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10 a的营造纯林、与枫香混交造林、与鹅掌楸混交造林的对照试验研究表明:日本落叶松与枫香、鹅掌楸等阔叶树混交造林,既能改善林地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落叶松林分的产量和质量,又能减少病虫和风雪危害,增强落叶松林的抗灾能力。日本落叶松适宜和喜光、深根性的中山速生阔叶树种(常绿阔叶树或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造林。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立地速生丰产与持续经营的矛盾,通过红松与日本落叶松带状混交造林试验,研究与分析了红松与日本落叶松带状混交造林后其生长效果及其最佳的混交方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分析落叶松纯林与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中落叶松毛虫的发病概率和发病程度,并对比了不同混交配比条件下落叶松毛虫的发病程度。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中落叶松毛虫的发病率及发病程度明显高于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单株落叶松上落叶松毛虫的个数比混交林平均高出1. 6倍,而在混交林中,不同混交配比对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数量也有明显影响,其中以3∶5比例进行混交的林分,单株落叶松上落叶松毛虫的个数最低。综上所述,采用混交的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和扩展,而3:5比例的混交方式是抑制落叶松毛虫病害扩散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更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文章通过对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的不同混交配置的试验得出,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比3∶1林分红松生长最好,混交比2∶1的林分红松生长较次之,混交比1∶1的林分红松生长最差。混交比3∶1的林分红松地径分别为混交比2∶1的林分、混交比1∶1的林分的18%与41%;树高是混交比2∶1林分、混交比1∶1林分的35%、46%。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的混交比应是有利于红松的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5.
营造混交林,对抵抗病虫、火灾、改良土壤,充分利用环境条件,提高林木生长率都有良好的效果。目前,由于落叶松纯林的病虫害日趋严重,药剂和生物防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营造落叶松混交林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使落叶松混交林营造成功,必须因地制宜地确定混交树种、混交方式和造林地,做到合理混交。一、混交树种落叶松是一个强阳性的速生树种,对立地条件适应范围较广。它的混交树种应选择耐荫的,生长速度比落叶松较慢的,对立地条件有一定适应能力的树种。  相似文献   

6.
水曲柳与落叶松最佳混交方式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曲柳和落叶松均为黑龙江省造林树种中价值高、生长快的两个珍贵树种。在该省的造林实践中,这两个树种混交比较成功。现根据生产中的调查和试验等方面所获资料,对混交方式作如下探讨。一、外边资料的分析生产调查结果说明,水曲柳与落叶松的混交方式主要是以带状混交为主,其次是行间或株间混交。在我省的富锦县太东、桦川  相似文献   

7.
冷杉 (Abiesfabri(Mast)Ciaib)、落叶松 (Larixkaempferi(Lamb)分别是我国西南高海拔地区和北方的主要用材林栽培树种。过去 ,冷杉都是纯林栽植 ,或与云杉 (PiceaaxprataeMast)混交。美姑县洪溪林场从 1989年开始 ,利用冷杉与日本落叶松混交栽植 ,取得了成功。通过 15年的观察研究 ,我们发现冷杉与落叶松混交 ,林木生长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冷杉纯林和日本落叶松纯林。冷杉与落叶松混交林下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也比冷杉纯林和冷云杉混交林增加了。该项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现将调查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1 试验地区的自然概况试…  相似文献   

8.
以木兰围场北沟林场的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运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3个指数对其林分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落桦混交林中,落叶松的径级分布主要集中在11~21cm之间,白桦则集中在13~17cm之间,林分中落叶松的大径级林木比较少,大多在19cm左右。而白桦的大径级林木则较多,但不集中;(2)落叶松的角尺度为0.531 8,属于团状分布,分布不尽合理,需要调整林分结构。而白桦则属于随机分布,比较合理,林分的整体角尺度为0.499 3;(3)林分的大小比数平均值为0.319 3,其中落叶松为0.325 3,57.8%处于优势地位,25.4%处于中庸状态,20.4%处于劣势地位。白桦为0.363 0,54.7%处于优势地位,23.4%处于中庸状态,21.4%处于劣势地位。落叶松的混交度比白桦的高,整体的林分混交度为0.406 0,处于中度混交,落叶松混交度为0.434 5,小部分的林木处于强度混交和极强度混交,占26.5%;白桦混交度为0.365 3,接近于弱度混交,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其混交度。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落叶松人工天然混交林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点格局分布、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长白山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林木混交的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布:入侵的天然树种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落叶松除15m时的聚集分布外均呈现显著的随机分布,林分整体呈现小尺度的聚集分布,在大尺度下呈随机分布。②混交度:林分的混交度为0.84,说明它是一个由不同树种呈现强度混交结构状态组成的复杂森林群落。③大小比数:落叶松占据了优势地位,入侵的天然树种冷杉优势最明显,榆树最不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林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胜  王平 《森林工程》2004,20(4):16-18
通过对落叶松与水曲柳生物生态学特性 ,以及选择混交树种的条件和依据的论述 ,说明了营造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采用Lotka-Voherra竞争模型,以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华北落叶松与云杉为优势树种的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种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以华北落叶松种群占优势的混交针叶林将由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种群共优组成。从竞争结果来看,华北落叶松与云杉在同一资源空间中总优势度为452592cm^2/hm^2,皆大于任一树种的优势度。因而,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组成的混交群落,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进而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对胡桃楸幼苗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实践表明与落叶松混交对胡桃楸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分别设置样地栽植胡桃楸幼苗,旨在进一步探讨混交促进胡桃楸生长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红松与日本落叶松、樟子松采用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4种方式进行混交造林,14 a生时,带状混交造林的红树胸径和树高生长量为最大,分别为6.0 cm和8.50 m;其次为行间混交,分别为5.5 cm和8.12 cm;株间混交最差,分别为2.1 cm和3.64 m,仅为带状混交的35%和43%。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Larix Kaempferi Lamb Carr)和冷杉(Abies fabri Mast Craib)分别是我国北方和西南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用材林栽培树种。过去,冷杉都是纯林或与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混交栽植。凉山州美姑县从1989年开始在洪溪林场利用冷杉与落叶松混交造林取得成功。通过14年的观察试验研究,发现冷杉与落  相似文献   

15.
对红松果材兼用林造林混交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红松与日本落叶松隔行混交造林,当日本落叶松达到工艺商品市场价值时,一次性采伐后,可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取较好利润,从而缩短投资周期,解决了营林生产中存在的红松结实前期无产出效益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平庄地区的混交造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庄地区混交造林可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和土类,选择以侧柏、油松、落叶松为主作混交树种。以落叶松和油松、紫穗槐,刺槐;侧柏和山杏、小叶锦鸡儿、灰榆;油松和小叶朴、暴马子丁香、怀槐、皂荚、千金榆等营造针叶、针阔、乔灌各种混交类型的混交林。为了确保混交造林成功,要加强栽植技术和对幼林抚育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塞罕坝地区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塞罕坝地区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利用针阔混交林径级分布与空间结构相关指数对林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中阔叶树种生长速度要比针叶快,而且占优势,白桦、山杨径级比例分布趋势接近正态分布;华北落叶松、山杨,属于随机分布,分布的比较均匀,白桦、五角枫与蒙古栎分布不均匀,处于聚集分布的状态;华北落叶松、白桦与山杨处于优势地位,五角枫与蒙古栎大部分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生长空间很小;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混交程度不高,处于中度混交状态,五角枫与蒙古栎数量少,并且分布的较散,因此多为强度混交。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耐寒,适应范围广,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但纯林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发生病虫害,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依据沙棘具有显著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提出了落叶松与沙棘混交造林,利用落叶松与沙棘的生物学特性,来培育速生丰产林。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介绍了山西省关帝林局双家寨林场概况,根据树种组成,将采伐对象划分为华北落叶松纯林、轻度混交的华北落叶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根据不同类型的华北落叶松林分,制定了不同的采伐策略,确定采伐目标树种、采伐株数和强度。采伐后,林分结构趋于合理,混交比例适宜,林冠透光性明显提高,林下光照充足,有利于林下更新和植被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20.
以浑河源头落叶松、红松、混交林地(落叶松和红松混交)、采伐迹地4种水源涵养林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质特征。结果表明:4个样地0.25 mm风干土团聚体含量为79.62%~87.78%,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40.61%~67.09%,均小于风干土团聚体含量。4个样地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为5.92%~64.41%,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各样地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风干土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样地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均存在差异;4个样地土壤有机质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个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