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1995年10月~次年5月至2012年10~次年5月玉树地区草原火灾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玉树地区草原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降水、风、气温、地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玉树地区草原火灾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利用经验公式对玉树地区的草原火险指数进行划分5个气象等级,分别为不易引燃、难燃、可燃、易燃和极易燃,对开展玉树地区草原火险预报服务及灾害防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利用青海省海东地区1995~2011年17a间草原火灾资料和对应的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海东地区草原火灾地域分布、时空分布及气候等特征,得出了降水、风、气温、地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海东地区草原火灾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利用经验公式对高火险区进行划分,区划出海东地区草原火险潜势区,对开展海东地区草原火险预报服务及灾害防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巴尔虎草原火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象因子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原火是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严重影响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新巴尔虎草原草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加剧了该地区发生重特大草原火灾的可能性。本研究可为草原火的火险区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ENVI等软件,分析了2001—2016年新巴尔虎草原火时空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探讨草原过火面积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性。结果新巴尔虎草原火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分布。在时间上,过火面积年变化存周期性变化规律,2003年和2013年分别出现过火面积峰值,周期间隔10年;过火面积月变化差异明显,过火面积集中在4、5月和9、10月,时间对应研究区域火灾频发的春秋两季;在空间上,高频度火灾发生区域全部分布于国境线附近,越境火灾风险比较大。草原火过火面积与气象因子有着密切关系。在月平均气温为0~10 ℃、月总降水量在0~20 mm、月平均相对湿度40%以下及月平均风速大于5 m/s的区域最利于草原火灾的发生和蔓延。结论新巴尔虎草原火预防工作在区域上应集中在新巴尔虎草原西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加强边境地区草原火的监测和管理。在时间上应关注每年4、5月和9、10月,特别是月平均气温0~10 ℃、月总降水量0~20 mm、月平均相对湿度40%以下及月平均风速大于5 m/s的地区。未来可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尺度来对草原火的发生周期进行模拟和预测,更有效地探究野火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吉林省辽源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雷暴临近和过境时温、压、湿、风等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云的演变规律,总结近30年以来辽源地区雷暴的变化特征以及地面观测人员观测雷暴的重点任务,以便做到观测及时准确,更好地为气象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5.
利用青海省黄南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黄南地区暴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黄南地区暴雨日数呈增加趋势,优干宁镇暴雨日数是4个观测站中最多的,说明暴雨主要出现在黄南偏南地区;月暴雨日数的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8月份,从9月份开始,暴雨日数逐月减少;暴雨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从地域分布上黄南地区暴雨有自南向北递增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11年2月9~10日豫北初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导致华北大部、黄淮等地降水偏少,发生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冷空气势力强而南方水汽输送条件差;9~10日降雪过程是受高空短波槽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鄂托克旗1970-2011年40余年的逐日地面观测记录中有关气象灾害的观测资料,对鄂托克旗的干旱、寒潮、冰雹、大风、沙尘暴、暴雨等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发生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鄂托克旗主要气象灾害的分析,试图揭示鄂托克旗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空气象探测过程中出现的天线抖动及"死位"、接收机信号状态等雷达探空仪操作问题,地面瞬间观测、探空记录处理等观测问题,测风记录异常以及发生的复杂天气、突发事件等情况是影响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常见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利用黄南州4个国家气象站2010—2020年降水量资料和历年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相关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黄南州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根据时间分布,黄南州近10年来共发生了76次山洪地质灾害,主要灾害类型为滑坡;(2)山洪地质灾害发生频次最多的年份为2018年,灾害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10.
分析1995-2011年海北州火灾发生时气象背景资料,研究火灾发生时的气候特征,得出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主要气象因子有:气温、地面温度、相对湿度,蒸发量、降水等。青海省海北州森林火灾主要防范期为2-4月和11-12月,主要防范区域在海晏、祁连和刚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保护和发展甘肃省现有森林,改善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甘肃林区1971~2003年气象要素、1988~2003年森林火灾及1990~2001年植被指数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甘肃11个主要林区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林区气象条件与火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甘肃林区气温自东南向西北、由盆地向高山逐渐递减,各林区气温在1971~2003年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逐年呈下降的趋势。各林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有春低秋高和冬低秋高2种类型,蒸发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3~10月植物生长期,干旱现象明显,近十几年来干旱状况较严重。气象要素及干旱指数与森林火险密切相关。【结论】在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量多、干旱指数高的季节,火灾发生率较低,而在天气寒冷、空气干燥、降水量稀少、干旱指数低的季节,火灾发生率较高。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及干旱指数,可用于甘肃森林火险的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2.
野火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干扰因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关键因子,也是对森林资源、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主要因子。以2001—2018年浙江区域MODIS野火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地理加权逻辑斯蒂回归方法,结合气象、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分析浙江野火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结果表明:浙江区域野火时间变化不均匀,导致防火期提前,当年10月至次年4月野火发生占全年总火点的95.28%,其它月份仅占4.72%。防火期对野火的发生影响显著的因子主要有日最高地表气温、日平均风速、日降水量、日平均气压、日最低温度、日最小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海拔、坡度和植被覆盖度;非防火期对野火发生影响显著的因子主要有日最高地表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海拔、坡向指数和前一年植被覆盖度。防火期和非防火期的高火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温州中部和东部、温州与丽水市交汇区域、绍兴市与宁波市交汇区域,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可以采取不同的野火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地下火发生的主要区域之一.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浅层地下火为主.浅层地下火蔓延速度较快,而且可燃物较薄,很容易复燃引起地表火甚至是树冠火.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5种地类条件(有坡山地、农用地、无坡山地、水湿地、塔头湿地)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浅层地下火的燃烧特...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1—2016年长沙市常规气象资料,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长沙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成因,并利用2003—2015年森林火灾资料进一步研究干旱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6年来长沙地区干旱频率有所下降,干旱的年代际变化明显,呈三峰型。最长干旱持续天数和干旱总日数的年变化对应较好,长沙、浏阳、宁乡3站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且3站干旱分级特征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长沙地区以夏秋干旱最为常见,持续时间最长,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大气环流的影响。干旱情况下,森林等植被含水率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森林火灾容易发生。最长干旱持续日数和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受灾面积的相关系数超过0.05信度水平。2007年的火灾情况分析表明,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干旱条件下的连晴时段内。  相似文献   

15.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对森林火灾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对林火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不同地区不同林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年秋季防火期至2017年春季防火期大兴安岭林区(根河市、鄂伦春旗、牙克石市、阿尔山市)林分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主要火环境因子对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中气温、林中相对湿度、枯枝落叶层质量、枯枝落叶层温度以及林内灌木盖度是影响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的重要因子。(2)各地区春季与秋季、春季与全年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秋季与全年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均极显著(P<0.01),说明秋季防火期预测模型精度优于春季防火期预测模型精度。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需要根据不同防火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预测模型,并相对应地引入更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火环境因子,为林火预测预报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伊春林区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火灾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伊春林区近43年来气候及森林火灾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3年来,伊春林区气温呈增高趋势,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各季节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幅度不同;年与各季森林火灾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际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减少、年平均风速与年降水量反位相配置导致的森林可燃物积累增多和干燥易燃等因素是伊春林区森林火险和火警呈增高趋势的主要气候原因。气候变化对伊春林区森林火灾有潜在增加的趋势,林区森林防火工作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7.
张润琼  刘艳雯  黄天福  刘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17-20219
利用2010年2月8~9日贵州西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重大森林火灾资料和2009年9月~2010年2月气象资料,分析了"2.8"森林火灾的天气气候成因,同时利用相应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着火状况。结果表明:NOAA卫星资料是准确监测火灾发生,估算火区面积、强度和蔓延趋势最有效的途径;秋、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持续数月的干旱是贵州西部发生重大火灾的主要气候背景;贵州西部过渡季节干旱少雨的500 hPa平均环流特征是中高纬环流平直,东亚大槽偏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青藏高原上空气压场持续偏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是贵州西部火灾环流形势之一;气温持续上升、湿度持续下降是火灾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福建省67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的气象资料,结合福建森林火险预报模式确定影响森林火险等级的主要气象因子,按行政区划和森林防火期将气象数据归类,最后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气象因子的时空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各地区森林火险高等级的气象影响因子不同,最小相对湿度及温度差对北部和西部地区影响较大,蒸发量对西部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量对东南沿海影响较大;各因子的时间分布状态造成1月森林火险等级较高,2月、11月和12月次之,其余防火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以昆明市安宁县和玉溪市易门县为研究区,选用MODIS数据作为数据源,ARCGIS和ENVI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平台,采用绝对亮温、相对亮温和植被指数3个因子作为林火判断条件,提高林火判别的精度,为森林火灾的早期探测与发现、火灾扑救和损失评估业务在云南省的运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