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淮麦区旱生型冬小麦品种及其选育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等单位成功选育出晋麦33号,临旱88-3,晋麦47号,临旱93-5等几个在黄淮麦区旱地区试中表现突出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已在该麦区的秦,晋,鲁,豫,冀五省旱地麦田大型面积推广,本文分析了该类型旱地新品种的特性与遗传组成,提出黄淮麦区旱生型高产冬小麦品种的育种策略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晋麦88号(品系名临抗19号)是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协作选育而成的一个多抗优质丰产旱地小麦新品种.1999-2000年配制复交组合99R162/临抗5025//晋麦47,即以高抗黄矮病、品质优良的种质材料99R162为母本,自育品系临抗5025为父本杂交,其F1代再与旱地高产品种晋麦47号杂交.F2~F5代采用系谱法分别在水地、旱地交替进行农艺性和抗旱性选择,并采用穿梭育种进行抗病性鉴定,2005年出圃.2006-2007年参加旱地品比试验,2008、2009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9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09006.  相似文献   

3.
旱地小麦品种衰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晋南麦区和黄淮麦区旱地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骨干品种 12 0 5 7、晋麦 33号、晋麦 4 7号主要性状的年度变异、丰稳性的遗传效应和品种的衰退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三个品种的丰稳性在于其变异大的成穗数和稳定的穗粒重 ;品种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抗性的丧失 ;并将品种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优势期、品种—环境适应期和衰退期 ;认为任何品种都具有时空效应。  相似文献   

4.
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晋麦63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麦 63号 (原名长 5 848) ,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用旱 83- 32 2 7做母本 ,以晋麦 2 7号做父本杂交 ,后经在水、旱地两种条件下交叉选育而成。晋麦 63号 1 994~ 1 998年参加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预试、区试和生产试验 ,1 995~ 1 996年参加全国黄淮旱地区试 ,1 999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0 0 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0 0 1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 特征特性晋麦 63号幼苗半直立 ,叶色淡绿 ,植株基部节间紧密 ,根系发达 ;株高 85~ 90 cm,株型紧凑。穗层整齐 ,穗下节较长 ,穗长 9~ 1 2 cm,穗纺锤型 ,穗粒数 3…  相似文献   

5.
临抗11号是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协作,利用抗黄矮病小麦品系Y 950443和晋麦47杂交、回交,采用穿梭育种、连续抗性鉴定的方法选育而成。该品种2001年出圃,2002~2003年参加品比试验,2002~2004年参加山西南部麦区旱地区试、生产试验和国家黄淮麦区旱地预试、区试,同时进行大面积示范繁殖,2004年8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临抗11号属冬性中熟品种,苗期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发育稳健,株型紧凑,叶片窄长,叶色深绿,主茎和分蘖发育均衡,穗层整齐,株高85 cm左右;大穗纺缍型,长芒、白颖;灌浆快,落黄好,籽粒较大、卵…  相似文献   

6.
晋麦73号,原名临抗1号,是由山西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协作,利用小麦黄矮病抗源,采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穿梭育种、异地选择、联合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抗病、耐旱、优质、高产的冬小麦新品种。1989~1992年配制组合(宛7107×2/中4∥2×丰抗13),1996年出圃,1998年通过黄淮旱地区域试验,2000年通过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区域试验。2002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 晋麦73号属冬性中熟品种。苗期半直立,发育稳健,返青早,叶片深绿色。株型紧凑,叶片较小而上举,株高90cm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颖,籽粒卵圆形、白色、角质、富有光泽。抗旱节水,抗冻耐热,经多年多点测定,抗旱指数大于1.0,抗冻级别为l~2级,对于热风具有较强的抗性。抗病性突出,经山西省植保所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新品种晋麦86号(原名汾4858)是以晋麦62号为母本、97水320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2008年6月由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有关小麦专家进行了田间考察验收.同年9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晋麦86号,审定编号为2008006。  相似文献   

8.
旱地小麦新品种——晋麦47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晋麦47号系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组1985年以12057作母本,(522×K37-20)为父本,经杂交,采用改进F2后裔育种法选育而成。1989年出圃,1990年经过新品系比较试验,1991~1995年完成国家及山西省旱地预区试,1995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晋麦47号,1998年又分别通过国家及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获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品种二等后补助和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为国家黄淮旱地、山西省旱地、陕西省旱地区试的对照品种。 1 主要特征(1)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生长繁茂稳健。(2)穗长粒多粒重高。平均…  相似文献   

9.
晋麦90号(试验名称临抗5069)是由山西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于2002年配制杂交组合"晋麦47/02L013",F2~F5代采用系谱法分别在水地、旱地交替进行农艺性和抗旱性选择,并采用穿梭育种在临汾、运城两地进行抗旱鉴定,2007年出圃的一个旱地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1004)。  相似文献   

10.
临旱1号(98-2-3)是临沂市水稻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培育出的高产、优质、多抗,适合黄淮麦茬稻区种植的旱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10054。  相似文献   

11.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晋麦9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于2004年利用超优67为母本、临旱6326为父本,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等手段选育而成的抗旱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好,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其于2014年1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4009。1生物学特性晋麦98号为冬性,早熟、抗寒、抗旱、抗干热  相似文献   

12.
陇鉴111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冬小麦研究室于2005年以从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进的冬小麦品种1R-1为母本,以兰天10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育种法,通过在旱、寒生态条件下选择及多年多点产量鉴定等手段选育而成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抗旱、抗寒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高产稳产,品质好,适应性广。其于2017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170012。  相似文献   

13.
在旱薄地、旱肥地及水浇地三种不同条件下,通过3年(1994~1996)试验,测定了抗旱性强的冬小麦品种枣92-01、昌乐5号、晋麦21和抗旱性弱的鲁麦20的抗旱性指数。结果表明,前3个品种的抗旱指数为0.63~0.83,而鲁麦20的仅为0.32;指数较高的枣92-01(0.83)和晋麦21(0.75)在旱薄地较指数低的鲁麦20产量高,在旱肥地和水浇地较指数低的昌乐5号(0.63)产量高。这证明抗旱性指数不仅能反映小麦品种(系)的抗旱性,而且可预测其在栽培条件改善时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黄淮麦区水、旱生态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黄淮麦区水、旱两大生态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选用目前该麦区推广的12个水地品种和6个旱地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其籽粒灌浆进程进行拟合,分析灌浆参数的变异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淮麦区的水、旱两大生态类型小麦在灌浆参数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水地品种的平均灌浆时间比旱地品种长2.2 d,不同阶段的灌浆时间也相对较长,但不同阶段的灌浆速率均小于旱地品种.旱地品种的千粒重比水地品种高出2.07 g,而两大类型品种粒重受灌浆速率的影响大于灌浆时间的影响.在灌浆参数中,R(平均灌浆速率)、R_3(缓增期灌浆速率)、R_(max)(最大灌浆速率) 、T_(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与水地品种粒重显著相关,而R、R_2(快增期灌浆速率)、T_2(快增期时间)与旱地品种粒重显著相关.因此,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籽粒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及其出现的时间可作为水地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旱地育种者在注重平均灌浆速率的同时增加快增期的灌浆速率和时间,可保证籽粒干物质迅速积累,从而躲过后期干旱、干热风等危害,保证小麦粒重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15.
《北方水稻》2021,51(2)
中粳稻新品种临稻22号系临沂市农业科学院以临稻6号/镇稻88//临稻10号复合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优良农艺性状。多年山东省水稻联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适合在鲁北沿黄稻区作春稻、在鲁南及鲁东南稻区作麦茬稻大面积推广应用,也适合在黄淮同类生态稻区引种登记示范推广种植。总结介绍了临稻22号在整地插秧、水肥管理、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选育黄淮麦区的抗赤霉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对495份普通小麦和长穗偃麦草(十倍体)杂交后代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发现兰小偃麦6号、兰小偃麦15号2个与苏麦3号抗性相当的抗赤霉病材料及一批赤霉病抗性中抗以上的种质及新品系,表明利用普通小麦和多年生长穗偃麦草杂交可以选育抗赤霉病且适应黄淮麦区种植的中早熟小麦品种(系),采用此法选育出天民363、天民369等对赤霉病中抗或中感品种(系)进入黄淮麦区国家或省级试验。分析了黄淮麦区近16年四月份的气象条件,结果发现可以通过选育早抽穗避病品种(系)的途径减轻甚至避免赤霉病的危害。培育出天民198早抽穗避病品种(系),已累计推广约2.67×106 hm2,其早熟避病、抗倒春寒、稳产高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在黄淮麦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AMMI模型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现象普遍存在,AMMI模型作为一种分析G×E互作关系的方法,可非常有效的补充现有区域试验分析方法的不足。AMMI模型中双标图和特殊互作效应值Dge的引人,为直观地、定量地估计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及品种对试点的特殊适应性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时2001~2002年度黄淮旱地小麦区试结果进行分析,三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共解释了82.56%的互作平方和,品种洛旱2号和晋麦47属高产穗产型品种,天95-3产量校高但穗产性差,济旱6001、Q92-3074穗产性好但产量轻低,临旱619、小山211产量低而不穗;从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可看出高产类型品种中,洛旱2号除天水、黄骅、绛县试点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天95-3则仅对天水、长武、成县试点有特殊适应性,长6154对铜川、鹤壁、绛县、洛阳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中筋高产小麦新品种临Y7287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Y7287具有中筋、高产、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倒伏、适应性广、产量结构良好等特点,是适应山西南部麦区及黄淮麦区中水地种植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给高效运用美国小麦品种资源提供参考依据,采用68对SSR引物对引自美国的44份冬小麦品种和我国黄淮麦区的44份冬小麦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美国品种中共检出522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7.676个等位变异;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50~0.937,平均为0.625;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3。在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共检测出313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4.603个等位变异;各位点PIC值变幅为0.094~0.877,平均为0.564;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1。表明美国冬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我国黄淮地区冬小麦品种。美国小麦品种A、B、D基因组的平均PIC值的大小顺序为B(0.683)D(0.678)A(0.541),黄淮麦区小麦A、B、D基因组的平均PIC值的大小顺序也为B(0.630)D(0.546)A(0.525),美国品种与黄淮麦区品种B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均显著高于A基因组和D基因组。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0.72处可将88个小麦品种聚为8类,且70%以上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地域来源吻合,表明SSR分析结果能很好地将国外品种与国内品种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0.
陇紫麦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针对甘肃省旱地冬小麦生产对品种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要求较高的特点,于2001年以漯珍1号为母本、陇鉴127为父本配制组合,用陇鉴127为父本连续回交两代后,通过系谱法和异地抗病性鉴定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审麦2014012)。1特征特性该品种强冬性,中熟,生育期275 d,比亲本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