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滇南苏铁(Cycas diannanensis)是云南特有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通过样方法对滇南苏铁种群及其所在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其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与森林郁闭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中林下植物主要伴生种与其群落物种的组成极具相关性,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整体为0.6以下的次生林是滇南苏铁生长的主要生境,共分布有61科127属196种维管束植物,滇南苏铁种群密度为0.23/m2;受不同森林郁闭度以及种间关系影响,滇南苏铁种群在Ⅰ~Ⅵ龄级整体表现出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其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II型;滇南苏铁种群呈聚集分布,各指标中k值随着森林郁闭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说明其种群密度受森林郁闭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卵叶樟(Cinnamomum rigidissimum H. T. Chang)是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 Trew)植物,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根据以往调查,卵叶樟在海南尖峰岭的数量较少,一般生长在海拔6001 000 m的热带山地雨林中,这与森林商业性采伐和盗伐等人为干扰活动导致森林环境变迁有关[2-3].种群是群落构成的基本单位,种群结构不仅对群落结构有直接影响,而且能客观地体现群落的发展趋势[4].研究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可为研究森林群落演替趋势、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理论,其数量分析指数还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等提供可靠依据[5].本文通过探讨卵叶樟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的数量特征,为探讨其濒危机制及合理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种群的分布特点,设置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点格局分析(Ripley's K-Function)方法对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处在不同发育阶段,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4.
生态稳定性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评估指标。红松人工栽植在辽宁东部得到广泛推广,研究人工红松种群动态是认识辽宁东部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分析间伐强度对红松人工林的种群动态的影响对认识局部地区的生态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人工红松种群的5块强度间伐区,经过连续20年固定样地的观测数据分析得出:强度间伐后的红松人工种群生长规律大致为a_(81)a_(66)a_(71)a_(44)a_(38);在密度1670时为下凹生长趋势;郁闭度对人工红松种群生长有促进作用,林下没有发现更新幼苗,说明强度间伐后红松人工林生态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在5个典型自然种群Mylliem(种群1)、Upper Shillong(种群2)、Shillong Peak(种群3)、Laitkor(种群4)和Nongpiyur(种群5)中,详细研究了冬青树(Ilex khasiana)种群结构和再生生态学,旨在探究种群结构和再生能力的影响因素.在全光照(100%),中等光照(50%)和低光照(30%)三种光强度条件下,实验观察表明:在中等和低光照条件下的种苗成活率和生长状态好于在高光照条件下的种苗成活率和生长状态.成年树种群(≥5cm dbh)的密度直径分布揭示了一种再生种群的典型特征.对植被的破坏和人类其他干扰导致森林树冠疏开使光照增强,造成自然种群(L khasiana)幼苗的高死亡率.本研究结果对制定适当的物种保护措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天童山常绿阔叶林米槠、栲树和苦槠的林缘与林内种群的种子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米槠林缘种群的种子长度、宽度、长宽比和质量都显著大于林中种群(P<0.001);栲树林缘种群的种子长度、宽度、长宽比和质量也显著大于林中种群(P<0.001);苦槠林缘种群的种子长度、宽度和质量显著大于林中种群,但长宽比无显著差异(P=0.924)。总体来说,森林的边缘效应是导致林缘种群种子性状优于林内种群的主要生态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1 hm2的固定样地数据,对粤北南雄小流坑—青嶂山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及优势植物种群的年龄、高度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探讨森林群落的稳定性与演替进程.结果表明,样地中出现胸径≥1.0 cm的植物38科58属74种,个体总数1621株,建群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重要值分别为16.56和12.00;优势种为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群落优势科为山茶科、壳斗科、樟科、茜草科;群落整体上处于稳定阶段,其中木荷和青冈为稳定至早衰种群,红锥和赤皮青冈为基本稳定种群,华润楠为稳定种群,黄樟为衰老种群;各植物种群高度结构各具特色,其中木荷、华润楠和青冈对整个群落的高度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植物的生态反应往往与其分子水平的适应和调节密切相关.在介绍分子生态学的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分子生态学在森林植物生态学中的应用,即森林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森林植物种群生态适应和进化、森林植物种群抗逆性、森林植物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展望了分子生态学在森林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长沙市主城区556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城市森林生态学、景观美学原理为基础,分类型对城市森林空间布局、种群结构、树种构成、径阶分布等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森林类型在森林结构上都存在树龄较小,所用树种单调等特点,种群和群落结构配置不舍理。针对长沙市城市森林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森林结构的特点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对长沙市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植物群落的竞争密度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立 《林业研究》2002,13(1):48-50
植物种群的竞争密度效应在森林经营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长期以来的研究内容。对在无自然稀疏和有自然稀疏状况下有关植物群落的竞争密度效应的两个倒数方程的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这为分析森林种群的动态和评价森林经营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参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云冷杉红松林(Spruce-fir-Korean pine forest)为研究对象,探究林隙干扰后优势种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和联结系数AC两种方法对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红松Pinus koraiensis在空间尺度为0~1.9 m时呈现随机分布,在≥1.9 m时为聚集分布。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在所有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紫椴Tilia amurensis在尺度为0~35 m时呈现聚集分布,在>35 m时为随机分布。2)红松与臭冷杉在所有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多为离散分布,红松与其他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无关。臭冷杉与白桦、紫椴在空间格局上主要为聚集分布,种间关联性为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强烈的竞争关系。臭冷杉与红皮云杉在小尺度表现为离散分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种间关联性为不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其间的依赖性不强。白桦、红皮云杉和紫椴3种优势种群之间的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红皮云杉与白桦、紫椴与红皮云杉之间的种间关联性为显著负相关,白桦与紫椴之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2个树种中优势度较高的树种的胸径决定了其空间格局的聚集程度以及种间关联性的显著程度,即平均胸径大的树种与其他树种表现为空间上离散,平均胸径小的树种之间表现为空间上聚集。  相似文献   

12.
海南中部山区什运乡小斑块分布次生林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DCA排序和TWINSPAN分类方法,将海南中部山区什运乡区域内分布的小斑块次生林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毛叶青冈+香合欢+毛柿群系(Form.Cyclobalanopsis kerrii+Albiza odoratissima+Diospyros strigosa)、枫香+岭南山竹子+黄椿木姜群系(Form.Liquidambar formosana+Garcinia oblongifolia+Litsea variabilis)、黄牛木+九节+青梅群系(Form.Cratoxylumcochinchinense+Psychotria rubra+Vatica mangachapoi)、鸭脚木+木荷+短穗探柯群系(Form.Schefflera octophylla+Schimasaperba+Lithocarpus fenestratus)、长圆叶新木姜+南岛青冈群系(Form.Neolitsea oblongifolia+Cyclobalanopsis insularis)、黧蒴栲单优群系(Form.Castanopsis fissa)、黄叶树+皂帽花+美叶菜豆树群系(Form.Xanthophyllum hainanense+Dasymaschalontrichophorum+Radermachera frondosa)。DCA排序第1轴反映了群系自南向北的空间分布情况和温度变化梯度,第2轴上呈现的环境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北京雾灵山保护区蒙椴林空间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蒙椴林样地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该群落的树种组成、优势种群及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蒙椴林中乔木层共有9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蒙椴种群的株数比例和断面积占有明显优势。2)蒙椴林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密切,在研究尺度范围内,蒙椴种群和山杨种群均呈显著性聚集分布,白桦种群呈随机分布。优势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以负关联为主,种间竞争激烈。3)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随尺度的变化明显,大树在整个空间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中树和幼树在中小尺度上(r<24m)呈显著性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不同发育阶段种群之间空间关联性以负关联为主,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时,大树和中树、幼树的空间关联性减弱,而中树和幼树的负关联增强。  相似文献   

14.
以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2种生境下榆树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不同生长阶段榆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丘间低地种群整体在<10m的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幼树和中龄树在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而成熟树呈现聚集分布;各发育阶段间的空间关联主要表现在小尺度上,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空间关联性微弱;固定沙丘榆树种群均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种群呈现随机分布趋势;中龄树和成熟树间在小尺度上呈正关联,各个发育阶段间在大尺度上空间关联性很小。  相似文献   

15.
云龙天池云南松自然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从空间格局角度深入认识云南松林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基于云南省云龙县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样地调查数据,基于云南松的种群径级结构,采用Ripley’s L函数点格局方法,对云南松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云南松自然种群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完整,分布呈倒"J"型;云南松自然种群整体上在0 40 m的空间尺度上呈"聚集-随机"的分布格局;云南松自然种群个体在幼树和小树阶段,在较大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转变为随机分布,而在中树阶段完全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递增,大树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个体间空间关联在所有尺度上基本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云南松自然种群结构属增长型种群;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动态特性;云南松种群各生长阶段间正向的关系,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的生长规律和种群动态,促进其在城市林业和景观生态方面的应用和推广,研究通过对典型样地内黄牛木种群生长因子的测定,运用SPSS、ArcGIS 等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构建种群树高、冠幅、数量与胸径的相互关系函数模型,绘制种群生长变化三维模拟图,直观地呈现种群的生长规律和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茶山和白云山样地的黄牛木生长呈现“金字塔型”,为增长型种群,石花山样地黄牛木生长呈现“纺锤型”,为稳定型种群;茶山样地生境比较稳定,白云山样地生境相对稳定,石花山样地生长压力大干扰黄牛木生长;树高(y1)、冠幅(y2)与胸径(x)的最佳拟合模型为幂函数,数量(y3)与胸径(x)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函数;现阶段,各样地黄牛木还处于生长期,未来,黄牛木个体数量将随时间推移逐渐向中老径阶集中,老龄个体增多,幼龄个体减少,因此要加强对黄牛木生长动态的监测和管理,适时地采取合理的护林抚育措施,从而促进黄牛木天然林的演替与更新。  相似文献   

17.
The canopy of subtropical natural forests usually consists of several co-dominant populations(CDPs),whic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forest structure,formation of the forest environment,and ecological function.However,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changes in spatial patterns in CDPs during natural succession.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Quercus variabilis Blume,and Pinus yunnanensis var.tenuifolia W.C.Cheng Y.W.Law are canopy species that form CDPs in zonal forests along the Nanpan River in southwest China.We used the g(r) function and its bivariate distribution model,g_(12)(r),which is based on distances between pairs of points,to explore the dynamics of the three CDP species with respect to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spatial correlations in two secondary forests(one 30-year-old forest [30-YF] and one 57-year-old forest [57-YF]).The following key results were obtained:(1) there was a clumped pattern in the 30-YF,but the intensity of aggregation varied among populations and life stages.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gradually shifted to become random with longer succes sion time(i.e.,30-YF vs.57-YF),expansion of the observation scale(r=0-20 m),and at later life stages.(2) Aside from the mid-sized C.glauca trees and large P.yunnanensis trees,the trees repulsed each other at certain scales(r=0-2,5-6,11-12,14-16 m) in the 30-YF.Almost all of the life stages in the CDPs were independently correlated.This independent correlation was exacerbated by a longer succession time.(3) An increase in life stages and longer succession also promoted independent changes in intraspecific correlations.(4) Intraspecific correlations were stronger than 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reducing exclusive competition is essential to coexistence in CDPs.Inter-and intra-specific repulsion may occur at the same time,but intraspecific repulsion w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random distributions and independent correla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有利于阐明群落空间格局形成和物种共存机制,对植被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为探究荒漠河岸林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关联性,2017年在塔里木河干流源头荒漠河岸林内设置1 hm2典型样地,应用点格局分析法(Ripley的K函数、L函数)对灰胡杨、柽柳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塔里木荒漠河岸林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仅有9科11属11种,灰胡杨种群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柽柳呈倒金字塔型,两者均为衰退型种群。2)灰胡杨与柽柳种群有极强的尺度依赖性,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随生长发育进程与空间尺度增大,聚集强度减弱,逐渐趋于随机分布。3)灰胡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负关联性随径级增大,种内竞争逐渐增强。研究尺度内灰胡杨幼树、小树、中树与柽柳幼苗,柽柳成株与灰胡杨幼苗空间上呈相互排斥,影响群落更新与发展。4)灰胡杨死树与其幼龄、大龄个体及柽柳成株在空间上呈相互排斥,而与柽柳幼苗互不干扰。高盐生境与激烈的种间、种内竞争不利于荒漠河岸物种生长发育、更新及群落稳定。【结论】荒漠河岸林灰胡杨与柽柳种群空间格局受个体径级与空间尺度影响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生长发育进程与空间尺度增大而趋于随机分布。空间关联性为负关联,且个体差异越大负关联性越强。分析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得知,物种竞争、环境筛选是荒漠河岸林群落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空间调查数据的增多和有重复的空间格局试验设计的需要,重复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不断得到研究和应用。采用有重复的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营林模式下毛竹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株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I类经营模式下形成的毛竹种群空间格局呈现随机分布,II类和III类经营模式分别在1.6-2.2 m和0.4-2.6 m尺度上达到了均匀分布的显著水平,表现为随着经营干扰强度的增大,毛竹种群在小尺度(〈3 m)上趋向于均匀分布;在较大尺度(〉4 m)上,3种营林模式毛竹种群空间格局均表现为随机分布;母株与新分株的空间关联性在3种营林模式下较为一致的表现出小尺度上的正关联,并在III类经营模式下,0.6 m、0.8 m和2.2 m尺度上达到了正关联的显著水平,而在较大尺度上,3种营林模式母株与新分株空间格局均表现为无明显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红锥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洪伟  柳江  吴承祯 《林业科学》2001,37(Z1):6-10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刀石山红锥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C、Lδ、M*、M*/X、GA5种聚焦度指标及Iwao M*-X回归测定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结果表明红锥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和下降两种类型;聚焦度指标测定结果一致表明红锥种群的空间分布为随机型IwaoM*-X回归分析表明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红锥个体;在种群成长过程中,分布格局从聚集型向随机型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