1.594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复配质量比2:1使用剂量90~135 g a.i./hm2时,对稻瘟病防效达76.68%~91.12%,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达81.28%~90.32%,与单剂和对照药剂相比防治效果相当或更好,并且用药量更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复配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可以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蚕豆田除草剂筛选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阔叶杂草除草剂复配1种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对蚕豆田间杂草的防效和安全性,筛选适于内蒙古中部蚕豆田使用的除草剂。结果表明,3种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即10%乙羧氟草醚EC、21.4%三氟羧草醚AS、48%苯达松AS与1种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即5%精喹禾灵EC复配,不论是常量组合处理还是倍量组合处理,对蚕豆田杂草均具有较好的防效。所有处理对杂草的鲜重防效都高于株防效;对稗草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对杂草的总防效以及阔叶杂草藜和反枝苋的防效3个倍量组合处理都显著好于常量组合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田间安全性调查显示,5%精喹禾灵EC 60g/hm 2+48%苯达松AS 720、1 440g/hm 2处理对蚕豆有很好的安全性,可放心使用;其次是5%精喹禾灵EC 60g/hm 2+21.4%三氟羧草醚AS 321、642g/hm 2处理,5%精喹禾灵EC 60g/hm 2+10%乙羧氟草醚EC 90、180g/hm 2处理对蚕豆安全性较差,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4.
蔓枯病是哈密瓜易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选用杜邦阿砣(22.5%啶氧菌酯SC)不同浓度处理对哈密瓜蔓枯病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药后10 d,22.5%啶氧菌酯SC用量为35 m L/667 m~2和45 m L/667 m~2时,对哈密瓜蔓枯病的防效分别为80.55%和84.82%,防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及其复配剂药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当前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的防效,探明不同药剂种类在小麦赤霉病重发生及轻发生地区防治效果差别,采用两地药剂小区试验同时测定13个农药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气象条件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而发病较轻的地区,参试药剂均具有较好的防效。而在气象条件适合,赤霉病重发生地区,参加试验的药剂其防效均低于70%,表现不佳。其中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均对小麦赤霉病保持较高的防效,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赤霉病防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选用亮盾(杀菌种衣剂)、高巧(杀虫种衣剂,间接防治病毒病)和凯普克(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药剂进行复配,对甜豌3号、绿宝、宝峰6号和食荚大菜豌1号等4个菜豌豆品种进行种子包衣,根据出苗率、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等,研究确定最佳药种比。结果表明,药种比为1∶0.5时,甜豌3号和绿宝出苗受抑制;药种比为1∶7.5时,出苗率、农艺性状和产量无显著变化;药种比为1∶5.0时出苗率最高,幼苗长势最好,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20.5%。因此,复配种衣剂处理豌豆种子的最佳配比是:亮盾10mL、高巧20mL和凯普克10mL混匀包衣5.0kg豌豆种子。  相似文献   

17.
连作对太子参光合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柘荣太子参规范化栽培生产基地,以柘参2号为材料,探讨连作对太子参光合生理、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导致太子参产量极显著下降(P<0.01),仅为稻参轮作的1/3,其多糖含量仅为轮作太子参的88.08%,人参皂苷Rb1为轮作太子参的44.33%;光合指标测定表明,连作太子参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极显著降低(P<0.01),叶片净光合速率(Pn)显著(P<0.05)降低;荧光动力学指标分析发现,太子参连作后叶绿素初始荧光(Fo)下降不显著,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下降(NPQ)显著;显微结构观察发现,连作太子参叶片细胞密度降低约30%,根细胞密度降低约45%,细胞排列由致密变为疏松。由此推测,连作破坏了太子参光合系统中的保护机制,使天线色素吸收的热量既不能用于光合成也不能被耗散掉,而在叶部累积引起营养器官畸形化,导致光合作用紊乱、光合速率下降,最终影响根部形态建成,其中分根数减少和根重下降成为限制太子参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出苗、农艺性状、主要病虫害防效、产量等的影响,以周麦27为试验品种进行田间试验,以每100kg种子30%噻虫嗪FS 240m L+30g/L苯醚甲环唑FS 200m L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400、600、800g/100kg)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用药量。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小麦均不产生药害、出苗安全,可显著提高出苗率,增强小麦植株素质,成熟安全。各药剂处理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病情指数(被害株率、百株蚜量)均与对照药剂处理差异不显著,但防效有所差异;除400g/100kg包衣对金针虫、纹枯病的防效低于对照药剂处理且差异显著外,其余药剂处理的防效均与对照药剂处理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CK)相比,400、600、800g/100kg包衣处理小麦增产率分别为6.71%、8.16%、9.07%,对照药剂处理的增产率为8.29%,均与CK差异显著。生产中推荐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应用于小麦生产的最佳用量为600g/100kg包衣。  相似文献   

19.
外源诱抗剂对烟草青枯病的诱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外源诱抗剂对烟草青枯病的诱抗效果,利用外源水杨酸、核黄素和草酸等诱抗物质处理烟苗,研究3 种物质处理后接种青枯病对相关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3 种诱抗物质均能提高叶片内的苯丙氨酸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却降低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3 种物质均可诱导烟草对青枯病的抗性,前期以核黄素的诱抗效果较好,平均防效达55.71%(5 天),且与水杨酸差异不显著;中期(8 天)以水杨酸防效较好,防效为42.20%,显著高于其他2种物质;后期水杨酸的诱抗效果好,平均防效达33.67%(11天)。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防治太子参叶斑病的理想药剂,分别在施秉、余庆进行了4种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太子参叶斑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清水对照处理,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微乳剂与50%嘧菌酯水分散粒处理防治效果相当,防效较好,预防效果最差的是10%氟硅唑水乳剂。在发病前开始用药,间隔10d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可有效控制太子参叶斑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