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从博弈论角度看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对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文运用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企业、政府、旅游地居民之间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是现代国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休闲活动,近几年来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短途旅行和周边旅行也成为了很多城市居民的选择,所以农村旅游开发也随之得到发展。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很多农村旅游度假村项目也应运而生,在给农村带来各种经济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影响。一些过于急功近利的开发将给农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带来破坏,甚至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就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飞速发展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必须牢牢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试以“公地悲剧”博弈理论模型揭示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内在机理,揭示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政府、企业和村民各自为政、相互博弈的现实困境。因此,只有政府发挥好“元治理”角色,转变发展理念,加大监管力度;企业调整产业结构,重拾社会责任;村民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履行义务,才能促进治理现代化,达到善治目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英基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110-3113
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对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过程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业经营者(包括农村工业企业)的利害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业经营者三方进行利益博弈与协调的过程,根椐三方博弈关系与行为特征,在统筹协调、投入保障、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环境补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四川省茂县乡村旅游的典型羌族村寨——坪头羌族村寨和牟托羌寨村民感知的田野调查,分析了羌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是政府、企业、村委会及村民四者利益博弈和行为协作的过程,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当地村民能否持续受益,关键在于企业、村委会及村民三者能否持续有效地沟通。由此,政府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应充分重视村民利益,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村委会应该充分发挥自治作用,协调利益相关者各方关系。  相似文献   

6.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一场污染治理与旅游发展的博弈,也是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农村发展困局的缩影。农村生态道德教育滞后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必须深化认识、积极探索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深入,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及协调问题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从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单次博弈入手建立模型,并通过重复博弈模型分析,探索实现利益协调的路径。提出完善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参与机制和构建收益均衡分配机制,解决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既影响了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采取实地考察与访谈的形式,对甘肃省有关农村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进行调查,对村民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环境破坏最典型、最强烈的区域,也是贫困问题最集中的区域。然而,实践中试图摆脱"贫困陷阱"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鲜有协同生态保护与扶贫的研究,尤其是忽视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生态脆弱区不同利益主体的两组核心博弈,即政府与民众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博弈。研究发现,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作用过程事实上就是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目标与利益的博弈过程,博弈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效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效应。研究为深入理解贫困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为中国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104-105
农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利于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农村旅游资源的外部经济性特点,政府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加大引导与支持。通过对韩国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及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对我国的农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琦 《安徽农业科学》2011,(5):2920-2922
以长沙市开福区为例,分析了其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具体阐述了政府工作的不足之处,强调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应保持协调发展,指出政府应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管理协调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孙潇 《农学学报》2019,9(8):80-84
产业融合是农业转型发展的新途径,民俗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北京市延庆区千家店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本着“生态环境立镇、休闲旅游富镇、地区文化强镇”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发展道路。基于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千家店镇民俗旅游发展状况,发现千家店镇具有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具备良好的民俗旅游发展基础,其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存在景区与民宿缺乏融合、域内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备、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缺乏反馈交流等问题,据此提出从完善公共和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经营水平,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强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打造“互联网+民俗旅游”共同体等几个方面,推进千家店镇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火热,旅游市场不断壮大。但乡村旅游区在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中依然缺乏对游客的深入理解,缺少对旅游市场的细致分析。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乡村旅游区为案例,分析乡村旅游区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包括领略田园风光、缓解压力、远离城市喧嚣、体验当地文化等,基于游客的主要出游动机从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的乡村旅游发展建议,以期对乡村旅游区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为开发新的旅游类型,笔者提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目标、特色及相关产品.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传统乡村地区开展的,以乡村自然环境、风景、物产及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的,不过多依赖资本和高度技术,较少使用专用接待服务设施的旅游活动形式.乡村旅游的资源和产品就是"传统的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要由专业人员在当地村民的参与下完成,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使村民知道"我们美丽的村庄和我们传统的生活就是旅游资源"这个概念.乡村旅游不但可以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保护传统乡村景观与文化完整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且它还是一种教育和交流形式,旅游者从中能够发现、认识传统文化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当地居民因旅游收益而为自己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文化而感到自豪,并学到许多来自城市的知识、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乡村旅游是社区旅游理念的典型实践,它不光丰富了旅游供给,而且对于研究我国的农业、农村问题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赤峰市雷营子村乡村旅游助力脱贫致富为案例,运用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探究雷营子村乡村旅游扶贫的行动者网络构成和转译过程,剖析乡村游扶贫的模式和机制。结果表明,雷营子村的乡村旅游扶贫是一个由政府、村委会、合作社、旅游公司、游客、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等异质性行动者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其中村委会、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发挥了关键行动者的作用。在行动者网络的框架下,雷营子构建了"村委会主导、合作经营、集体收益、贫困户增收"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形成了产业带贫、公司带贫、大户带贫和就业减贫、服务减贫"三带两减"的旅游扶贫机制,使贫困村民通过资产流转、创业、就业和分红等途径实现了脱贫致富。然而,在雷营子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村民话语权较弱、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对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的监督不足以及贫困村民参与度不高等诸多挑战。因此,应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入新的行动者完善行动者网络,加强社区增权,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扶贫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绿色农业发展机制的演进,基于前景理论构建了不完全理性的政府、农户和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数值仿真三方的策略选择及演化过程,结合制度和偏好演化理论探讨了最优演化稳定状态的达成条件。研究发现:为达到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的均衡,需要打破原有制度演化,构建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制度环境。该过程的实现需要政府作为“创新者”率先偏离既定规则并带动其他博弈方取得更高收益。政府可从物质、信念、价值和心智模式角度改变农户和消费者的偏好演进,以最大化绿色农业发展的效益,具体包括:1)制定补贴政策和奖励机制;2)扶持绿色生产龙头企业、生产示范区等典型范例;3)制定有效的农业生态净化措施及检测标准;4)制定有公信力的绿色农产品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有力的甄别信号;5)通过知识宣讲、自然教育、农旅文化等手段提高公众对绿色农业的整体认知,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文明风尚。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并识别其障碍因素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从资源禀赋特征、区域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条件3个维度选择13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法的旅游用地竞争力评价模型,以揭示密云区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的格局。引入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主要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类型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用地低竞争力类以组团状形式,在密云区东南部和密云水库东北集中连片分布;中竞争力类沿“潮河轴带”“白河轴带”“安达木河轴带”和北部山区带状分布;高竞争力类以点状形式,涵盖张家坟村、司马台村、贾峪村、河北村、石城村、圣水头村、石马峪村和龙潭沟村。(2)以中竞争力类区域为例,基于主要障碍因素,将其划分为资源、环境和开发障碍型,并分别提出优化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乡村产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强调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责任,既是服务型政府本质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回归,更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积极履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责任,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等方面着手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安徽特色农业呈不断发展趋势:专业化和产业化不断增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科技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农业旅游等功能有所拓展。但是也存在优良品种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基层农技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难以满足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主产区生态环境保护不够,产业化有待推进,休闲、观光旅游功能拓展缓慢等问题。建议从五个方面推进安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优良品种开发与保护;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