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太平 《茶叶》2001,27(2):59-59
湖南省安化县烟溪镇天星村54岁的农民夏求喜,潜心开发名优茶,带动天星村人民走上以茶致富的发展道路,为创造培植茶叶的品牌付出艰辛的劳动,今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天星村是个海拔500多米的山村。夏求喜在茶叶生产中摸爬滚打38年,是党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使他成为全镇的产茶专业户;1987年,5亩茶园产茶850千克,创产值4800余元。随后因市场因素,产销陷入低谷,但他认真总结经验,仍苦苦追求他的茶叶事业。 夏求喜是个半文盲的农民,开发创制名优茶谈何容易。但他深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于是,他一边加工传统红茶,一边开始试制绿茶,以维持茶园的正常生产。1991年春开始,他边学,边试制毛尖茶,曾3次到长沙请教专家指点,就这样既学文化,又学技术,最后终于成功试制出“优质毛尖茶”,并得到专家的肯定。 天高不为高,人心才是高。有的名茶数百元一公斤,为什么?他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1993年冬,他去江西、浙江、湖北、上海等省市,在大中商场和茶馆买了样茶,几经比较发现名优绿茶都是散条状,他思考着试制新型茶品种。1994年,他做了1000多次试验,连续试制出园珠形、竹笋状、硬币状、散条状、方形、银针形等11个品种新茶。并将园珠形命名“玉龙珠”推向市场。由于外形美观,质量过硬,倍受消费者青睐,各地经销商和消费者纷纷前来购茶,销售价卖到每公斤340元,此后两年,他以生产玉龙珠茶为主,同时对竹笋状和硬币状茶继续进行技术攻关。为保护科研成果,防止他人仿制,把市场前景看了的硬币茶更名为“银币茶”,并申报了国家专利。 夏求喜从1996年开始生产银币茶,到注册“求喜牌”商标,设计雅致大方的精美包装盒,产品打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1996年湖南省第三届“湘茶杯”名优茶评比中,银币茶、玉龙珠茶分获金银杯奖。 夏求喜富了。天星村的村民们也从夏求喜的成功实践中找到发展方向。村里曾经荒芜了茶园全都加强了管理,村里有22户茶农陆续走上茶叶生产致富的道路。1999年,天星村茶叶产值45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0年前的300多元上升到2100元。2000年,预计该村茶叶产值可达50万元。  相似文献   

2.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陆德彪  胡迪钧 《茶叶》2012,38(4):260-261,264
1“十八大”代表——安吉“白茶仙子”宋昌美带动一方共同致富 安吉白茶正风行中国,安吉县又出了位党的十八大代表,这就是被人们誉为“白茶仙子”的宋昌美。宋昌美,现任安吉县溪龙乡女子茶叶合作社社长、党支部书记,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三八红旗手、  相似文献   

4.
良茗  翁蔚 《中国茶叶》2000,(1):10-11
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于世的龙井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神奇的传说,其中有关“龙井”和“十八棵御茶”的传说可以反映龙井茶的历史由来。 传说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各地神仙应邀赴会,神童仙女,吹奏弹唱,奉茶献果,往返不绝。正当地仙捧着茶盘送茶时,忽听善财童子嚷道:“地仙嫂得了重病,在床上翻滚乱叫,快快去!”一不留神,茶盘一歪,一只茶杯骨碌碌地翻落到尘世间去了。地仙惊得魂出窍,脸煞白,三步并着两步地往宫里走。这时,吕洞宾一算,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忙接过地仙的茶盘,把仅有…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便叫:‘茶博士,将两杯茶来!’没多时,茶到。”这里的“茶博士”.是称茶楼、茶馆内沏茶和跑堂的堂倌(茶铺中招呼接待茶客和专司泡茶续水的人)。“茶博士”始见于唐朝封演的《封氏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分茶     
宋代北苑“斗茶”风习盛行朝野的同时,在民间还流行一种“分茶”的游艺,在当时又称为“茶百戏”,这是一种怎样的茶俗呢?南宋诗人曾提举福建路(署在建州)常平茶事的陆游在《临安春雨初并》一诗中写道:“矮纸斜行困作草,晴富细乳戏分条。”这“分茶”不是寻常的品茗,也不同于斗条,而是一种独特的烹茶游艺。放翁在诗中把“戏分茶厂与“闲作草”并提的。可见这“分茶”绝非一般的玩耍。宋词人向子湮有《洗溪沙》一首,诗是赠赵能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着棋、书法、分茶、弹琴。词人把分茶与琴棋书画等艺并列,说明此游艺亦为…  相似文献   

7.
胡付照 《中国茶叶》2010,32(7):46-47
依茶择壶,为一款茶找一把好壶来泡,是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需要在泡茶的过程中比较分析,“以壶适茶,以茶养壶”相得益彰,找到壶与茶的最佳配合。笔者的经验是,砂壶经过一番保养之后,用几类茶试壶,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此壶泡哪种茶,而后一直不变,做到“专壶专用”。在为壶选茶和为茶选壶的过程中,你能够体味到“用心吃茶”的妙处。  相似文献   

8.
《茶叶》2009,35(1):54-54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和茶文化的发源之地。茶及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茶益健康,茶冶情操,茶促沟通,茶建和谐。我们倡导“茶为国饮”,倡导国人“饮茶、知茶、爱茶”。  相似文献   

9.
青田御茶     
夏志敏 《中国茶叶》2002,24(1):41-41
青田御茶产于著名侨乡——浙江省青田县,曾为历史名茶,1998年由青田农业局重新开发并获得成功。该茶分别于1998、1999、2001年,在丽水地区第十八届,浙江省第十三、十四届名茶评比中获一类名茶称号。1999年11月,青田县农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该茶的种苗、种植、采制、包装及商标的统一标准,并申请注册了“太鹤”商标。 1.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举行茶文化活动,泡茶、饮茶演示,有称“茶艺”、“茶礼”、“条仪”,当然也有沿用传统名词叫“茶道”的。近读名家谈“茶道”的文章,说“茶道是日语词汇”。这话不准确,似乎今日国人用“茶道”一词成了外来语了。其实“茶道”一词是地道“国产品”。“茶道”一词始见于唐代陆羽的好友释皎然《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句:“孰知茶道全尔其,唯有丹丘得如此”。还有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道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熏者,又因鸿…  相似文献   

11.
对追溯杭茶源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根生 《茶叶》2005,31(3):148-149
对跨湖桥出土的一颗尚未定论的炭化种子和一件小陶器,被追溯杭茶源的作者认定为距今8000年前的茶和茶釜,提出质疑;并对由这一“茶子”和“茶釜”,推衍出杭州湾地区是茶树起源中心的论断,提出了异言。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进程中,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的“竹筒茶”、“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竹简茶”、“喃咪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喃咪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简茶”等等饮茶习俗。这些饮茶习俗的形成,与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家斌 《茶叶》2001,27(2):12-13
绍兴县是我国重点产茶县。绍兴茶业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其种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古越人称为“大茗”。唐代,陆羽《茶经》就有“浙东以越州上”的文字记载。宋代,会稽山日铸(日注)茶已“名扬天下”,与城内卧龙山的“瑞龙茶”相提并论。北宋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浙东、浙西),两浙之品,日铸第一。”日铸在绍兴县平水镇镜内,有日铸岭,是日铸茶的原产区。 陆游,爱国诗人,山阴人(今绍兴县)。在他的诗集中有一百多首诗提到“茶事”,例如《安国院*试日铸茶》诗中:  相似文献   

14.
成语“三茶六礼”语见清·李渔《蜃中楼·姻阻》:“他又不曾有三茶六礼,行到我家来。”成语大意是说,经过“三茶”和“六礼”的习俗结婚的。指古代婚姻各种仪式的总称。比喻明媒正娶。古代我国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三茶”包括:一茶为“订婚择日敬甜茶”。甜茶一般是用茶叶沏泡的茶水,加上冰糖或金桔等冲泡而成。凡是男方首次到女方提亲时,男家要备礼前往,女家将礼品置于神明灵案前。当男家客人入座后,女儿要捧甜茶上厅,按辈份、年龄高低、先男后女依次敬甜茶。客人则赠予“红包”,谓“压茶杯”。这一…  相似文献   

15.
在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了二十六年,听茶、说茶。品茶相对比一般人会多些,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出口也略知一二。然而,对茶有一份眷恋与思考,倒是近几年主管商标工作、参与品牌开发后产生的。 我国茶叶出口的知名商标不少,有北京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中茶”牌,“新芽”牌,“向阳花” 牌:有浙江的“骆驼” 牌,“狮峰”牌:上海的“天坛牌”:福建的“瑞龙”牌,“蝴蝶” 牌;湖南的“猴王” 牌;还有广东的“金帆牌”,“宝鼎牌”,等等。这些商标,名字动听,图案好看,对其寻根探踪,不少都连着一条根──中国是茶的故乡。小小商…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中国茶界一位备受尊敬和推崇的老人,人们总习惯用“泰斗”、“楷模”、“当代茶圣”等诸多美誉之词称颂他…… 他生性淡泊明志,却身体力行,一生以民为本,以茶报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国茶界产、学、研诸领域均大有建树,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7.
一现在一些茶事、茶文化活动,常有“茶人”、“爱茶人”的称谓,有自称有他称。此两名词由来已久,溯本追源都出于唐代。“茶人”名词是陆羽所创,他在《茶经·二之具》说“”(即茶篮)时有“茶人负以采茶也”句,就是说陆羽称茶叶生产者为“茶人”。而“爱茶人”名词是白居易所创,他作《山泉煎茶有怀》诗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氏一生为官、丰产诗人,他创造“爱茶人”一词是在以名泉烹饮佳茗时引发的。白氏爱茶是他官务之余的生活享受,即业余爱好。两名词的对象是有区别的。二“茶人”、“爱茶人…  相似文献   

18.
随心所欲的茶文化"考古"和"论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游修龄 《茶叶》2005,31(3):145-147
“根深流长的杭州茶文化之开发畅想”一文中,作者根据浙江省肖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颗炭化植物种子及一件残破陶釜内的植物茎叶残块,未举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论证,即断定前者是栽培茶子,后者是烹茶的茶釜,从而得出杭州湾地区在距今八千年前即已知种茶和饮茶的结论。为了把史前的考古“发现”同有史以后茶文化衔接起来.作者又从历史语言和文字的角度,指出占越语茶的音作“zo”.“zo”又和“杂”字相通,”杭为越人”等论点,把杭州茶文化之根深流长串通起来,成为作者持有的茶文化畅想新观点。本文指出茶子和茶釜的“考古”根本不能成立,所谓古越语是吴方言的张冠李戴等,因全文差错较多,本文只是重点加以驳正。  相似文献   

19.
赵大川 《中国茶叶》2002,24(3):18-21
作为知青,种植茶树、炒制茶叶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改革开放后,多年从事茶园的喷灌工作;退休前还兼任过拥有6000亩茶园的杭州茶叶试验场场长,与茶可谓有缘。作为杭州人,多少为茶神陆羽在杭州余杭双溪著茶经,名垂千古;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品尝过十八棵……  相似文献   

20.
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的泡茶,“饮” 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 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 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 的精神,以茶代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