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对玉米连作与轮作制度下,不同时期及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定位采样测定,研究比较不同种植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和空间立体分布,揭示土壤含水率与种植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轮作区较连作区土壤含水率在玉米播种-拔节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20 cm及0~40 cm分别增加2~4.2 mm和2.6~6.7mm;各处理土壤含水率时间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幅不同,均在拔节前及收获前最低,在土壤结冻前最高。  相似文献   

2.
玉米宽窄行播种(20 cm × 90 cm)与常规播种(40 cm × 70 cm)相比,在播种穴数不变的前提下,更能满足玉米对光照的需求、提高了玉米的成苗数,增加了玉米的收获穗数,最终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实践证明玉米宽窄行播种较常规播种增产55 kg/666.7m2,增产率5.6%,均增效115元/666.7m2...  相似文献   

3.
西瓜一花生一玉米一白菜“四种四收”种植模式在唐山市推广面积30余万亩。西瓜(京欣二号)于3月上旬温室育苗,4月初采用地膜加小拱棚的方法移栽,6月下旬收获;花生(3233)随移栽西瓜,播种在距西瓜20cm处,8月中旬收获;玉米(京玉十一)于5月中上旬在西瓜行间撮播玉米,穴距30cm,每穴3~5棵,9月上旬收获;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研究玉米耐密品种在同一穴距下采用不同减穴增株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减穴增株模式在甘肃半干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控制在60 000~90 000粒/hm2,除播种穴距30 cm时3粒播种因密度过大(181 830粒/hm2)而较单粒播种减产8.4%外,同穴多粒播种穴距30~90 cm均较单粒播种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5.
春玉米,4月上旬露地直播,7月中下旬收获;夏白菜,6月初播种在玉米大行间,7月中下旬收获;青蒜,7月底~8月初在玉米和白菜清茬后播种,11月开始上市。春玉米套种夏白菜复种青蒜模式,一般亩产甜玉米鲜穗900kg,夏白菜2500kg,青蒜3500kg,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工刨埯、扎埯板法、滚动播种器、手提式播种器播深3 cm、4 cm、5 cm、1~6 cm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手提式播种器播深4 cm和3 cm的效果最好,玉米苗期保苗率高,整齐度好,玉米产量可比常规播种方法增加6.78%~10.78%,产值可比常规播种方法增加1 235~1 699.44元/hm~2。  相似文献   

7.
介绍玉米110 cm大垄机械播种覆膜轻简栽培技术,包括选地、灭茬、起垄、选择品种、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新平县杨威镇烟后玉米栽培技术,包括选种、种子处理、播种、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方面内容,以指导烟后玉米栽培。  相似文献   

9.
玉米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整地、选种、施肥、播种、管理、收获六个环节,对玉米大田生产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指导玉米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 麦田套种、插播、移栽及复播玉米都是开发吨粮田的重要模式,现将其种植方式及管理技术分述如下。 1 麦田套种玉米复播谷子这种形式最容易获得吨粮,但必须在冬前小麦播种时留出玉米套种带,宜采用2.4m一带,大小畦配合,大畦宽1.6m,小畦宽80cm,9月下旬在大畦内播种6行小麦,次年5月上中旬在小畦内播种2行玉米,株距40cm留双株,亩留苗2800多株,玉米要选用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两晚",简单讲就是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期晚播. 1 "两晚"技术的优点 这项栽培技术具有四大好处:一是简单易学,容易掌握,不需要增加投资和用工,只需把玉米收获时间和小麦播种时间向后适当推迟几天即可;二是可以提高玉米籽粒的品质和商品性,增加玉米产量,玉米推迟到完熟期收获,晚收7~10d,亩产可增加35~50kg;三是有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提高抗寒性和抗逆性,建成合理的小麦高产群体结构,有利于小麦高产;四是可达到节水节支,在足墒播种的前提下,小麦可免浇一次冻水,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2.
“玉米—马铃薯—油菜”一膜多用节本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马铃薯-油菜"一膜多用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是对传统玉米地膜全覆盖栽培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该技术改传统的玉米膜内播种(或移栽)为地膜两侧播种(或移栽),在玉米收获前后直接在玉米行间的旧膜上打洞施肥,播种马铃薯.  相似文献   

13.
采用裂区设计方法,比较了两熟不足区下茬青贮玉米三种不同种植方式的生产力.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和高油4515采用鲜食玉米收获前7d在2株鲜食玉米之间的垄台上播种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分别达到11.75 t/hm2和10.84 t/hm2,较对照分别降低1.6%和7.2%;其秸秆干物质含量分别达到23.90%和27.03%,较对照提高13.2%和10.1%;其籽粒干物质含量分别达到39.04%和22.61%,而对照没有籽粒产量.两熟不足区下茬青贮玉米采用鲜食玉米收获前7d在2株鲜食玉米之间的垄台上播种技术,可以实现抢农时、提高营养品质的效果,但应用该项技术一定要注意提高播种质量,确保群体密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明干旱地区玉米抗旱播种的有效方法,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探墒播种条件下,2~7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了4.3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旋耕较免耕探墒提高了地温,但免耕探墒条件下0~20cm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少耕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555.38kg/hm2,免耕探墒播种的产量为6591.82kg/hm2,较旋耕降低553.36kg/hm2,减产效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免耕探墒播种是旱地农业生产中有效的抗旱播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总结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包括播种前准备、播种、覆膜、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通过开展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作业质量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的小麦旋耕精少量播种、小麦免耕播种作业质量对比试验,验证玉米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在安徽省的适应性,为推广先进农机化技术提供试验支撑。结果表明,模式二(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桦甸市推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掌握好如下方法,分别为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应用范围;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使用种植模式;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种植方式;推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更好的实施技术要点,实施各项技术内容,即机械化收获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施肥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机械化除草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机械化深松技术。为桦甸市玉米可持续生产,达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河南省夏玉米最适宜收获期,进一步探索玉米增产潜力,为"双晚"(玉米晚收、小麦晚播)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省农技人员进行了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最佳收获时期应在比常规收获期晚10天,此时收获的玉米产量较高,又不影响小麦的播种。  相似文献   

19.
一、整地保墒 鉴于土壤含水量低,整地是保证一次播种出全苗的基础。准备播种玉米的原垄地块要早灭茬,并秋深耕,要在前茬农作物收获后进行,深耕同时结合秸秆还田,一般施农家肥60~75t/hm2,尽量多施,以利于抗旱。耕深20~30cm可以促进土壤熟化,积蓄雨雪,沉实土壤。前茬腾地晚,来不及深耕,应尽早春耕,随耕随耙,防止跑墒,耕深以10~13cm为宜。  相似文献   

20.
在玉米周公之生产的过程中,传统的培育手段与技术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产生制约作用,因此促进玉米种植模式的改变,建立完善的种植体系是刻不容缓的.文章通过对我国玉米种植现状进行分析,从播种对收获的影响、植物特性对收获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玉米生产中的农机农艺技术相互影响发展进行概述,接着从玉米种植与机械化收获的适应性调整、收获方式的选择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描述,最后从政府引导、农机农艺统筹、机械化标准生产的研究与指导三个方面对促进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提出使用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