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铃薯甲虫入侵贵州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等茄科作物上毁灭性的检疫性害虫。本文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马铃薯甲虫入侵贵州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在贵州具有大面积种植的寄主,入侵、定殖可能性大,风险管理难度大;其风险评估R值为2.23,在贵州为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因此应加强检疫管理,以防止其传入和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2.
参照国际规定的有害生物分析(PRA)程序,对马铃薯甲虫在内蒙古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其风险评估值R为2.26,对内蒙古属于高风险有害生物,鉴于其高风险性,提出了相应的植物检疫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害虫,扩散迅速,防控困难,已被许多国家列为检疫对象。云南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目前云南省马铃薯种植区尚未发现该虫的发生与危害。为探明马铃薯甲虫在云南省的风险性,本文依据国际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以云南省的气候、马铃薯种植情况及马铃薯甲虫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利用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马铃薯甲虫入侵云南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入侵云南的风险值为2.24,属于高度风险类型。同时,根据马铃薯甲虫较高的入侵云南的潜在风险,本文还提出了对马铃薯甲虫入侵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甲虫入侵黑龙江省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马铃薯及烟草栽培大省,为马铃薯甲虫入侵、定殖提供了充足的食料;黑龙江省比邻的一些国家已有马铃薯甲虫分布,随着国际贸易频繁往来,加大了该虫侵入黑龙江省的危险性.本文分析了马铃薯甲虫入侵风险,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ilineata(Say)是国际检疫对象,也是我国对外检疫对象。苏联1986年报道,在与我国黑龙江省一江之隔的苏联阿穆尔州一农场,1982年曾发生马铃薯甲虫,并用农药进行了防治。对此,我国十分重视。现将马铃薯甲虫在苏联的情况介绍于后供参考。一、苏联当前马铃薯甲虫的分布区据苏联1986年发表的资料,苏联当前马铃薯甲虫的分布分为3个,与1981年发表的分布区稍有变动。1986年发表的苏联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甲虫的药剂防治魏鸿钧,黄文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00094)马铃薯甲虫Leplinotarsadecemlineata(Say)属鞘翅目、叶甲科,英名为:Coloradopotatobeetle或Coloradobeetle是世界著...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甲虫自1993年入侵我国新疆以来,对我国茄科作物造成重大危害,属于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甘肃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目前该虫尚未在甘肃省发生为害,参照国际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结合甘肃马铃薯种植情况、气候变化等,对马铃薯甲虫在甘肃省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得出马铃薯甲虫入侵甘肃省的风险评估值R为2.40,对甘肃省属于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并结合甘肃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植物检疫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友林  侯连启 《植物检疫》1992,6(2):106-107
1 前言要严防检疫对象传人,就需准确的鉴定技术,包括残体鉴定技术。什么是残体鉴定的可能条件呢?笔者认为:(1)弄清植物检疫害虫的分类地位,掌握足够文献并占有足够的实物标本,包括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准确识别马铃薯甲虫,对该疫情进行及时防控,本文将马铃薯甲虫与同期发生的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同时阐述了马铃薯甲虫的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传播方式,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浅谈马铃薯甲虫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海霞  陈红印  李强 《植物检疫》2007,21(6):368-372
马铃薯甲虫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主要为害马铃薯等茄科作物茎叶。在我国新疆境内已发现该虫。马铃薯甲虫极易对各种化学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要在其扩散蔓延之前,寻求有效的控制手段,加强检疫,运用生物防治手段是首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马铃薯甲虫为例,探索建立不同分析方法所预测结果之间的定量评估技术,并以此明确马铃薯甲虫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适生范围和定殖风险。研究采用统一的环境数据、生物数据,分别利用 GAM、MaxEnt、GARP 3种模型对马铃薯甲虫在我国东北地区潜在分布风险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GAM 模型在本文设定数据条件下,表现出最好的预测正确性,其最优模型AUC 达到0.87。由本研究过程可见,模型的选择首先应当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对模型在不同数据条件下表现出的性能进行考查,并对采用的分析结果保持足够的谨慎,在认识到模型可能存在局限的情况下有限度的接受和使用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在我国定殖和扩散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 PRA)方法,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两个层面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的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从CGMMV的地理分布、侵入后定殖、扩散的可能性等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认为CGMMV具有广泛的适宜寄主、极强的适生性及多种传播方式,风险值R为2.39,已给我国葫芦科作物如西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断定其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极高,属于高度危险性的有害生物,应加强对其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3.
按照FAO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框架,对越南、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输华去皮毛椰子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了分析。明确这6个国家椰子上的有害生物173种,其中昆虫138种,螨7种,软体动物1种,线虫9种,真菌15种,类病毒1种,原核生物2种。凡在中国没有分布或局部有分布且处于官方控制下的有害生物都作为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共筛选出52种,对这52种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作进一步评估,确定中方关注的输华去皮毛椰子中度风险以上的有害生物6种,其中高度风险2种,中度风险4种。并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建议将这6种的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作为输入去皮毛椰子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写入相关议定书中,要求不得携带。  相似文献   

14.
在整理上海空港口岸进境主要鲜切花品种及其来源国(地区)的基础上,依据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国家标准,分析上海空港口岸进境切花主要品种百合、大花蕙兰、石竹花、马蹄莲、绣球可能携带有害生物种类,完成了不同鲜切花品种风险分析,为上海空港口岸进境鲜切花检疫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济、生态和人及人类社会3个方面阐述了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根据国际标准中制订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流程,定性地描述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并从入侵种特性研究、适生区预测研究和风险分析模型3个方面阐述了有关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理论研究进展,这些理论研究有助于为有害生物风险定量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缅甸烟草霜霉病菌入侵中国的风险。根据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程序,从烟草霜霉病菌国内外分布、潜在危险性、受害作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可能性及危险性管理难度5个方面对其在中国云南的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烟草霜霉病在中国云南的综合风险值R为2.56。该病菌在云南是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针对烟草霜霉病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马晓光  沈佐锐 《植物检疫》2007,21(4):201-204
本文对北京市温度、降水量、麦长管蚜发生量风险因子进行等级划分之后,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级随机模拟方法、马尔柯夫链(MarkovChain)方法等,在麦长管蚜风险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麦长管蚜进行了风险模拟。计算出北京市麦长管蚜的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和风险值。结果表明,北京市麦长管蚜发生危害的风险高,1~2级的发生风险很低,4~5级的风险较大,5级的发生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8.
Originally designed to reconcile insecticide applications with biological control,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developed into the systems‐based judicious and coordinated use of multiple control techniques aimed at reducing pest damage to economically tolerable levels. Chemical control, with scheduled treatments, w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most management systems in the 1950s. Although chemical control is philosophically compatible with IPM practices as a whole, reduction in pesticide use has been historically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IPM practitioners. In the absence of IPM, excessive reliance on pesticides has led to repeated control failures due to the evolution of resistance by pest populations. This creates the need for constant replacement of failed chemicals with new compounds, known as the ‘insecticide treadmill’.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a similar phenomenon is known as the Red Queen principle – continuing change is needed for a population to persevere because its competitors undergo constant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The Colorado potato beetle,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is an insect defoliator of potatoes that is notorious for its ability to develop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the present article, a review is given of four case studies from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IPM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 highly adaptable insect pest. Excessive reliance on often indiscriminate insecticide applications and inadequate use of alternative control methods, such as crop rotation, appear to expedite evolution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its populations. Resistance to IPM would involve synchronized adaptations to multiple unfavorable factors, requiring statistically unlikely genetic changes. Therefore, integrating different techniques is likely to reduce the need for constant replacement of failed chemicals with new ones. © 2014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