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鳖病制约养鳖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诊断和综合防病、有利于提高养鳖成活率和经济效益。1鳖病的诊断1.1目检主要观察鳖体表、眼睛、口腔、泄殖腔等部位,内脏病变通过解剖、观察部位有肝、脾、肾、肺、肠、生殖腺体、系膜等。国检比较容易观察到白斑病、白点病、红脖子病、红底板病、腐皮病、穿孔病、水霉病、水蛭病、钟形虫病等鳖病。1.2镜检用显微镜进行病原体检查和鉴定。可采取病灶组织中的粘液、白点、增生物、疖疮和穿孔内容物、腹水、肝、脾、肾、肺、肠、生殖腺体、系膜器官组织、血液涂片、眼水晶体、直菌的菌丝体、小型寄生…  相似文献   

2.
鳖病的免疫预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手段中,免疫预防是属于较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措施,而且它具有无抗药性、免疫力较持久的特声、,尤其是对某些给药困难、治愈率低的水生动物疾病,更是效果明显,可大大提高成活率,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预防措施。现以鳖的传染性疾病为例,介绍免疫预防的方法。一、组织浆土法疫苗的制备1.取材:取具有典型症状的濒死病鳖(如患红脖子病、红底板病、腐皮病),体表反复冲洗,并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以后,用煮沸后的剪刀解剖,取出肾、脾、肝、肠等病变组织。若在野外工作,可将病变组织保存在50%磷酸甘油缓冲液中,放…  相似文献   

3.
鳖的赤斑病和红脖子病及其防治一、赤斑病(一)预防方法1.亲鳖和商品鳖在放养前,每公斤鳖腹腔或肌肉注射(一次)10~12万国际单位硫酸链霉素。2.用土法疫苗(即类毒素疫苗)进行免疫注射。南京等地已有鳖用免疫疫苗供应,大型养鳖场可自行制备,制法与鱼类免疫...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我国近年来在鳖病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新报了数种中华鳖病毒和病原菌等致病原。文章探讨了导致鳖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这些鳖病可以通过调节生态环境,使用药物防治,疫苗预防等综合措施得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科学养鱼》2003,(8):64-64
鳖病可分为传染性鳖病、侵袭性鳖病及其它因素引起的鳖病三大类,即由细菌、霉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鳖病通称为传染性鳖病;由寄生虫为病原体引起的各种鳖病通称为侵袭性鳖病;除上述两类由病原体引起的鳖病外,还有许多由物理、化学和生物诸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其他因素引起的鳖  相似文献   

6.
赵春光 《科学养鱼》1996,(10):32-32
用注射法防治鳖病要因时而宜注意方法用注射法防治鳖病,是确诊后最快捷的给药方法。但有许多养殖单位给笔者来信反映注射后不但无效反加重了病鳖的死亡,不明其因。为此,通俗地介绍一下注射治病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注射法治病鳖时如何因时制宜注意方法,供广大养鳖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白板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工健  王磊 《淡水渔业》1998,28(2):42-42
中华鳖“白板病”防治研究周工健王磊(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研究所,长沙41006)中华鳖“白板病”(暂名)主要在幼鳖、商品鳖和种鳖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发生。发病季节一般在48月份,但在加温养殖中发病不受季节限制。病鳖肺、肝、肠、胃等内脏发炎,口鼻或泄殖孔出血导...  相似文献   

8.
叶永青 《科学养鱼》1997,(10):25-25
甲鱼疖疮病的危害极大,不仅传染快,而且患病后的甲鱼死亡率高,即便不死,也因意后身体上会留下难看的疤痕而降低商品价值。此病虽可用多种抗菌素予以预防和治疗,但是发病后治疗技困难。因此作者在1995年指导大规模饲养甲鱼期间,作了用土法疫苗预防甲鱼疖疮病的试验,效果特佳。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l.用作疫苗(1)从亲鱼池捕捉已明显感染疖癌病的不鳖数只(其背见告穿孔。有小指头大小的数个疖店位于会极,用外挑开看,已贯通内脏),杀死后取其肝、肾、腹水以及肠乐股,称重后切碎研房,用浓度0.85%的生之佳水稀释10拾,充…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1995~1998年期间对广东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鳖病现场调研。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平均成活率为50%~60%,主要威胁养鳖业的疾病是"腮腺炎"和"白底板"两类疾病。鳖病给养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成为广东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针对该两种疾病开展了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腮腺炎"和"白底板"病及与细菌性出血病的区别1.腮腺炎该病病因未定,但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用电镜及我所用新方法检得有病毒存在。主要危害100克以下稚幼鳖,传染性强,易爆发。病鳖脖颈肿大、呼吸困难、食道及呼吸道出血,大部分病鳖口咽部充血或…  相似文献   

10.
多联疫苗在鳖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疫苗在鳖病防治中经过推广使用已取得良好效果。生产中,为了减少接种次数,节约人力、物力,常以多联疫苗的形式加以应用。1 活苗的制备及保存 制备活苗时一般先用医用酒精将具有典型病症的鳖体表消毒,然后将其解剖,再用消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养鳖热潮席卷全国。但由于饲养管理不善,水质控制不好,防病措施不力等原因,鳖病时有发生,个别地区流行严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现将作者近年来防治研究赤斑病的结果介绍如下:赤斑病又称红斑病,红底板病,腹甲红肿病。1.病状:病鳖腹部有出血性红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斑点连接成片,故称红底板病.口鼻呈红色,解剖检查,舌呈血红色,喉部红肿,肝脏呈黑紫色,肠道亦发生充血呈红色.病鳖闭口不援食,肠内无食物,对外界反应迟钝,极易在岸边捕捉到。2.病原体: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3.危社与流行:在长江流…  相似文献   

12.
潘建  徐帅 《科学养鱼》1997,(7):28-28
稚鳖在温室内进行高密度加温养殖,是目前一个较普遍的快速高效的养殖项目,但由于密度大、投饵量大、鳖的排泄物和残饵积存多,加上因燃料费用的限制不能经常换水,水质极易恶化。也容易使稚鳖发病,特别是池水发黑发臭,水中硫化氢、氨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很高,而水中溶氧又减少,稚鳖会因吸入大量有毒气体而缺氧发病,甚至大量死亡。这种因水质恶化而引发的鳖病症状:大量病鳖爬上休息台,反应迟钝,病鳖体表无伤,鳖体象充了气一样膨胀,手微捏腹部有气泡从口、鼻排出,排出的气体带有刺鼻的臭味。解剖病鳖时,有强烈刺…  相似文献   

13.
幼鳖爱德华氏菌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爱德华氏菌属细菌能感染多种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等动物,有时还会引起败血症。1994年1月福清某鳖场幼鳖发生以内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取样检验,从病鳖肝脏、腹水中分离出缓慢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幼鳖体重40~60克,共6000多只,分养三口池,各池病情相似。该场采用锅炉加温,水温30~31℃。幼鳖移入保温棚加温饲养后发病,病情发展较快,初期每天死亡20多只,由于没有及时控制病情,发病死亡数  相似文献   

14.
鳖病已成为制约养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我们的研究与实践,防治鳖病要把好清塘关、苗种关、水质关、饲料关、诊断关和用药关。1清塘关土池养鳖在每次放养前要彻底清淤和药塘,药塘用150~200PPm生石灰,方法是先将生石灰撒布于池塘中,然后进水10厘米左右,随即用生石灰水烧酒池塘四周。加温养殖的水泥地(无底沙)放养前,用10~20PPm漂白粉溶液刷洗池壁和底。2苗种关苗种质量直接关系到查对病原的抵抗力。因此在选购菌种时,要认真仔细。种苗外观上要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活动敏捷,并查询苗种的来源。一般情况下,北方的苗种到…  相似文献   

15.
鳖烂甲病的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鳖烂甲病的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伍四清,程太平(湖北省沙市市水利局)(湖北农学院养殖系)1991年夏天在湖北荆州地区一养殖场发现一种以腐烂背甲为主要特征的鳖病,我们称之为"烂甲病"。该病的特征是初染病的鳖,在背甲部有少量疣状突起,用刀片划破可挤出淡黄色病...  相似文献   

16.
鳖嗜水气单胞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嗜水气单胞菌病流行于全国各养鳖地区,多发生在早春至初夏。病鳖主要症状为后颈部皮肤带状充血,腹甲部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红斑并逐渐溃烂。可采取避免鳖体外伤、生石灰清池、流行季节用土霉素或呋喃唑酮拌入饲料投喂、接种该病灭活疫苗等措施预防。对发病个体,及早注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治疗,注射剂量为每公斤鳖体重20万国际单位。  相似文献   

17.
鳖穿孔病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鳖穿孔病的防治蔡完其,彭康民,陆海燕(上海水产大学)(上海市水产办)(上海市佳马特种水产养殖场)鳖穿孔病(洞穴病)是温室养鳖最主要疾病之一,已成为我国温室养鳖的一大威胁。在上海地区,穿孔病主要流行于10月初至12月底。在此之前,由于刚孵化出来的稚鳖还...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养鳖、生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原来腐生性的产气单胞菌转变为病原体,形成“烂甲病”。提出科学投饵,分级饲养,定期消毒,改良水质,晒甲等预防措施,病鳖在100ppm四环素或土霉素水体饲养,同时投喂呋喃唑酮药饵,剂量为每千克鳖0.2-0.5克,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黄武联 《内陆水产》1996,23(1):24-25
近年来,随着甲鱼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人工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恒温集约化养殖的推广,鳖病日趋增多,生产上损失日益严重。为此,笔者于1995年8月对益阳市部分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进行了一次鳖的病害调查,发现生产上鳖病的防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养殖生产者对综合预防工作的不够重视是造成鳖病流行的首要原因。资阳区养殖户谢某在6月份的防洪操作中,造成鳖体严重受伤,后因入池前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导致鳖死亡近400公斤,死亡率近90%。另外,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鳖病综合症以及某些鳖病的鉴别诊断都给鳖病的控制和治疗带来了一些困难。基于此,下面就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作一些探讨,以供养鳖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3实行科学饲养科学饲养是提高鳖机体抵抗能力,抑制鳖病发生的内在条件。实行科学的、细致的、全面的管理,鳖病就能得到较好的控制。3.1注意放养密度任何环境都有自己的负荷量,即一个环境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若超出环境负荷量则会影响种群的生长,甚至引发疾病。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