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和旱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农业考古》1991,(1):142-152
一、前言1976年在杭州湾南岸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炭化稻谷、稻茎、稻叶等的发现,引起了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的关心。1981年相继创刊的《农业考古》和《农史研究》,对稻作问题的研究。做了大幅度地推进工作。《农业考古》登载了严文明先生“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史研究》登载了杨式挺先生“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和李润权先生的“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等代表性论文。《农业考古》还登载了关于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2.
彭长林 《农业考古》2005,(1):144-148
岭南是稻作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特别是壮族的稻作文化,内涵丰富,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各种独特的节日和隆重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等都与之有关,“那文化”和“那文化圈”的提出就是体现壮族稻作文化的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传统。因此,有关壮族稻作的问题自然成为各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覃乃昌先生所著的《壮族稻作农业史》和李富强先生所著的《“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是研究壮族稻作发展的两部较有影响的专著。而岭南稻作起源的探索则是壮族稻作文化最基本的立足点,对此课题的研究似乎早已尘埃落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岭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然而,笔者对这一结论有不同看法,现试论之。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利 《农业考古》2005,(1):33-41,4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曹柯平先生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存再研究及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新认识》一文(刊《东南文化》1998年3期)中提出了一种稻作农业起源的新假说。认为距今8000-9000年左右,淮河南岸(如河南舞阳贾湖)古代居民,率先发明早期稻作农业;不久,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稻作农业迅速在原始农艺基础较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扩散,如湖南澧县彭头山、八十土当。这种全新的理论假说,很快便在学术界有所反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经济史》1998年6期予以转载。然而,拜读该文后觉得:文中有些提法欠妥,结论更是值得商榷。彭头山稻作农业决非贾湖传…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的古代农业与稻作文化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献以及海州地区的地方史志中 ,关于连云港的古代农作有些重要的载述 ,指称云台山沿海地区的稻作年有两熟 ;类有三种。且品质优良 ,曾经作为给皇家的贡品。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后 ,田野工作中的大量发现又涉及这一地区农作尤其是稻作的起源。我们从 1979年开始搜集地方农史资料 ,并就稻作起源问题与被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的南亚、云南等地相比勘 ,于 1983年在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编的《农业考古》上提出中国大陆沿海山地是稻作起源地 ,而云台山的诸项特征及考古遗存最为引人注目。在 1985年又应邀在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墟…  相似文献   

6.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7.
主编部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主编及主要撰搞人 农业出版社 1995《中国农业通史·原始农业卷》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出版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农史分支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专著部分《稻作史论集》 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中国稻作史》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农史研究文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参编部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 梁家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9《中国稻作学》 第一章 《中国稻作的历史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稿约     
一.《农业考古》是以学术性为主,兼顾资料性、知识性的刊物,欢迎着重从考古学、民族学和文化学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历史的论文、简报及调查报告等稿件,也欢迎其他有关农史方面的文章。二.《农业考古》原为季刊,但各期内容有所侧重。从1991年起,每年1、3期为综合性(农、林、牧、副、渔),2、4期为“中国茶文化专号”,专门发表有关茶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知识性文章。从2005年起,每年1、3期为综合性,2、4期为“中国茶文化专号”,5、6期为“三农问题研究专号”。从2006年起,1、4期为综合性,2、5期为茶文化,3、6期为三农研究专号。读者可以全年…  相似文献   

9.
从仰韶文化中晚期开始,稻作农业从中国东、南部传入陕西关中地区,历先秦、汉、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不绝,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关中地区农业始终以旱作为主,在河流两岸及水源丰富的地区兼营水稻,稻作农业对关中平原局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关中地区稻作农业进行梳理考述,对研究历史时期的关中地区农业结构及中国稻作农业的向北传播均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稻作起源的研究在农业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目前农业考古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历史,中国稻作的起源就显得更为重要,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的稻作起源于何处,中国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云贵高原说”,“华南说”,“长江中下游说”等观点,前两种观点的共同缺憾是仅着眼于野生稻分布的考察和遗传变异多样性的研究,缺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0月23-28日,在中国江西南昌召开的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日本神奈川大学河野通明教授提出了一个“江南汉族稻作文化”与“江南非汉族稻作文化”的概念。他将公元307年晋代南渡后大规模民族移动中,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南下定居的汉族稻作情景,称为“江南汉族稻作文化”,而把汉族南下以前,江南地区通行的稻作,称为“原江南非汉族稻作文化”。他认为,江南汉族稻作文化体现在自南宋以后多次绘制过的耕织图中,其特点是:(1)男子插秧;(2)收获的稻谷经过脱粒、脱壳而以米的形态保存于地窖;(3)未见…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余英时先生《论天人之际》与李泽厚先生《说巫史传统》论述从巫文化到孔子“仁”的“轴心突破”,提出五点评述意见:1.“仁”起于情而非情,乃道德律则;孔子“仁说”乃社会大变动所致;2.中国官方巫文化与古希腊不同;3.“德”的历史考察;4.《周易》完成了由“巫”到“数”到“德”的转化;5.中国古代“天人”亦是“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3.
日本六兴出版社将出版《中国的稻作起源》论文集。该书由本刊主编陈文华研究员和日本东海大学渡部武副教授担任主编,收有中国学者的论文七篇。其中有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游修龄:《太湖地区稻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农业科技》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农业科技中文刊物,为《全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期刊”等奖励。从1973年正式出刊至2000年,共出刊190期(不包括增刊),对传递农业科技信息、开展学术交流、反映我区农业科研水平、推进科技进步、指导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农史学家、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主任游修龄教授应日本“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邀请,于今年5月中旬前往日本佐贺县参加第二届中日文化交流史讨论会,在会上作了《中国的稻作对日本稻作的影响》学术报  相似文献   

16.
宋代稻作农业的价值重庆市九龙坡区农科所孙开铨中国是稻作农业的发源中心,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关于稻作农业的历史发展状况、规模、内涵以及农业经济等领域。过去都曾分别在国内发表过文章。现在仅以本人正在从事编撰的《宋代诗词农事录》一书中有关稻作农业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二个问题《中原文物》编辑部张锴生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一处不可否认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稻谷是原始农作物中发现最多、食用最久的一种,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农业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光明日报》记者王绍雄十月下旬,晚稻飘香。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日本、韩国的110多位专家学者聚会南昌,探讨稻作起源,共话中华文明。近几年来,中国农业考古在稻作起源方面获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19.
一1981年,一个崭新的刊物在神州大地上诞生,那就是由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5年6月以前为江西省博物馆)合办的《农业考古》,是一种学术性、资料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刊物,它发扬学术民主,贯彻古为今用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宗旨是“研究我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发扬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总结我国农业的历史经验,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考古》的出刊,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四川省巴县农科所孙开铨从《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的方式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米的历史是与日本的历史共同开始的。稻作与米可以看作日本历史的象征,至少是 日本历史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日本民族固有的生死观 、世界观乃至宇宙观,都可在这成为日本人生存根基的稻作文化中得到解释(2)。这 种使日本列岛的社会历史发生了最深刻变化的稻作文化,一般都承认是中国稻作文化的东传 。然而,中国的稻作文化到底在什么时候从哪条路线传入日本?对此则众说纷纭。有的主张 “陆路说”,有的主张“海路说”,有的主张“北路说”,有的主张“南路说”,也有的干 脆提出“多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