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廖冰 《农学学报》2021,11(12):118-124
为系统构建返贫风险研究脉络,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主流期刊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返贫风险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研究对象多集中于贫困户,难以跟踪农户脱贫后生产生活变化趋势;研究视角多从“事后治理贫困”入手,难以对贫困先期防范预警;研究方法多为单一的指标体系法或者特征指数法,难以实现优势互补。据此构建了返贫风险未来研究脉络并归纳了未来研究趋势(3个转向):亟需从“贫困人口”转向“脱贫人口”,并厘清脱贫人口返贫机理;亟需从“事后治理贫困”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防控返贫,建立全过程联防机制,增加多重保障;亟需从“单一的指标体系法或特征指数法”转向“指标体系与特征指数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德江县以脱贫攻坚为契机,狠抓肉牛产业发展,着力于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肉牛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21年德江全县肉牛存栏、出栏总量分别比2015年同期增长31.13%、129.59%。该文就德江县实施肉牛产业发展“11513”工程的主要做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整体有效地加快推进肉牛产业。  相似文献   

3.
“村落景区”运营的核心是盘活乡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增强村庄的管理、经营与服务能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本文介绍临安区“村落景区”运营的由来、招商程序与运营机制、“村落景区”运营中乡村出现的4个转变,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村落景区”运营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建生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8):1668-1670
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实现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嵊州市三界镇推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协调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综合体,实现以产业聚集融合为核心、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农村功能转型为抓手、以发展方式转变为根本的农村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极大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农村产业的发展风险,构筑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赢”格局,为“三农”融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出发,梳理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村金融指数和乡村振兴指数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农村金融和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但整体发展水平低,区域差异显著。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但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整体效率不高,分布格局与农村金融扶贫格局一致。基于此,提出农村金融要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做好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挥主体优势、探索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志强  唐琪 《农学学报》2022,12(4):80-88
构建新疆农村居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探求各影响因素的实际贡献,为实现新疆人口、消费、环境协调发展目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文章运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CLA法对2002—2017年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从环境、人口、技术3个方面选取新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能源强度、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农村人口比重4个影响指标,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结合岭回归分析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发展整体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居民直接碳排放增幅较大,增速较快,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大,间接碳排放量占比逐年增加,但增速和增幅相对缓慢;(2)各自变量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9、-0.19、0.89、-0.2,新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为碳排放量带来正效应,新疆农村人口比重、能源强度为碳排放量带来负效应。(3)从影响程度来看,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对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对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提出建议:(1)优化农村能源系统: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村生物质转化,提高农村居民资源利用率;(2)提倡科技兴农:引进低碳技术,提高农村市场供给力,改变农村地区粗放式经济的发展,实现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双向发展;(3)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加大农村“绿色宣传”力度,改革“绿色供给”,加强“绿色治理”,强化“绿色监管”。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为案例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农创客”在乡村发展中的带动效应及其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创客”在浙江省乡村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且主要集中在吸引投资、带动大学生回乡等方面。根据“农创客”在乡村发展中的带动模式,可以将“农创客”归纳为“创立品牌型”“创新技术型”“创汇组织型”“创业成长型”4种类型,各类型“农创客”对乡村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依次减弱。“农创客”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通过改变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带动乡村发展,在带动过程中,上述4类资本的贡献度依次递减。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间存在着鲜明的路径依赖关系,其中,金融资本是基础,发挥核心作用,而人力资本是最为间接的要素。以精准提高“农创客”带动效应为目标,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郑健  徐蓉  朱晓翠  杨怡曼 《农学学报》2021,11(11):48-53
为研究奉化区域植被生态质量的多年变化情况,应用2000—2018年MODIS卫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奉化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都呈现提高趋势,平均增速分别达到0.26%/a、1.7 g C/(m2·a)和0.19/a,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外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2)2018年奉化植被生态质量达到最高,但不同区域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山区乡镇在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城区,大堰、溪口和尚田植被生态质量居前三位。(3)2014年以后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受年降水量影响减小,可能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不断增强有关。相比“两山理论”首次提出的2005年,2018年有90.0%的区域实现了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的正增长,山区增长尤为明显。可见,2000年以来奉化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向好发展,但不同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平原局部地区有退化现象,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豆“症青”的现象在鲁西南大豆产区时有发生,个别年份发生较重,为了探索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试验于2019—2020年在济宁市的2个县进行,通过对大豆同一品种不同播期试验和同一品种同一播期不同防治处理试验,来探索温度和点蜂缘蝽对大豆“症青”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2020年的不同播期试验,不同的大豆品种都取得较好的产量;而同一品种同一播期不同的防治处理试验,除产量之间有差异,但也未出现大面积“症青”现象,试验地块的“症青”发生率在0~2%之间。研究结果初步证明:2018年鲁西南地区大豆的“症青”现象的发生与当年开花结荚期的高温重合有关,与点蜂缘蝽的关系不大。建议广大大豆种植户适当推迟夏大豆的播种时间并加强田间管理对大豆的正常生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通过创新发展要素供给分析,更全面研判学科热点发展趋势,为学科发展政策体系完善、专项计划科学部署及研究布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文本分析、信息关联法,梳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行业报告等成果产出热点,在“成果基础”模块的学科热点方向分析结果上,综合研究国家战略需求、政策导向推动、研发资金投入等多维创新要素对热点的集聚导向作用,研判学科热点趋势。[结果/结论]以作物育种学科为例,热点分为成果基础与创新资源集成类、创新资源要素集中类、潜在发展类3类。基因编辑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育种、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以及作物性状调控关键基因挖掘及性状分子调控机理研究、作物性状改良等方向研究热度高、创新要素集中,未来有望产生一系列优质成果;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精准鉴定,分子设计、数字化智能育种等定向精确育种技术创新等方向的创新要素投入集聚度高,成果有望进一步拓展与突破;倍性育种、遗传转化体系、组织培养、细胞工程育种等传统经典育种技术体系,以及作物表型研究等方向有待激发研究新动能。热点研究整体呈现“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精准化育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鲁帆  程久苗  费罗成  方婷婷  陈振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70-9572,9602
以芜湖市市区6个开发区为例,通过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转移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剖析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测算2012年芜湖市市区6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转移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12年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转移耦合协调处在磨合期,其他开发区都处在颉颃时期,耦合协调度集中分布在[0.40,0.69]区间,耦合协调程度为中等偏低水平;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来看,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相比无明显差异;2012年芜湖市各开发区耦合度都小于耦合协调度,表明在空间上各开发区都达到了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12.
精准测度农村空心化程度、揭示东北黑土区县域农村空心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因地制宜整治空心村、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农村多维空心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研究区,测度农村多维空心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农村多维空心化是人口、土地、经济等乡村地域系统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农村空心化程度普遍较高,村域和乡镇空心化差异明显,经济空心化水平整体高于其他维度。流出人口比重、人均纯收入、耕地流转比例是影响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3)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空心化相互作用强度整体较高,呈低水平协同演进;两两之间的协调状态差异明显,其中“人口—土地”空心化协同性最差。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比重高效益差、农民收入水平低等是农村空心化及内部要素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为系统构建农村地区各要素的耦合格局,提出了分区整治、完善农村制度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乡村振兴为视角,利用耦合度模型、剪刀差、演化耦合度模型,对2005—2019年甘肃省产业兴旺子系统和生活富裕子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经历了失调衰退、中间过渡、协调提升三个阶段。由于产业兴旺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而生活富裕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上升,导致二者的剪刀差α呈“V”型变化趋势,系统的演化耦合度β呈下降趋势,系统演化耦合度由共同发展状态变为初级协调发展状态。特别是2010年以后,产业兴旺子系统的演化速度小于生活富裕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这对长期维持的初级协调发展状态极为不利。因此,在甘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振兴乡村产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明确二者之间耦合交互作用类型.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村域为研究单元,测度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关系,并依据耦合作用关系划分乡村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乡村发展水...  相似文献   

15.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6.
平原农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的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重构乡村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典型平原农区曹县为例,分别构建村庄布局适宜性和用地集约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村庄适宜性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乡村空间重构类型。结果表明:曹县村庄综合适宜性指数和综合集约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5和0.568,适宜性较高,集约性一般,中心城区、县域西北和镇驻地村庄为高值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平均为0.806,耦合协调度高,中度耦合协调村庄最多。综合村庄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提出城乡融合、集聚扩展、保留优化、集约缩减和迁建引导5种乡村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和发展电商产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等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曹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提出建议以期对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所帮助.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相关数据,计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以此来综合评价城镇...  相似文献   

18.
李美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43-8745,8748
论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多功能性,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实现多功能农业总体效益最大化,必须坚持多极互动、适度规模、国土空间划分、增长极协调发展等原则布局多功能农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多功能农业可分为生产农业区、生态旅游区、都市农业区和特色农业区等,各区域农业发展的增长点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孙冬英  龚双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094-4095,4098
在对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山湖城村"旅游区具有地缘关系密切、区位优势突出、政策环境有利、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产品互补性强的生态旅游联动开发的优势条件,分析得知该地具备进行生态旅游联动开发的可行性,从而提出实施政府主导、整合旅游市场、整合旅游形象、整合旅游产品、统一旅游接待管理工作质量的旅游联动开发对策,以期将鄱阳湖打造成国际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0.
赵宝苹  刘成  邓京虎  许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517-9519
分析了当前鄱阳湖地区公众参与的困境,阐述了鄱阳湖地区公众参与的特殊性,提出了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措施,以期待公众参与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